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精選8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1
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食物器具、營養(yǎng)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匯集著各國的移民,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并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飲食結構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huán)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jù)《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梢姡谀纤螘r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于成熟。據(jù)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tǒng),以漁獵、養(yǎng)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動物,連西藥都是從動物身上取料煉制而成的。比較注意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飲食結構上,也以動物類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雞肉、豬肉、羊肉和魚等。因此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yè)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國傳統(tǒng)菜肴對于烹調方法極為講究,常見的方法有: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鹵、扒、酥、燜、拌等。而且長期以來,由于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chuàng)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閩菜、川菜、粵菜、京菜、魯菜、蘇菜、湘菜、徽菜、滬菜、鄂菜、遼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道多變而著稱,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于五味調和。同時,追求色、香、味、形、藝的有機統(tǒng)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并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將色,形,香,味,滋,養(yǎng)六者融于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yǎng)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它選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拼配巧妙,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西方飲食,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相比西方飲食,中華美食文化奇樹一幟,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竹筷進食,運用自如,經濟方便,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甕、壺、甑、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屬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tài)等諸方面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貴金屬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xiàn)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其餐具的種類,很是單調。
四、營養(yǎng)保健
以谷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yǎng)保健,主張營養(yǎng)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xié)調、補精益氣、養(yǎng)身健體的目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wèi)生,遵守時節(jié),講究營養(yǎng),有節(jié)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
西方人也注重飲食科學,講究食物制作嚴格按科學規(guī)范行事,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把廚房弄得像個化學實驗室,而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別無二致。
五、飲食審美
中國飲食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一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tǒng)一的特殊享受。
而對于西方人來說,飲食大約只是一種必需的生理活動,對于其中美的追求,卻忽略了。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各有長處。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F(xiàn)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fā)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fā)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yǎng)的食品。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2
摘要: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于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并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國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yè)對文化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其中,飲食文化是眾多分支學科之一。它通過對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過介紹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說明它在塑造國民性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觀,國民性格
