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故事14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記得都學(xué)過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成語故事 篇1
吳宮教陣
典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武是春秋時齊國人,是位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他把自己的十三篇兵法進呈給吳王闔閭,吳王讀了,十分欣賞,特地召他進宮,對他說:
“你寫的十三篇兵法,我已全部看過了。你能不能作一個小小的試驗?zāi)??/p>
“可以。”孫武說。
“能不能用宮女來試驗一下呢?”吳王又問。
“也可以!睂O武回答。
吳王聽了,召來一百八十名宮女。
孫武把這些宮女分成兩隊,發(fā)給她們每人一支戟,以吳王的兩個寵姬擔(dān)任隊長,問道:
“你們都知道前后左右嗎?”
“知道!睂m女們回答說。
“好!我叫前,你們向前走;叫左,你們向左轉(zhuǎn);叫右,你們向右轉(zhuǎn);叫后,你們往后退!”
孫武把號令交代清楚后,又吩咐擺下執(zhí)行軍法用的鐵鉞,又向她們把號令反復(fù)地解釋了幾遍,然后擊鼓傳令:“右!”
可那些宮女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像在鬧著玩一樣,沒有一個人向右轉(zhuǎn)。孫武見了,自我檢討說:
“對部下約束不嚴(yán),號令交代得不清楚,這是將領(lǐng)的過錯,不怨她們!
于是,孫武又把號令重申一番,然后擊鼓傳令“左!”
可是那些宮女仍不把號令放在眼里,一個個捧腹大笑。孫武把臉一板,十分嚴(yán)肅地說:
“約束不嚴(yán),號令不明,是將領(lǐng)的過錯,F(xiàn)在號令已明,但你們?nèi)圆蛔袷靥柫睿@就是隊長的罪了!”
于是,孫武下令要將兩個隊長斬首示眾。這時,吳王正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觀看,他見孫武要將自己兩個寵姬斬首,不由大驚,急忙派人去對孫武說:
“大王已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愛姬,大王吃飯都沒有味道,希望將軍不要殺掉她倆!”
孫武威嚴(yán)地說:“我已被大王任命為將軍。將帥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接受!”
于是,孫武立即下令將兩名隊長斬首,又重新指派了兩名隊長,重新?lián)艄膫髁睢_@下,有了剛才的教訓(xùn),那些宮女都噤若寒蟬,不敢再發(fā)出任何響聲,無論是左、右、前、后,都規(guī)規(guī)矩矩、認(rèn)認(rèn)真真地按照口令操練。不一會,這些宮女便已經(jīng)成了一支像模像樣的女兵隊伍了。
后來,“吳宮教陣”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將領(lǐng)治軍,號令嚴(yán)明,對違犯軍紀(jì)的人絕不寬容。
床頭周易
典出《晉書·王湛傳》。
王湛,字處仲,是西晉司徒王渾的弟弟。王湛讀書很多,學(xué)識淵博,但很少和人講話,也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xué)問;再加上他長得身材高大,龍頰虎鼻,一副戇兮兮的樣子,活像個傻大個,因此即使是王家的族人也不知道他是個學(xué)富五車之人,而認(rèn)為他是個癡呆。只有他的父親王昶認(rèn)為王湛是個不同尋常的人,但決不癡呆。
王昶死后,王湛在父親的墓地搭了間茅屋,穿了孝服守墓,更少和人交往。他吃的用的,一切都十分簡陋,過著十分儉樸的隱士般的生活。
有一次,他的侄子王濟去看望他的這位叔叔,看到王湛的床頭竟然放著一本《周易》,不由十分驚奇。因為當(dāng)時之人,好清談,崇尚《老子》和《周易)),便說:“叔父也愛讀《周易》嗎?你讀了《周易》,派什么用場呢?”
王湛回答說:“我閑著無事的時候,隨便看看罷了!
王濟自己日常也研讀《周易》,覺得此書深奧難懂,便說:“叔父能為侄兒講解一下《周易》嗎?”
