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新當選的大學生村官盡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樟樹市在村(社區(qū))“兩委”換屆結束后,有針對性地采取座談交心、結對幫扶、開展活動等措施,幫助他們完成從“配角”到“主角”的轉(zhuǎn)變,做到既“有位”更“有為”。目前,全市79名在崗大學生村官中,有53名當選為村“兩委”干部,占總數(shù)的67%,其中,擔任村黨組織書記的2名、副書記30名、委員2名,擔任村(居)委會副主任的18名、委員1名,都能在各自崗位認真履職盡責。
開展談心交心,明確工作職責。村黨組織換屆選舉結束后,市委組織部立即組織召開了全市大學生村官座談會,組織部長與大學生村官就“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民事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做好溝通協(xié)調(diào)”等方面工作進行了交流,幫助他們對自己的新崗位職責進行重新定位。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委書記、組織委員也分別與當選村官逐個進行了談心談話,讓大學生村官在上崗之后知道“干什么、如何干”。在此基礎上,所在村黨組織負責人與當選大學生村官進行個別交流,并根據(jù)大學生村官的專業(yè)類別、工作能力等,對其崗位職責進行了細化分工。張家山街道蛟湖村黨總支副書記徐娜說:“以前作為書記助理,主要是協(xié)助書記開展工作,總有種“打雜”的感覺,F(xiàn)在自己作為黨務工作專職副書記,主要負責村里黨務和財務工作、包干了兩個村民小組,覺得自己的工作職責明確了,肩上的擔子也重了不少”。
開展結對幫扶,提供多方支持。對新當選的大學生市委制定了“縣級領導+鄉(xiāng)鎮(zhèn)領導+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的“3+1”結對指導模式,幫助新當選大學生村官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協(xié)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對兩名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大學生村官,市委農(nóng)組辦直接掛點幫扶,市農(nóng)業(yè)局、新村辦等部門也在村級發(fā)展規(guī)劃、新農(nóng)村建設等方面給予直接指導,提升村官書記的工作能力。閣山鎮(zhèn)薌溪村黨支部書記陳婷是2014年9月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官,因原來的村黨支部書記年齡比較大,鎮(zhèn)黨委考慮陳婷雖然剛到村任職不久,但工作能力比較強,工作干勁比較足,對村里的情況也比較熟悉,其他村干部對她的工作也認可,且村里群眾基礎好,就給她壓擔子,鼓勵她參加村黨組織選舉。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后,陳婷覺得思想壓力比較大。通過結對縣鄉(xiāng)領導的幫助,陳婷慢慢理清了工作思路,村里的工作也走上了正常軌道。她在民情日記中寫道:“剛接手的時候真的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里開始,有困難也不知道該找誰幫忙。通過這么多領導耐心細致地幫助和指導,很多事情都變得簡單不少。村里近階段的工作也基本理清了,對當好這個村書記我也有了信心”。
開展民情家訪,強化履職能力。為了讓當選村官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市委組織部在大學生村官中推行《民情筆記》日記錄、周小結、月匯報制度,要求新當選大學生村官開展“四必訪”(村組干部、老黨員、產(chǎn)業(yè)大戶、困難戶必訪)活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熟悉村情民情,把握工作重點,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同時,結合全市開展的“組組聽說事、戶戶進干部”活動,組織大學生村官與工作組成員一道,進群眾門、聽群眾事、問群眾憂、解群眾難。截至目前,他們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52條,協(xié)助化解矛盾糾紛35起,為群眾辦好事實事74件,結對幫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65戶,趕好了在新崗位的“第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