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和復雜的現(xiàn)象,不僅人文社會學科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而且許多其它學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學科體系、方法論、政治觀點、和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對“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調查和總結了從1871年到1951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數(shù)量多達164種,可謂“百家爭鳴”。現(xiàn)在又過了幾十年,可能又有若干個定義出現(xiàn)了。這就說明好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了定義。將這些定義大體上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這句話包括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tài)、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這些方面的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飲食文化處于文化的基礎部分,在文化的形成、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人類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就是飲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加上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物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的飲食由最初的“茹毛飲血”逐步發(fā)展到今天枝繁葉茂、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之林。當今世界大致包括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以及清真飲食文化三種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飲食流派。其中,中國作為東方飲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在食源開發(fā)、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yǎng)保健等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區(qū)域間飲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國飲食文化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對形成“以和為貴、高雅閑逸、和藹可親、淡泊曠達、重禮儀講人倫”等的國民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觀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尤其是哲學的影響較深。哲學思想的不同導致中國人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有別于其它國家。
世界各地都將中國的餐飲稱為“中餐”,其突出特點是以大米和面食為主食,講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確切地說,中國的飲食具有審美的意識,與西方只注重食物營養(yǎng)的攝取量相比,中國食物的悅心、悅目對于飲食者來說更為重要。這種感性的飲食習慣要求食物的色澤是否賞心悅目,是否能通過人們的味覺和視覺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國人飲食時還很注重情調,也就是周圍的環(huán)境。在一個好的環(huán)境中用餐不只是促進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有種高雅的氣質和溫文爾雅的性格。
中國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講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這句話是借助飲食來解釋高深的治國哲學。但反過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飲,大則治國之策有時是同出一轍。由此可知,中國的飲食文化精神滲透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活細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強調整體觀。這種觀念對國民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國民性格在中國特色飲食中的體現(xiàn)
、潘厥澄幕械摹耙院蜑橘F”
“素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对娊洝分械霓r事詩篇不僅記載了周人注重農事的精神,而且將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農事中,深刻地體現(xiàn)出那時人們已經形成“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征。今天,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素食在中國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號稱農業(yè)大國,禮儀之邦。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地貌復雜、氣候多變,因此,南北方各自開發(fā)和發(fā)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資源。以山水著稱于世的中國南方,氣溫偏高、空氣潮濕、雨水充足,適于水稻生長。而北方相對來說則比較干旱、四季分明、寒溫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麥在這里生長良好?傊瑹o論南方的稻米還是北方的小麥都隸屬于素食文化。相對于西方國家長期的食肉習性,中國人民的素食特性體現(xiàn)出本國人民親近自然,與萬事之中、萬物之間求和諧的性格特征。
也許人們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觀環(huán)境的壓力。面對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客觀條件,人們只能積極倡導種植五谷以便于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tài)。隨著文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人們在素食方面由被動而轉向主動,開始對各種動物有憐憫之情,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傷害某種活生生的小動物。尤其是上層社會更加知曉食素的.益處。他們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得以快樂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礎。久而久之這種“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中國人民“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的性格。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這眾多的禮儀體現(xiàn)于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統(tǒng)一!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與生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華。表現(xiàn)在人們的具體性格當中就是與人為善、與萬物求和諧、無過之而又無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當今世界民眾特別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遠離喧囂的城市,在空曠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鮮空氣,調適疲憊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賦予我們的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人們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周圍的飲食環(huán)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體到每一種食物的烹調過程,盡量在不違背本味原則的條件下進行加工制作。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這一切思想理念與堅持的各種原則充分體現(xiàn)出本國人民所具有的“貴和尚中”“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征。
⑵茶文化中的“和諧寧靜”