王湛笑笑,就滔酒不絕地給王濟大談《周易》中的玄理,剖析得頭頭是道,那些高深而又有奇趣的玄妙之處,都是王濟聞所未聞的。
王濟回到家中,對父親王渾說:“父親,我一直以為叔父是個癡呆,今日去看望他,竟發(fā)現(xiàn)他對《周易》的研讀非常人能及,一點也不癡。從今天起,我才真正認(rèn)識了叔父,他是個真正的高人。
當(dāng)時,晉武帝也知道王湛是個癡呆。他見了王濟,常問:“你那個癡呆叔叔死了沒有?”王濟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
王濟見過王湛后的一天,晉武帝又問:“你那個癡呆叔叔死了沒有?”王濟回答說:“我叔叔王湛一點也不癡呆!苯又,王濟便把王湛大大贊美了一番。
晉武帝聽了,又問:“那他可比得上誰呢?”
王濟答道:“上比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于是晉武帝召見王湛,見他果然毫無癡呆之狀,而且才識過人,便拜他為太子洗馬,讓他教授太子讀書。后又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汝南內(nèi)史等職。王湛四十七歲那年,死于任上。
后來,“床頭周易”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懷才不露,以讀書排遣;有時也用來形容文人生病。
雞犬升天
典出晉·葛洪《神仙傳》
漢武帝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孫子劉安承襲父爵,被封為淮南王。劉安是個愛好煉丹修道之人,一心幻想得道成仙。因此后世就有了關(guān)于他得道神仙的傳說。
傳說有一天,有八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來到淮南王府,要求拜見劉安。管門的官吏傲慢無禮地說:“我們王爺收羅的,一是飽學(xué)的儒者,二是勇武有力的猛士,三是有長生不老的道學(xué)之士。諸位都是風(fēng)燭殘年之人,一向未聞其名,我又不知道你們有什么本領(lǐng),我怎么去向我們王爺稟報呢?”
八位老人一起大笑起來,說:“你是要我們顯露一下真本事,再去向王爺稟告,是嗎?”
“是的!遍T吏說。
八位老人說:“這不難!”他們不知使了什么法術(shù),一剎那間,八位老人全變成了英俊的少年。
門吏十分驚奇,連忙去報告劉安。劉安聽了,趕忙親自出來迎接,并且跪拜著要求八位老人收他為徒。
八位老人答應(yīng)了。劉安便正式拜他們?yōu)閹,老人也便恢?fù)了原來的容貌。他們對劉安說:“我們聽說王爺誠心修道,才特地相約前來點化于你。我們八人各有神通,能夠呼風(fēng)喚雨,騰云駕霧,役使鬼神,點石成金,并能修煉長生不老之術(shù),你想學(xué)什么呢?”
劉安說:“我當(dāng)然要學(xué)修煉成仙的長生不老之術(shù)!
于是,八位老人向劉安傳授丹經(jīng),并教他煉制服了能得道成仙的丹藥。
正在這時,劉安的兒子劉遷自恃劍術(shù)高明,與當(dāng)時擅長擊劍的郎中雷被比劍。比試中,雷被誤傷了劉遷。劉遷既失面子,又受了傷,十分恨雷被。雷被自知闖了禍,請求劉安批準(zhǔn)他去抗擊匈奴,但劉安不答應(yīng)。
雷被怕遭害,便向漢武帝上書,說劉安不讓自己去抗擊匈奴。漢武帝大為震怒,根據(jù)法律,這要判死罪的。但漢武帝考慮劉安是自己的堂叔,下令削去了劉安兩個縣的封地。
劉安為此對雷被恨之入骨。雷被怕遭報復(fù),便和人串通,誣告劉安心懷不滿,蓄意謀反。漢武帝不問真假,隨即派人捉拿劉安。
劉安得知消息,向八位師傅討教怎么辦。師傅們笑著說:“這是上天要召王爺去了,不然,王爺怎能離開這個俗世呢?”
