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學生村官”已成為社會熱門話題。這一舉措在各地已開始探索,有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但更重要的是應及時解決這一舉措中的實際問題,其主要問題是要解決好能留在農村的大學生村官的后顧之憂,激勵他們能留在農村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當好一名稱職的大學生村官。
2006年7月,2000多名高校畢業(yè)生陸續(xù)奔赴京郊1853個行政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據記者調查,兩年的實踐,讓理想滿懷的大學生村官們變得更加務實,但他們的地位卻很尷尬:工作范圍有限,權力有限,未能進入決策層。一位大學生村官說:農村改變我比我改變農村多。
我仔細閱讀了這篇報道,覺得所反應的情況很真實,很可信。我們經常會這樣說:大學生“村官”大有作為。這不光是一種口號,一種理想,更是一種現實。從農村現狀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鎮(zhèn)和非農產業(yè)大量轉移,農村黨員和村級干部隊伍總體上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一些地方村組織后繼乏人。這種狀況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選拔優(yōu)秀大學生擔任“村官”,對于提高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實和未來,都表明農村和基層很需要大學生,這一點毫無疑問。
要知梨子的滋味,要親口嘗一嘗。大學生“村官”能不能大有作為,不能光喊理想口號,還必須到實踐中去體驗。京郊大學生村官,經過兩年來的實踐,嘗到了其中的滋味,既有“眼里要有活兒”的喜悅,也有“桃花節(jié)”夢破滅的教訓,還有未能進入決策層權力地位上的尷尬。這就是現實,也正是因為他們親身經歷了這個現實,才使他們變得更加務實,更加成熟。我覺得,這就是收獲,一個不小的收獲。
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很正常的。農村工作需要書本知識,更需要適合平民百姓接受的各種實際能力。這一點對于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屬于“先天不足”,要彌補“先天不足”,得有一個向實踐學習的過程。而平民百姓對大學生“村官”的要求同樣存在著理想化,希望他們上任就能立竿見影地改變面貌。另外,本土村干部也認為大學生“村官”缺乏經驗太嫩,而不愿意不放心交給他們更大的權力。于是,大學生們不可能馬上成為村民特別需要的人。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生“村官”能否在農村的社區(qū)扎根成長,至少取決于三個方面的結合:一是大學生本人的能力和素質,二是所鍛煉的村對他們的需要程度,三是本土村干部的支持幫助和上級黨組織對他們的關注程度。
我覺得,前兩個方面不是什么難解決的問題,事實上,經過近幾年的鍛煉,這兩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觀,F在需要關注的是后一個問題,即如何給大學生“村官”放權,這是能否讓大學生們得到真正鍛煉的關鍵。權威,權威,有權才有威;權力,權力,有權才有力。村官雖小,也是掌管一方事務的實權官長,要干事也得有職有權。按照傳統(tǒng)慣例,都是由本地人擔任。現在突然來了與他們爭“村官”崗位的大學生,難免會影響相關人的利益。比如,報道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村里的潛規(guī)則非常多,沒有正規(guī)化的運作方式,都是靠3個領導合計。村里的內部事務、重要決策,會計、婦聯主任都得回避,他們(大學生“村官”)采取的態(tài)度就是避開。這就是現實,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就會使大學生在村民中間沒有立足之地,這樣何談開展工作,又何談大有作為?
選拔優(yōu)秀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是一個新生事物,也是一條鍛煉和培養(yǎng)人才的光明道路。要使大學生“村官”大有作為,一方面,需要大學生“村官”端正鍛煉的思想動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素質,積極實現角色轉換;另一方面,鎮(zhèn)以上黨組織應該給予制度化的關懷與重視,不僅要鼓勵大學生“村官”大有作為,更要給他們鍛煉成長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一定要教育當地基層干部,從建設新農村的大避著眼,從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事業(yè)出發(fā),不僅要交給他們工作,還要給大學生“村官”們應有的職權,支持他們大膽實踐,這樣才能達到真正鍛煉的目的。
據了解,經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等部門對選聘高校畢業(yè)生到村任職又有最新部署,從2008年開始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yè)生到村任職。但愿在實施過程中,使大學生“村官”權力有限地位尷尬的問題得到徹底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