“飲食”一詞起初分開使用,“飲”用于動詞,理解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后又引申為“飲料”,即喝的東西,賈思勰《齊民要術·煮溟》:“折米白煮,取汁為白飲”。如果說上面是對中國民眾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紹,下面則是對飲料方面的了解。在飲料方面最具中國特色要屬各色各樣的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發(fā)乎神州,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中國的飲茶之風始于何時,眾說不一。按照文獻記載,魏晉時飲茶已成風氣,據(jù)此可推測最初的飲茶之風當早于此時。并且開始時人們并未將茶作為飲料使用而是作為藥用。隨著對茶的不斷應用人們逐漸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賦予飲茶活動特有的文化意義。茶文化的興起使得人們對飲茶活動崇尚不一。儒、釋、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補足以體現(xiàn)出茶的意蘊。
茶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主體構成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意味的特色文化之一。總體基調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然而,三家既有共同點又有獨到之處。
共同點首先表現(xiàn)在務必于其中求和諧、求寧靜。用比喻的方式將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較,可謂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熱烈、奔放、好動,容易激動,甚至好走極端,遇到矛盾往往針鋒相對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國人的性格則像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強調和睦、友好、理解與秩序,講中庸,遇事沉穩(wěn),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決問題。“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透徹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將“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誼,通過飲茶自省,從而既能嚴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寬容地對待他人。與儒家的“中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張人與物質、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國的茶文化吸收了老莊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物質與精神統(tǒng)一。佛教禪宗主張“頓悟”,內心清靜無雜念。茶性之柔,茶的寧靜與清醒地品味正應其求。再者國人所具有的淡泊曠達、高雅閑逸,舉手投足間所表現(xiàn)出的和藹可親的性情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文人儒士是茶文化的倡導者,他們借茶修身養(yǎng)性、磨礪匡世治國之志,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茶文化在他們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儒家在茶文化中的獨有特點是講雅致、注重歡樂情調。儒家歷來主張積極入世,不論何時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時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主體。飲茶之時更是雅興高漲、文武張弛、有所作為成為主情調。雖然身處高雅閑逸的飲茶氛圍之中,但是儒士內心卻是“念念有如臨敵日”、“居安思!薄ⅰ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薄冰”。這種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閑逸,時時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態(tài)是儒士所獨有的。自然飲茶便成為他們協(xié)調內外、凝神思考的時刻。如此更顯示出他們遇事沉穩(wěn),講道德,重人倫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顯的超塵思想。道家強調“無為”,與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濃重,對儒家思想是個補充。中國許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濃重的退隱思想,他們并非逃避責任,而是不茍同于庸碌之人,潔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潔自愛。如果說儒家文化適合貴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則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許多高雅之士將由品茶而體味出的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相揉合,成為真正的內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的特點。雖說求“靜”、求豁達、理智方面三家趨于一致,但道人過于閑逸散漫,儒者是有時十分失意時想從中得到片刻的寧靜以便達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禪僧在追求靜悟方面最為執(zhí)著。
所以中國茶文化兼容釋的靜悟、道的馳縱、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體。今天中華民族的成員所擁有的優(yōu)良品性,茶文化在其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茶性柔和,清香飄溢,凝神降火正與中國人遇事冷靜,閑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强曜游幕械摹百|樸尚實”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開發(fā),更在于食具的研制?曜游幕侵袊嬍澄幕谑尘哐兄品矫孀罹咛厣牟糠种!翱辍弊质怯伞爸瘛焙汀翱臁眱刹糠纸M成。如果按照漢字的構造分類屬于“上形下聲”,由形會意,我們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隨著物質材料的不斷豐富、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和技術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僅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屬以及其它稀有材料應有盡有?粗煌馁|的筷子,也許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紀年。
對于筷子起始的確切紀年至今尚不可而知,專家學者通過研究調查僅能劃定先民發(fā)明筷子的大致時間。需要是發(fā)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說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國的飲食需要而決定的。肉食相對貧乏的客觀生存環(huán)境使得中國先民以素食為主。與西方食肉國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國人飲食時使用的筷子構造簡單,功能繁多,應用靈活?曜拥臉嬙焓趾唵,是由兩根粗細、長短、材質相同的物體組成。但是,構造簡單并不是說使用也同樣簡單。與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難度較大。許多剛到中國的外國人士對中國人使用筷子的熟練程度贊嘆不已。
筷子從構造到使用體現(xiàn)出中國人民質樸尚實的性格特征。它的簡單構造象征著人們的外表的樸實無華,內心卻蘊含深意,求實精神深寓其中。