八位老人帶著劉安祭拜了天地,讓他服食了已煉制好的丹藥。
劉安服藥后,頓時身輕如燕,冉冉升天。劉安的家人也同時服了藥,一起升上了天。
劉安服剩的丹藥,撒落在庭院里,王府中的雞和狗吃了,也一同升入天界。
后來,“雞犬升天”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一個人當(dāng)了高官,有了權(quán)勢,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都跟著得勢,得到好處。
一枕黃粱
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
唐代開元年問,有一道士呂翁,得了神仙之術(shù)。
一次,呂翁到邯鄲去,途中在一旅店休息時,碰到一位名叫盧生的年輕人。
盧生穿著短衣,騎著一條青色小駒,正準(zhǔn)備下田千活。恰好他也來這個旅店中歇息一下,于是與呂翁坐在一條席上,二人攀談起來。
兩人談得很暢快。愁眉苦臉的盧生看著自己貧寒的裝束,長嘆一口氣說:
“我生不逢時,所以如此窮途潦倒!”
呂翁道:“看你的樣子,沒有病痛,談笑適意,怎么是窮途潦倒呢?”
盧生說:“我這只是湊合著活著,茍且偷生而已,哪里談得上適意?''
呂翁問:“那你以為什么才是適意的呢?”
盧生答:“有志者生在世上,應(yīng)當(dāng)建功立業(yè),擔(dān)任將相,美食酒色,享之不盡,且家族昌盛,這才箕是適意。而我,雖然有了一肚子學(xué)問,曾經(jīng)以為功名利祿定能得到,但現(xiàn)已近中年,卻還只能在家中種田,這還不算是窮途潦倒嗎?”
盧生說完,越發(fā)神情倦怠,昏昏欲睡。
這時,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黃粱(小米)飯。
呂翁見狀,便從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只青瓷枕頭,遞給盧生,對他說:
“你枕我這瓷枕,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盧生接過枕頭,枕著,入睡了......
在夢中,盧生娶了大族姓崔的女兒。那崔氏女不僅美艷無比,而且資財巨厚。一年后,盧生又中了進士,在官場中一帆風(fēng)順,步步高升,直做到卿相高官。家中良田美宅、好馬佳人不計其數(shù),子孫都與名門望族婚配。如此五十余年,盧生夙愿盡償,享盡了榮華官蠱。后來,終于漸漸年老力衰,生病而死。
這時,盧生懶懶地伸展了一下身子,醒來了。舉目一看,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睡在小旅店里,呂翁仍坐在身邊,店主人的黃粱飯還沒有煮熟呢!
盧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人生富貴榮華如同一夢的道理。他叩頭拜謝了呂翁。
后來,“一枕黃粱”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生榮華富貴虛幻若夢,或借指夢想破滅,欲望成空。
孟宗泣筍
典出《三國志·吳志·孫皓傳》。
孟宗是三國時期江夏人,是一個出名的孝子。他年少的時候,在南陽的名儒李肅的門下求學(xué)。孟宗日夜苦讀、孜孜不倦的精神令李肅感到十分驚訝,認(rèn)為他將來是當(dāng)宰相的材料。
孟宗的母親十分賢惠,兒子在外求學(xué),她就特地趕縫了一條很大的被子,給兒子送去。人們看到這么大的一條被子,都覺得很奇怪。孟宗的母親卻說:
“小兒拿不出其他的好東西與學(xué)子們交朋友。學(xué)子們大都家境貧寒,這條大被子正好給他們一起遮身御寒,這樣大家相處起來就更覺得溫暖親切!
孟宗學(xué)成之后,擔(dān)任了東吳的鹽城司馬,主要掌管漁鹽。他自己結(jié)網(wǎng),自己捕魚,腌制后托人帶回家鄉(xiāng),孝敬自己的母親。但母親并不接受,叫人帶話說:
“你自己擔(dān)任魚宮,為什么不避嫌呢?”
