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教育論文
作為西方文化中“以人為本”思想的發(fā)端,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學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用以反對當時的“以神為本”的思想。隨后20世紀60年代馬斯洛、羅杰斯等人創(chuàng)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逐漸興起促進了“人本”理論的發(fā)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拓荒者馬斯洛,通過構建完整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并將其廣泛地應用到教育領域,在教育領域開辟了新的途徑,這就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馬斯洛人本主義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人的潛能,促進個性發(fā)展
人本理念強調教育必須關注人,要遵從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它將“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灌注到教育工作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過程當中,把“人”作為教育最重要的出發(fā)點和最根本的落腳點,把滿足和引導人的需要,作為教育的前提和出發(fā)點;把激發(fā)人的主體意識,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育的關鍵;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作為教育的核心要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人們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xiàn),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個性能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發(fā)展”,即人性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和人格的健全發(fā)展。馬斯洛人本主義教育思想?yún)^(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只見“物”不見“人”的教育,或者是僅把教育看作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的機械式教育。它更多地強調教育的全面性,不再把獲得豐富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將人的發(fā)展置于個人內在潛能的后天的充分發(fā)揮上,置于人性的充分養(yǎng)成上,力圖通過教育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培養(yǎng)具有充滿活力、健全人格的人作為基本的教育目的!耙寣W生學會如何發(fā)展,學會區(qū)分好壞,認清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應該選擇什么,不應該選擇什么。要獲得聰明才智,變得成熟,情趣高雅以及有性格特點,需要經(jīng)過實際體驗,嘗試錯誤、成功、失敗、沮喪、痛苦!
1.2個人需要的滿足是教育價值之所在
馬斯洛認為人有多種需要,而且隨著某一需要的滿足,人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每一個需要都是呈遞階增長的,需要是人產生動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礎,動機是人類生存和成長的內在機制,沒有需要就無所謂動機。人的需要的滿足“是構成一切人健康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唯一原則”。馬斯洛按照人的需要的等級差別和滿足的先后順序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馬斯洛看來,人的這五種需要中前四種是人在生存和發(fā)展中最基本的需要,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則可以看作是成長需要,只有實現(xiàn)了自我實現(xiàn)的人才能算作是自我完善的人,這是一種實現(xiàn)了自己的潛能并享有自由的人。自我需要的滿足與實現(xiàn)是馬斯洛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所追求的價值所在。
1.3情感的交流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馬斯洛認為“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一種享受,一個興趣由無到有、由低到高、由狹窄到寬廣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不受意志的干預,能不斷地體驗到新的快樂,能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出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比欢趥鹘y(tǒng)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育的過程更多地是一種灌輸式的、填鴨式的教育,教師和書本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的個性、潛能受到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教學模式的壓抑,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教育沒有能促使人的個性、人性、潛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學校僅僅是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善于記憶善于考試的學生。人本主義思想,強調學習中人的情感的交流。強調尊重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重視人的價值和自我實現(xiàn)。
2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目前,我國的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到人們的具體利益。身處這樣的改革與發(fā)展關鍵時期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們,作為思維最為敏銳的群體,感受社會深刻變革的同時,必然承受著來自學業(yè)、心理、就業(yè)等方面的巨大壓力,極易出現(xiàn)思想波動,甚至產生過激的行為。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們及時地發(fā)現(xiàn)并加以引導,然而現(xiàn)實往往不能令人滿意,有些思政工作者缺乏這樣的前瞻意識、危機意識,總想以不變應萬變,長期以來,仍然想沿用那些內容陳舊,手段單一、針對性不強的方法來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忽略大學生的主體需求和個性發(fā)展,把學生作為施加影響的對象,從而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績效越來越差,結果只能培
養(yǎng)出依附型、權威性人格的畸形的人,使培養(yǎng)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它的反 面:造就了異化的人、片面的人、依附性人格的`人?傮w來看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2.1灌輸式教育仍然盛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做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在實踐中,教育者和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核心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好不好、順不順直接關系到最后結果的取得。當前高職院校普遍感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應該說這與教育方式的選擇不無聯(lián)系,高校思政工作中往往過分地突出了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強制性”,教育者沒有能真正考慮青年學生思想現(xiàn)狀和心理特點,只單純從理論出發(fā),教學方法以灌輸為主,沒有靈活地運用現(xiàn)有的現(xiàn)代化的手段潛移默化地開展工作,沒有能有
效激發(fā)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最終造成教育者唱“獨角戲”的局面,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無法落在實處。
2.2教育上人本理念淡漠
當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和尊嚴被忽視。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視教育學生如何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國家,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等,但對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處理自己同周圍人的關系、如何學會正確地生活、如何面對挫折和應對困難等方面的指導,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育對象不再是一個個具有鮮活的個性、多樣興趣愛好和追求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主體,而是沒有任何的自主性和自由,只能被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則和律令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洞”。他們沒有自己的個性與差異,必須絕對地服從社會的運轉。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育對象只等待著教育者把缺乏鮮活人文氣息和生動感情色彩的、來自科學世界的冷冰冰的思想政治教條灌輸給他們,希望他們能“知善行善”。然而,由于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于死板,管理過于嚴厲,側重以“管”為主,喜歡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命令手段,不能自然融入教育對象的內在精神世界和整體人格之中,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這種重視學校權力而輕視學生權利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損害其自尊心和自立自強的自主意識,影響其主觀能力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人本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