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成語故事 推薦度:
- 邯鄲成語故事5個 推薦度:
-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邯鄲成語故事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邯鄲成語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邯鄲成語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吹叫『⒆呗,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出處】
《莊子》。
戰(zhàn)國時期,燕國壽陵的一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的人走路姿勢特別好看,便決定去邯鄲學走路。他備足了干糧,跋山涉水,步行了好幾天,終于來到了邯鄲。
這個壽陵少年每天都站在邯鄲繁華的街頭看人走路。但邯鄲人走路雖好看,卻也各有各的特點:小孩子蹦蹦跳跳,姑娘輕盈飄逸,小伙子矯健,老大爺穩(wěn)重。即使同樣是少年人,走路的姿勢也不盡相同:富家子弟昂首闊步,白面書生斯文持重,店里的伙計急急匆匆。壽陵少年一會兒觀察這個人的走路姿勢,跟在后面走幾步;一會兒又琢磨那個人的走路特點,跟在后面走幾步。學來學去,一個也沒學好。
壽陵少年急了,干脆丟掉原來的步法,從頭學習走路。從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著手腳如何擺動,又要想著腰腿如何配合,還得想著每一步的距離……弄得手足無措。
他一連學了幾個月,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原來的步法也忘掉了。人們都說他“邯鄲學步,越學越差勁”。后來,他的錢已經(jīng)花光,不得不返回壽陵?蛇@時他已經(jīng)不會走路了,只好爬了回去。
釋義
學邯鄲人走路。諷刺那些一味模仿別人,不但學不成,反而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了的人。
邯鄲成語解析
【注音】hán dān pú fú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yōu)美與瀟灑,外地人很贊賞和羨慕。燕國壽陵一個少年,特別迷戀邯鄲人走路的姿態(tài),竟專門到邯鄲學習,他非常用心觀摩、效仿、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他沒學會他們走路的姿態(tài),只好匍匐前進了。
【出處】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馀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yè)。
《莊子·秋水》
【解釋】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來的長處。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盲目崇拜的人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近義詞】邯鄲重步、邯鄲學步
【押韻詞】讒佞之徒、馳志伊吾、激貪厲俗、毀宗夷族、重手累足、查查胡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渴塵萬斛、云尤雨殢、五侯蠟燭。
【英文】a surname hantan (a city in hebei province)
【示例】著腳繩橋已足憂,邯鄲匍匐更堪羞。金·元好問《劉君用可庵》詩之二
邯鄲學步成語典故
【出自】《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yè)! ”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示例】:半臂添寒尚書醉,屏后金釵楚楚,齊俯首。清·梁紹任《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
邯鄲學步故事原文:
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tài)也非常優(yōu)美。
邯鄲學步故事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jié)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后只好爬著回去。
邯鄲學步成語解析
《莊子·秋水》篇里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學行于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戰(zhàn)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yōu)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他們?nèi)绾巫呗贰Kl(fā)現(xiàn)滿街的人走路各異,但都優(yōu)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jié)果,他什么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成語典故“邯鄲學步”即出于這則故事。
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古都邯鄲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種類似于現(xiàn)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yōu)美。
“回車巷窄和為貴,學步橋?qū)捈螇哿!边@是今人馬新民創(chuàng)作《邯鄲賦》中的一句對句。作者認為壽陵少年來邯鄲學習的是類似現(xiàn)今芭蕾舞樣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壽陵少年刻苦學習,把腳跳到了腫脹而無法走路的地步,這種精神不但不能恥笑,反而應該嘉獎。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們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卻了本性。但邯鄲人絕對不可以以此來笑話前來刻苦求學的人。
邯鄲學步的道理
邯鄲學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都忘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都強調(diào)胡亂模仿別人,“邯鄲學步”強調(diào)學習別人的忘掉自己的;“東施效顰”強調(diào)生搬硬套。
邯鄲故事:
戰(zhàn)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后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據(jù)說當時邯鄲人以善行而馳名各鄰近的國家。他們走起路來步伐輕快,姿式威武好看。這時,燕國武陵這個地方有個年輕人,嫌棄家鄉(xiāng)人走路的樣子八字腳朝外翻,搖擺蹣跚,不好看,就決心跋山涉水到邯鄲去學那里的人走路。
這個年輕人風塵仆仆來到邯鄲后,上街一看,邯鄲人走路果然不一般,一抬腿一伸手,都有高雅的風度,他就連忙跟著行人學起來。
哪知道,看起來很容易的事,做起來卻難了。這個小伙子學了一段時間,總覺得越學越別扭,走起來很不自然。他想,這也許是自己按老習慣走慣了,要改起來不容易,只有徹底拋棄老步法,才能學到新姿式。于是,他又決心從頭學起,每邁出一步的長短,一擺手,一扭腰,都要按邯鄲人的尺寸計算著去做。雖然他硬是比著邯鄲人的樣子,亦步亦趨地努力學習,但結(jié)果并不美妙,他不僅沒有學會新的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樣子也都忘了。最后,當他要離開趙國回到燕國的時候,連路也不會走了,只好爬著回去。
根據(jù)這個故事,后來引出“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比喻生搬硬套地去模仿別人,反會弄巧成拙,鬧出笑話。
名稱由來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邯鄲在戰(zhàn)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
說法二: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復姓。
說法三:《 漢書·地理志》中魏國 張晏提出:“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于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 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
先秦時期
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涉縣古 中皇山 ( 媧皇宮)摶土造人、煉石補天。
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 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開啟農(nóng)業(yè)文明的新紀元。 磁山文化早于 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雞的最早發(fā)現(xiàn)地。 把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的記錄提前至距今一萬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農(nóng)業(yè)史對種植粟年代的認識。
邯鄲城邑,肇起于殷商。商代建都于邢( 邢臺),遷都于殷(今安陽)的數(shù)百年間,邯鄲為畿輔之地! 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證實邯鄲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歷史。公元前386年 趙敬侯遷都于邯鄲, 趙武靈王實行 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成為 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 魏縣舊魏縣村),并以鄴城(今 臨漳)為陪都。
戰(zhàn)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秦漢時期
秦朝, 秦始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 邯鄲郡的首府。西漢,邯鄲城有“富冠海內(nèi),天下名都”之稱,除國都長安之外,與 洛陽、臨淄、成都、宛( 南陽)齊享 五大都會盛名。
東漢,曹操于鄴城(臨漳古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因鄴城北臨漳河而易名臨漳 )建都。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于世,并修建了 銅雀臺、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 魏都賦》,正是描寫 臨漳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
鄴城(今臨漳)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魏都臨漳鄴城繼而先后為 后趙、 冉魏、 前燕、 東魏、 北齊的國都,前后歷時364年,對于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鄴城是古代都城規(guī)劃建設(shè)肇始地、建安文學發(fā)祥地、鬼谷子誕生地、西門豹治鄴惠民地。
唐宋至明清
隋唐,隋末 竇建德把 廣府作為 夏的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nóng)民起義軍政權(quán)建立的都城之一 。大名在唐五代時興起。公元621年, 魏州首府大名已成為黃河以北中心城市。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后唐莊宗。
宋代,大名為 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 北京大名府。金朝,大名為 大齊的都城。 當時 大名府人口多達百余萬,后來被淹沒,現(xiàn)在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明代,邯鄲縣屬北 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大名府曾為直隸總督所在地。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是在 廣平府城。民國初,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直歸省轄。
【邯鄲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邯鄲成語故事06-20
邯鄲成語故事精華09-25
邯鄲成語故事(精選5個)09-20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12-28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12篇05-16
形容邯鄲的優(yōu)美句子04-27
邯鄲社保繳費標準10-27
邯鄲周邊自駕游04-01
邯鄲周末旅游好去處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