孟宗見母親怪罪,連忙伏地謝罪,把裝魚的壇子沉入池中。
孟宗對母親非常孝順,每當(dāng)母親生病,他都要趕回家中,親自給老母煎藥,服侍母親。
一次,孟宗的母親病后初愈。老人家很喜歡吃竹筍,想要幾根嫩筍嘗嘗鮮。孟宗便挎著籃子、拿著鋤頭到竹林找筍。當(dāng)時正是冬天,竹林里怎么也找不到竹筍。孟宗焦急萬分,想到不能遂了母親的心愿,不由對著竹林傷心地哭泣。
傳說經(jīng)他這樣一哭,那些深埋在土里的筍芽紛紛破土而出。孟宗破涕為笑,鏟了數(shù)支嫩筍,回家孝敬母親。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人們都說這是孟宗盡心盡孝,感動了天地。元朝人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一書也記載了孟宗泣筍的的事。
后來,孟宗的母親年邁而終,孟宗不顧朝廷的禁令,辭去官職,回家奔喪,盡自己的一片孝心。
孟宗在東吳時,官拜司空,位近宰相,實現(xiàn)了他的恩師李肅的預(yù)言。
后來,“孟宗泣筍”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孝敬父母,事親盡孝,至誠動天。
負(fù)薪行歌
典出《漢書·朱買臣傳》。
漢朝的朱買臣,是吳縣地方的一個讀書人。他家里很窮,但他很喜歡讀書,掙錢聚財?shù)氖虏⒉环旁谛纳。平時,他和妻子二人上山砍柴,再挑到集市上賣掉,換一點口糧錢,勉強糊口。
過著這樣清貧的日子,朱買臣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好,整天樂呵呵的。上山打柴總不忘帶本書去。打了柴,挑著柴擔(dān)往回走,一路上邊走邊誦書唱歌。他的妻子也背著一捆柴跟在后頭走,見他這樣瘋傻,幾次三番阻止他,說:
“你這樣走在路上還大聲唱,給人聽見像什么話?”
但朱買臣不聽勸阻,唱得更加起勁。他的妻子覺得很羞恥,要求和他離婚。朱買臣笑著說:“我到五十歲時就應(yīng)當(dāng)富貴了,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你跟著我,過了這么久的苦日子,等我做了宮,我會回報你的,還是別走吧!
他的妻子聽到他提到“富貴”二字,以為癡人說夢話,憤怒地說:“像你這樣子,最后要餓死在溝中,哪里還能富貴?”
于是她執(zhí)意離開這個窮酸讀書人。朱買臣挽留不住,只好聽任她離去了。
妻子走后,朱買臣獨自一人挑著柴擔(dān),依然邊走邊誦書謳歌,過著快樂的日子。
到五十歲時,朱買臣果然被拜為會稽太守。
后來,“負(fù)薪行歌”這一典故,用來形容士人在未發(fā)達前,生活貧窮而心情坦然。
古代成語故事 篇2
葉公好龍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圖案,墻上也繪著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里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里,把尾巴橫在客堂上。葉公看到后,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并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古代成語故事 篇3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古代成語故事 篇4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仆,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個須發(fā)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里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
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后,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只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變成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和尚!辈灰粫虾蜕谢貋砹,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里。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著外面的動靜。半夜里,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才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的一早,兩人說是后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dāng)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后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
半夜里,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借著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里,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成語“為虎作倀”由此而來,現(xiàn)比喻為壞人做幫兇。
古代成語故事 篇5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zhuǎn)化。事物發(fā)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天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dāng)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dāng)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天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xiàn)在的年紀(jì)已經(jīng)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xiàn)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huán)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chǎn)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jié)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于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古代成語故事 篇6
戰(zhàn)國時候,宋國有個農(nóng)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jié)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里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丶液螅艿靡獾貙依锶苏f:“累死我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彼膬鹤拥降乩镆豢矗堂缛菟懒。
古代成語故事 篇7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yīng)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shè)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dāng)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dāng)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xùn)|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jié)交有權(quán)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zhǔn)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移木建信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條令已經(jīng)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dān)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rèn)為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于公布了法令。
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貼鄰的魏國就
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fā)憤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個衛(wèi)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后來 的商鞅),在衛(wèi)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nóng)業(yè),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
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墒乔貒囊恍┵F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wěn)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 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 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彼f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jīng)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guī)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biāo)準(zhǔn)。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chǎn) 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xùn)|,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zhèn)和鄉(xiāng)村合并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于向東發(fā)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陜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guī)模的改革,當(dāng)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yīng)當(dāng)受罰!苯Y(jié)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fā)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lǐng)),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一飯千金
