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這個成語大家肯定都有聽過,但是大家知道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嗎?下面yjbys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拼音】dǎcǎojīngshé
【日文】ㄉㄚˇㄘㄠˇㄐㄧㄥㄕㄜˊ
【英文解釋】[beatthegrassandfrightenawaythesnake;(fig)actrashlyandalerttheenemy]
【基本解釋】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例子: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水滸傳》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十回:“不要性急,走漏了風(fēng)聲,~,就會壞大事。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解釋】: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蛎鳌な┠外帧端疂G全傳》第二十九回
【近義詞】:操之過急、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義詞】:欲擒故縱、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于否定句
【引證解釋】
喻懲彼戒此。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dāng)涂宰,頗以資產(chǎn)為務(wù),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為好事者口實焉!薄独镎Z證實·打草驚蛇》引《續(xù)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焙笥靡杂髯魇滦姑芏@動對方。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瘪R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老武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fēng)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币嘧鳌按虿萆唧@”!毒暗聜鳠翡洝な∧疃U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黃商伯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
南唐時候,當(dāng)涂縣(現(xiàn)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打草驚蛇
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dāng)涂縣令的任上,干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干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dāng)涂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dāng)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dāng)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jīng)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tài)嚴(yán)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xù)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dāng)涂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睂懥T,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對外講解漢語:打草驚蛇08-17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01-31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12-24
成語故事杞人憂天12-24
以古非今成語故事12-24
袂云汗雨成語故事12-19
以卵擊石成語故事12-18
成語故事:兔死狗烹12-16
成語故事投鼠忌器12-15
成語故事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