四、中國人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個中國人從開始懂事之時起,長輩就要用禮儀來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梢哉f,人生禮儀是伴隨著社會文化的形成而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伴隨著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中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飲食禮儀,或者說中國禮儀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由餐桌而來。中國人圍桌而餐時講秩序、重人倫、別主客、分長幼。
這些看似簡單的禮儀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禮儀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最基本的條件。長輩在教導子女時,也總是選擇在一起用餐的時候,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最恰當,“其樂融融”的氛圍里即使有一兩句批評、教導的話,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樣伴隨著家長的循循善誘,青少年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五、結語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雖然飲食文化處于文化的基礎部分,但是它在人類社會形成后的禮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禮儀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說,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著國民性格的塑造,在國民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3
關鍵詞:潮汕 潮汕美食 美食旅游資源 旅游業(yè)發(fā)展
一、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義
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旅客出門,總希望能多游覽些景觀,多領略些風情。如果在游覽中的用餐、歇息,僅僅是填飽肚子,恢復體力,這個過程就是空白。反之,如果引入飲食文化,就既能飽口福,又能飽眼福:既補充了身體需求,又滿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舉兩得,從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豐富。因此,充分發(fā)掘潮汕美食原生地優(yōu)勢,打出美食這張“潮汕文化經濟牌”,定能受到旅客歡迎,招徠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動的品位。旅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文化是旅游資源的靈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項目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將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當中,讓旅客在輕松愉快的用餐過程中,領略到潮汕悠久的歷史文化風韻和潮人獨特的風俗人情,從而提高旅游欣賞水平,增長見識,升華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將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中不斷繁榮。汕頭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旅游產業(yè)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中新的增長點,并日漸成為汕頭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應精心設計旅游線路,讓潮汕美食文化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和促銷項目,穿插在旅游線路中,把潛在市場轉化為現(xiàn)實市場,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二、 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資源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潮汕飲食文化的研究遠遠滯后。與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飲食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關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難得一見。對潮汕美食的發(fā)展歷史、具體特點、科學價值、文化內涵及對旅游業(yè)的作用等問題,我們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潮汕美食的宣傳、開發(fā)、提高和發(fā)展。潮汕是潮州菜的故鄉(xiāng),可是不論政府和高校、或是行業(yè)和企業(yè),至今都還沒有成立一個像樣的潮菜研究機構。政府要把潮汕美食作為汕頭一項獨特產業(yè),營造一種人人關注飲食文化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組織專家學者,全面地挖掘、整理飲食文化,對潮汕美食的形成、演變、發(fā)展和各種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營養(yǎng)、特色以及傳說、典故等進行深入地分析研究。
其二,潮汕美食在經營上過于分散,規(guī)模普遍較小,很多產品沒有質量標準,不符合食品衛(wèi)生和營養(yǎng)的要求,產品包裝十分欠缺,市場策略也缺乏現(xiàn)代化,一些知名的潮汕美食品牌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發(fā)展。
其三,潮汕的各大餐館,應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異,缺乏鮮明的自我特色。
其四,潮菜廚師、烹飪師的培訓工作缺乏規(guī)范化和規(guī);。我們經常在國內外報紙上看到“高價聘請潮州菜廚師”的廣告,也經常聽到外地某些“潮州菜館”提供的是“偽劣”產品,這表明市場上對潮菜廚師有較大的需求。我們從老廚師口中得知,培養(yǎng)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主廚需要十年以上功夫,這又表明了培訓工作的艱巨性。當前的現(xiàn)狀是,各地都辦過一些短期培訓班,但是既缺乏中、長期的培訓規(guī)劃,又缺乏一定的辦學規(guī)模,甚至至今還拿不出一套潮菜廚師的培訓教材。
三、如何開發(fā)和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潮汕美食旅游資源
研究潮汕美食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優(yōu)化,首先,要了解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優(yōu)化的原則。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優(yōu)化的`原則主要有:
其一,個性原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優(yōu)化,應突出個性,充分揭示和發(fā)展其本身獨有的特色,把各項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主題,以此來樹立當?shù)氐穆糜涡蜗。有特色,就有吸引力,也就有了競爭力。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要突出自然特色,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要突出人文特色,二者的開發(fā)又都要充分體現(xiàn)當?shù)氐牡胤教厣?/p>