成語釋疑: 比喻受恩厚報。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于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說: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yīng)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們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于助人的人,是永遠(yuǎn)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于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退避三舍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古代成語故事 篇8
漢語詞語,出自《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基本解釋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
春秋時,魯莊公有好幾個妻妾。他的妻子哀姜沒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著嫁給莊公,并生了一個兒子叫啟。而哀姜與莊公感情不好,與莊公的庶(妾所生的稱庶)兄慶父私通。
莊公最寵愛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個兒子叫般,莊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繼承君位。莊公的妾成風(fēng),也生了一個兒子叫申。成風(fēng)希望申能繼承君位,就請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幫忙。但是季友認(rèn)為,公子般的年齡比公子申要大,沒有答應(yīng)。
不僅是莊公的妻妾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國君,就是莊公的庶兄慶父也想繼位,并且得到了莊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莊公病重時就問過叔牙,他死后由誰繼位最合適。叔牙就向他推薦慶父。這當(dāng)然不合莊公的心意,接著他問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扶植公子般繼位。
公子般長大成人后,與梁氏女相愛。一天,有個叫犖(lu)的養(yǎng)馬人唱了首歌調(diào)戲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犖一頓。犖對公子般懷恨在心,便投靠慶父打算伺機報復(fù)。
莊公死后,季友設(shè)計毒死了叔牙,準(zhǔn)備立公子般為國君。正巧這時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喪。慶父認(rèn)為這是奪君位的好機會,就派養(yǎng)馬人犖去把公子般殺了。季友得知這個消息,知道是慶父主使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到陳國去避難。
莊公的妻子哀姜見公子般已死,就慫恿慶父繼位。但慶父考慮到莊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啟都在,自己繼位還不是時候。由于公子申年長,很難控制他,公子啟年僅八歲,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啟為國君。這就是魯閔公。
兩個合計定當(dāng)后,就為公子般發(fā)喪。慶父還借發(fā)訃告為名,出奔往齊國,爭取齊桓公的支持。不到兩年,慶父殺了閔公,準(zhǔn)備自己當(dāng)國君。人們見他殺了兩個國君,太殘暴了,紛紛起來反對。逃到陳國的季友乘機號召魯國人民殺死慶父,慶父嚇得逃往齊國。季友回國后,立公子申為國君,這就是魯僖公。后來,慶父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得自殺。
孔子《春秋》中記載這段歷史時,輕描淡寫地說,莊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慶父到齊國去并不明記其事。后來,闡釋《春秋》的《谷梁傳》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慶父明明是出奔到齊國的,卻說是到齊國去的。為什么這樣記載呢?那是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隱瞞起來不說?鬃記]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
《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楊士勛疏:“深,謂君弒、賊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則為之隱諱!焙笾赴咽虑椴m得很緊,不肯走漏一點消息。
古代成語故事 篇9
12、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zhǔn)備攻打越國。
兩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zhǔn)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蔽樽玉(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yuǎn)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jīng)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yīng)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fā)憤圖強,準(zhǔn)備復(fù)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并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里與農(nóng)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zhuǎn)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zhàn)勝越國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jīng)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lǐng)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jīng)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zhàn)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臥薪嘗膽”,現(xiàn)在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古代成語故事 篇10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趙國。他聽說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請。但兩人不肯來見。他打聽到毛公藏在賭徒中,薛公藏在賣酒人家,便去尋訪,終于結(jié)識了兩人。
平原君知道后,說:“以前聽說信陵君為人天下無雙,今天看來他行為荒唐,徒有虛名!”信陵君說:“既然平原君恥笑我,那我該離開這兒了!逼皆勒f錯了話,向信陵君謝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這時秦國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竊符之罪,不肯回國,并告誡下人:“誰為魏王使者通報,處死!”只有毛、薛兩人冒死進言:“秦滅了魏,公子國破家亡,怎么見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國,魏王把上將軍的印信授給他。信陵君率齊、魏等六國兵將,大破秦軍。他威震天下,被譽“天下無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薄疤煜聼o雙”作成語,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古代成語故事 篇11
春秋時期,有一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巨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后,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yīng)了。
于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xùn)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后,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后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xùn)練,聽到命令后不但沒有執(zhí)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yán)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于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后,他再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切Χ粓?zhí)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墒牵瑢O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yán)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rèn)真去做了。
后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古代成語故事 篇12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yīng)該吃小的。"后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jié)友愛的典范。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后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xué)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xué)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xué)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xué)習(xí)的.典故。
