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論文
一、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必要性
1.1大學生情感的特殊性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處在生理與心理的快速成長階段,在情感需求上呈現(xiàn)出強烈性和復雜性。加之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思潮沖擊時,缺乏對新事物的辨別能力,所以他們常常受外界復雜環(huán)境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不少的情感困惑,不少大學生對自身的情感問題感到無所適從,他們迫切需要學校從情感上給予幫助和引導。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了諸多大學生自殺自殘、違法犯罪、校園暴力等事件,這些事實告誡我們,在新形勢下關注大學生特殊的情感需求,加強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已成了當務之急。
1.2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1)熏陶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能夠為校園營造和諧、融洽的情感氛圍,有利于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情感教育也能夠為大學情感教育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為創(chuàng)新大學教育的模式提供研究思路和實踐指導。
2)共鳴作用。情感教育的運用,能夠讓老師與大學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學生與老師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3)激勵作用。積極的情感對大學生的行為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積極的情感因素,利用其對行為的積極影響,以此來推動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情感教育的觀念認識不到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輔導員。一方面,高校教育主體受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關心自己傳播理論道德知識的水平,強制性要求學生無條件接受既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而缺乏對學生情感需要的關注,也缺乏對情感教育的科學認識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高校情感教育的運用忽視了對大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我國傳統(tǒng)的學校情感教育更加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和支配作用,強調社會的價值而缺乏對大學生個體價值的關注,淡化甚至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們只關注學校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缺乏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關心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缺乏對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反應和接受程度的關注,這也使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大學生的個人情感難以得到理解和重視。
2.2情感教育的內容不夠豐富
目前,一些高校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加入了情感的因素,但教育內容比較空泛、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在某些特定時刻,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上,向學生灌輸一些與情感有關的理論知識,或者利用課堂開展幾次情感培訓。而情感教育應該是連續(xù)性、長期性的,情感教育的內容要潛移默化地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中,才能起到情感教育應有的作用,偶爾的幾次培訓所講授的情感內容并不能系統(tǒng)全面地解決大學生實際的情感問題。此外,目前大學生情感教育的內容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顯得不夠深入,重理論,輕實踐,教育內容在組織和編排上顯得空洞和乏味,沒有很好地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也很難對大學生構成吸引力,激發(fā)起他們對情感教育內容學習的興趣。
2.3情感教育的方法單一,缺乏實踐性
長久以來,高校呈現(xiàn)情感教育內容的方式比較單一,普遍采取教條化的單向教育模式。教育者往往也只是通過以課堂為主要教育形式,以灌輸為主要教育方法的形
式,對道德進行說教和宣講,將情感教育的內容灌輸給大學生,這種情感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與學生之間難以真正實現(xiàn)情感的互動,教育內容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法,阻礙了情感教育的深入開展,招來學生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的反感和漠視,導致高校的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近幾年來,有些高校雖然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如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教育等,但由于欠缺科學安排和缺少有效監(jiān)督,而使情感教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xiàn)了只做表面功夫的形式主義傾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真情實感的流露,最終脫離了情感教育的實質。
三、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對策
3.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中,教育是以教師為本的一種單向的知識灌輸與傳遞,缺少了情感投入、忽視了與學生間的雙向交流,這種以教師為本的教育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只有轉變教師傳統(tǒng)觀念,以學生為本,傾注情感,才能保證情感教育的順利實施。即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在教育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fā)點,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力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以學生為本,首先要求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處在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極強的自尊心,教師要懂得尊重他們,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其次,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情感狀態(tài),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挖掘最適合學生、最易被學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再次,在教育過程中,保持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重視學生反饋的信息,傾聽學生的心聲,使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
3.2豐富情感教育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內容包括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通過情感教育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等,從而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2.1加強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的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等。其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與認識我國的歷史與實際的國情,以厚重的歷史感激發(fā)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其次,要將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到教育內容中,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最后,要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就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將教育陣地延伸到課堂以外的地方去,通過實踐活動,從中領悟到個人與國家的內在統(tǒng)一,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以切實的行動將愛國主義情感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轉變?yōu)閷嶋H行動。
3.2.2加強營造良好人際關系的教育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與他人的來往與交流,由于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缺乏社會交往經驗,缺乏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在這一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的親情、友情與愛情觀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親情觀教育。親情觀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基礎。親人作為大學生關系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是大學生必須首先學會與之相處的對象,只有先學會如何與自己的至親相處,學會如何善待自己的親人,才能更好地關愛身邊的人、關愛整個社會。
。2)友情觀教育。友情是使人獲得滿足的一種基本情感,是生活中良好人際關系的體現(xiàn)。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友情是他們人際關系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處理起來最為復雜的一部分,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友情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愛情觀教育。愛情是人類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大學生對待愛情不夠成熟和理性,因而會產生很多情感困惑與問題。愛情是關系著大學生人生和命運的大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是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任務。
3.2.3加強培養(yǎng)個性品質的教育
良好的個性品質包括意志頑強、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等,是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首先要加強生命觀教育。目前社會上大學生輕生、殺生等事例時有發(fā)生,這警示著高校生命觀教育的缺乏與不足。加強生命觀教育就是要強化生命意識,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其次,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包括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適應能力等等。心理素質往往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目前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質問題,如面對壓力時的茫然無措,面對挫折時的自暴自棄,無法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等。要解決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形式,加之以心理輔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3.3改進情感教育的方法
3.3.1寓教于樂
教育是目的,教學的目的必須通過快樂的手段才能得以實現(xiàn),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努力營造愉快的情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實現(xiàn)學習目的。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不能只關注學生接受教育內容的數(shù)量,而忽視學生接受教育內容的質量。教育者只有著力于讓學生在接受教育內容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才能保證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教育的內容,從而真正接受教育。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就是指教育者關注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的情感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實施愉快教育,充分發(fā)揮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寓教于樂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以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情感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一切有利于情感發(fā)展的情境,融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啟發(fā)學生對美的領悟和認識,調節(jié)學生的負面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快樂與興奮的狀態(tài)。
3.3.2以情施教
情感活動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情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傳播,感染到其他人,使之與自己產生共鳴。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參與度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好好把握情感活動所特有的兩大功能,學會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在融洽的情感氛圍中,將教育者的積極情感傳遞給受教育者。以情施教的教學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自覺地伴以積極的情感,達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育效果。以情施教,要求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達到充分把握的基礎上,融入對內容的理解與情感,在課堂上用生動的語言和活潑的形象去呈現(xiàn)教育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教育者投入的真摯情感,以及滲透到教育內容中的真情實感,從而感染和打動學生,使情感因素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
3.3.3加強自我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內化,使受教育者能自覺地將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轉化為自身穩(wěn)定的道德情感與品質。實現(xiàn)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標,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促使大學生將內化的道德認識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動。要實現(xiàn)自我教育,要求教育者正確對待大學生的情感特點和需要,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予以適當?shù)闹笇,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情感培訓,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在課堂中,教育者采取情感互動與情感體驗的教育方法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如選取大學生身邊的道德案例、先進事跡等,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互換的形式,激發(fā)大學生產生真實情感,以此產生對道德感的自我認知。其次,在課堂外,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力求將學到的理論要求轉化到實踐活動中去。如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參觀社會考察、講座報告會等活動,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收獲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教育者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利用環(huán)境這一隱性的教育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意志,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結語
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并付諸教育教學實踐中。但由于情感教育在理念、內容、方法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未能使情感教育的巨大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因此,正確認識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運用情感教育的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大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6-01
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1-05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4
文學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8
企業(yè)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2-10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格式03-06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觀念研究論文03-17
高校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2-06
博客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2-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