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編寫導游詞是必不可少的,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優(yōu)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1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光臨大足石雕。我是你的向導。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雕。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大足石雕的神秘風格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區(qū)。它們建于唐末宋初。他們主要是佛教徒。大足集團現(xiàn)有石雕70余尊,現(xiàn)存石雕4600余尊。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石雕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的代表。大足石窟規(guī)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保定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游客請注意腳下的臺階,以免摔倒。保定山有13座石雕,數(shù)萬尊佛像,其中最大的是大佛灣和小佛灣。大富灣、小富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體雕塑。這里有15000多尊設計精美的雕像,但沒有一尊是相同的。主要的造像有:“千手觀音”、“臥佛”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觀音”,被稱為獨特的世界,F(xiàn)在我們來到了這座佛像。請仔細看!扒钟^音”雕刻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88平方米的懸崖上,這座雕像高7.7米,寬12.5米,上面雕刻著800多只手。他的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有的`拿著斧子,有的拿著劍。它真的是千手觀音,被稱為“世界奇跡”。這座雕像是雕塑、彩畫和鍍金的結合。像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了解,還有一個關于“千手觀音”造像的感人故事。作為苗莊王的三位公主,千手觀音獻上一只手和一只眼來醫(yī)治父親的病。佛感受到她的孝心,賞給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著它無窮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切生物;千只眼睛象征著無限的智慧和洞察力。
其次,保定大佛是保定大富灣最大的佛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佛像。這座31米長的佛像是水平放置的,所以人們稱它為“臥佛”。佛經叫做“釋迦牟尼地圖”。臥在佛頭右側,北足向南,背朝東,向西。他的眼睛半睜半閉。他似乎在睡覺,而不是在睡覺。他很平靜。躺佛前,18門徒脫離地面,要么內向還是外向,或與他們的手掌站在一起,或舉行芬芳的鮮花和水果在手中,或持有如意在手中,或站在一邊,表明死者的門徒的尊敬和愛,連著他們。
親愛的游客們,今天的旅游就要結束了。我希望這次旅行會給你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雕歡迎您下次光臨。謝謝你!再見!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xiàn)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xiàn)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北1.5千米處,開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fā)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qū),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tài)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xiàn)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xiàn)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tài)優(yōu)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后延續(xù)了4--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xiàn)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lián)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tǒng)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chuàng)作原則,借以激發(fā)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為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qū)。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石門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為1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guī)律和形式規(guī)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fā)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chuàng)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以及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范。
總之,論其規(guī)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杰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相關文章: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06-28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5篇02-13
大足石刻景區(qū)導游詞(精選7篇)11-10
“大足石刻”導游詞02-24
大足石刻的導游詞11-10
大足石刻導游詞10-25
大足石刻的導游詞范文06-04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11-28
【優(yōu)】大足石刻導游詞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