6、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后,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并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xì)研讀,終于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7、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jīng)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后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古代成語故事 篇13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nèi)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luò)謀反。武則天大怒,責(zé)令來俊臣嚴(yán)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陰險狡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jié)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dān)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zhǔn)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rèn)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yán)查。對不起,現(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敝芘d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古代成語故事 篇14
1、割肚牽腸
蜀后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lián)合金環(huán)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后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后誘敵設(shè)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zhàn)俘們吃飽飯,然后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zhàn)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敝T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么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zhàn);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敝T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非常牽掛,很不放心。
2、河清海晏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伙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著,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么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里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毙姓叩溃骸安挥迷偎迹膊豁氋囪F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nèi)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么!薄瓕O悟空三人經(jīng)過苦戰(zhàn),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后患,現(xiàn)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太平。
3、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fā)展西部經(jīng)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毒品。道光十九年,正是毒品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夕,由于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zhèn)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fēng)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rèn)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fēng)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guī),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種規(guī)格或一個格局。
4、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lǐng),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身當(dāng)居要職,要多讀些書!眳蚊烧f軍務(wù)繁忙沒有時間,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jīng)史而成為學(xué)問淵博的`學(xué)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wù)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眳蚊捎谑情_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qū)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應(yīng)該去看看他!庇谑囚斆C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xiàn)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guān)羽為鄰了,要怎么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眳蚊烧f:“現(xiàn)在吳蜀雖然結(jié)成了聯(lián)盟,但關(guān)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準(zhǔn)備呢?”于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應(yīng)當(dāng)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認(rèn)識事物。
5、回天之力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wù),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jǐn)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核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zhàn)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家鄉(xiāng),等待著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為什么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為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jīng)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里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抬著備用的車轂跟著,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F(xiàn)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zhàn)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碧谡f:“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yán)重局勢的力量。
6、倚門倚閭
王孫賈15歲被召進王宮當(dāng)齊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王孫賈,每當(dāng)他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的倚在門口等他回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的軍隊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倉惶出逃,這天王孫賈沒有在齊王身邊,聽說齊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尋,沒有找到齊王,只得回家了。他母親見了,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他母親非常生氣,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你還回家干什么!”王孫賈聽后,很慚愧,馬上離家去打聽齊王下落。
“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古代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古代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30
古代成語故事07-22
古代經(jīng)典成語故事05-26
古代成語故事08-01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07-22
古代成語故事解析10-25
古代成語故事4則12-05
古代孝道成語故事12-22
經(jīng)典的古代成語故事3則12-21
古代成語故事3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