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語故事:對癥下藥
【成語】: 對癥下藥
【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解釋】: 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處】: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fā)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nèi)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舉例造句】: 他也許要借這原始的集體的力給后代的散漫和萎靡來個對癥下藥吧。 ★朱自清《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
【近義詞】: 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義詞】: 無的放矢、舉措失當
【歇后語】: 發(fā)瘧疾吃奎寧;害什么病開什么方
【燈謎】: 醫(yī)生開處方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采取有效的措施
【英文】: 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
【成語故事】:
華陀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yī)學家,他精通內(nèi)、外、婦、兒、針灸各科,醫(yī)術高明,診斷準確,在我國醫(yī)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華陀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陀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相同:頭痛發(fā)熱。華陀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后,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fā)汗的藥。
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么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陀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nèi)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于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藥后,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來,對癥下藥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善于區(qū)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兒童成語故事:對癥下藥】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02-08
對癥下藥成語故事(7篇)12-14
對癥下藥成語故事7篇12-14
兒童簡單成語故事02-28
兒童經(jīng)典成語故事10-08
兒童成語故事(15篇)12-14
兒童成語故事15篇06-15
兒童成語故事(合集15篇)03-03
兒童成語故事匯編15篇03-03
兒童成語故事集錦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