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周天子不再受到諸侯的重視。鄭莊公成為周平王的卿士后,執(zhí)掌著朝中大權(quán),他對平王就很不尊重。周平王有好些事情,不得不交給同時也在朝里做官的西虢公去處理。鄭莊公因此對周平王很不滿意,認(rèn)為平王是有意要讓西虢公代替自己處理朝政。周平王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這樣的意思,為了進一步消除隔閡,雙方?jīng)Q定互換人質(zhì),以示信任。于是,周平王的兒子狐去鄭國為質(zhì),而鄭國的'公子忽也到周國為質(zhì)。
可是,就在這年(公元前720年)三月,周平王去世了,平王的孫子姬林繼承王位,史稱周桓王。周桓王即位,也想委政于西虢公。鄭莊公非常生氣,就在這年四月,派大夫祭仲率領(lǐng)兵馬到周王畿內(nèi)的溫邑(今河南溫縣南),把已經(jīng)成熟的麥子全都割走了,并全部運送到鄭國。秋天,祭仲又帶兵到周王畿內(nèi)的成周(今河南洛陽東),把那里成熟的谷物也全部割跑,運回鄭國。從此,周鄭兩國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糟糕,彼此間結(jié)下了仇恨。
當(dāng)時,有正直的史官在評論這件事時指出:“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左傳·隱公三年》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是從內(nèi)心里說出來的真話,即使交換人質(zhì)也是沒有信用的。如果相互間能坦蕩、真誠,而且都能用禮儀來約束自己,即使沒有人質(zhì),誰又能離間得了相互間的關(guān)系呢?
——《左傳·隱公三年》
【求解驛站】比喻不講真心話,虛偽敷衍的行為。由,從;衷,內(nèi)心。
【活學(xué)活用】他的這些話,有些是真實的,但大部分是~的。
【妙語點撥】鄭莊公于春秋初年所做的總體說來算是集勢,就好像一塊石頭你把它高高舉起,它就會有勢,而這個把石頭高高舉起的過程就叫做集勢。莊公所做的就是舉起石頭去砸周王室,去砸其他諸侯,即使言不由衷也在所不惜。遺憾的是,莊公舉起了石頭,而等到后輩兒孫該享受祖宗陰德,去擲出這塊石頭的時候,鄭國內(nèi)亂頻發(fā),自相攻伐,最終鄭國徹底頹廢了。鄭國的石頭沒有擲出去,可是舉起石頭的莊公卻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近義】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反義】肺腑之言
【言不由衷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尸居余氣的成語故事06-08
樂此不疲的成語故事05-29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1-01
才疏意廣的成語故事12-29
食少事繁的成語故事12-28
呵壁問天的成語故事12-28
彈冠相慶的成語故事12-26
誠惶誠恐的成語故事12-26
坐享其成的成語故事12-19
強弩之末的成語故事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