其二,市場原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優(yōu)化應以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為依據(jù),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為標準。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與市場需求是變動的,旅游資源在市場競爭中隨時面臨著入時或過時、以及擴大或喪失吸引力的問題,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優(yōu)化,應注重旅游市場的調查和預測,隨著市場的變化而選擇開發(fā)重點。
其三,效益原則。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優(yōu)化,應注重提高它的使用價值和吸引能力,要以較小的投資耗費和較短的建設周期換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效益與它吸引旅游者的數(shù)量多少和質量高低單正比。
潮汕美食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我們認為,除了要搞好專門規(guī)劃、加強研究和培訓、擴大對外宣傳、有效利用內外資金、建設潮汕美食旅游線路等之外,還應該著重做好產品定位工作:潮汕美食應當分為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主要是高檔酒樓的潮汕美食。高檔酒樓經營的“燕,翅,鮑”等高檔食品飲譽海內外,其獨特的豐富營養(yǎng)和菜肴的美味可口,吸引了大量而且固定的客戶群。但在菜式制作工藝上受粵菜影響較大,漸漸失去自己的特色,這是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改變的一點。要加強對菜式口味風格的突破,以潮汕美食所特有的風味來贏得市場,這樣才能更好地樹立品牌,提高進入市場的技術壁壘,在高端市場打造出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進一步鞏固市場。
低端市場,可以在潮汕小吃上面下功夫。潮汕美食中絕大部分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的群眾基礎扎實,一直有穩(wěn)固而廣泛的本地市場,但我們還要進一步加以發(fā)展,要站在弘揚潮汕飲食文化和開發(fā)旅游資源的高度來認識它的重要性。衛(wèi)生和營養(yǎng)合理搭配是潮汕小吃發(fā)展的最大難題,很多游客對潮汕小吃都是慕名而來,但接觸到的大多是衛(wèi)生環(huán)境差、讓人敬而遠之的街邊貨,給外地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破壞了“海濱鄒魯,美食之鄉(xiāng)”的美譽。要借鑒西方快餐店的做法,提倡衛(wèi)生可口、方便快捷,規(guī)范服務標準,充分利用潮汕小吃品種多、口味全的特點,打造成為具有強大差異化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這方面的工作近來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特別是潮香城已經做得很出色。但是,潮汕小吃的發(fā)展壯大,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解決許多問題,包括如何實現(xiàn)規(guī);洜I,如何樹立和推廣品牌,如何利用促銷和不間斷的宣傳來增加市場需求。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4
一、唐代進士宴會的習俗
習俗即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模式。飲食習俗是飲食禮儀的基礎,飲食禮儀主要指飲食活動中成文的制度禮數(shù)。唐代進士宴會的習俗有其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對人們的生活、生存和發(fā)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一)固定的程序和舉辦時間
唐代進士宴會有固定的程序,一般是先選出“主宴”、“錄事”,然后大家湊錢,最后選地方聚宴。到了中晚唐,還出現(xiàn)了專門為進士辦理宴會服務的“進士團”,《唐摭言》記載:“長安游手之民自相鳩集,目之為進士團。初則至寡,洎大中、咸通已來,人數(shù)頗眾。其有何士參者為之酋帥,尤善主張筵席。凡今年才過關宴,士參已備來年游宴之費,由是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边M士放榜后,新進士參謁宰相和拜謝座主,便赴期集院(供新進士聚集的地方),院內盛設宴饌,此時宴會正式進入流程。是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即分派職司,錄事通常由狀元擔任,其余則有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等,通過抽名紙等方式斂集宴會所需資金交給進士團。唐代每年二月放進士榜,從放榜的二月開始,新科進士們的各項宴會活動魚貫接踵。伊璠《及第后寄梁燭處士》曰:“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艷陽千樹花。”據(jù)《南部新書》乙卷記載:“進士春關,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間!睆亩路虐竦轿辶麻g皆是慶賀游宴的時間。流傳下來的曲江游宴詩,在唐詩中占相當篇幅。這種宴會時間一度由春天延長到仲夏,是唐代時間最長的游宴!侗崩镏拘颉吩:“自歲初等第于甲乙,春闈開送,天官氏設春闈宴,然后離居矣。近年延至仲夏!
(二)別具風味的飲食習俗
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祝賀活動,是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大事。酒是用于慶賀的最佳飲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松在《及第敕下宴中獻座主杜侍郎》的詩中說:“得召丘墻淚卻頻,若無公道也無因。門前送敕朱衣吏,席上銜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燒春。南山雖有歸溪路,爭那酬恩未殺身。”“燒春”指的是燒春酒,劍南酒名為燒春,是經過加熱處理過的酒。燒春酒產地為唐代劍南道的綿州,又稱“燒香春”,酒質無色,清澈透明,芳香濃郁,酒味醇厚,余香悠長,屬濃香型大曲酒。劍南有生春和燒春兩種酒,唐代詩人李白曾在劍南“解貂贖酒”,留下了“士解金貂,價重洛陽”的佳話。唐代進士科尤為人所重,“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所以進士宴會上的飲料與進士們的身價相當,體現(xiàn)出進士們的地位。唐代酒類品種琳瑯滿目,就名稱而言,約有300余種!短茋费a》卷下對此有一概括性敘述:“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干和葡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碧拼木泼喙谝浴按鹤帧,以“春”字命名酒,最初是標明此酒是春季釀熟的春酒,唐代時,“春”字的內涵增加了詩意,“春”字開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這是唐代詩歌繁榮在酒名上的反映。此習俗在唐代形成后,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武林舊事》記載的南宋時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留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種。直到今天,這一習俗尚有傳承,例如劍南春、景陽春和竹露春等酒,唐代燒春酒發(fā)展為今天著名的劍南春酒。燒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會,它由帶有一定禮儀的官方宴會演變?yōu)榕笥褳榈堑谶M士賀喜的宴會。《封氏聞見記校注》卷五《燒尾》條記載“士人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表f巨源《燒尾食單》有不少食品或菜肴是乳類食品,或與乳酪有關。如“單籠金乳酥”是一種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餅。“金乳”可能是黃色酥油。“巨勝奴”指的是一種用酥油蜜水和面,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食品!敖疴徶恕笔且环N原料中加酥油,色彩逼真如金鈴的烤制品!叭獒勽~”是用乳汁釀制的全魚!跋扇伺L”是用乳汁煨燉的雞塊。唐人擅長以乳酪入食,尤有特色的是凝酥清涼類食物!棒欦[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睓烟页跸轮畷r,正逢京城進士科考放榜之際,所有及第的進士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行櫻桃宴!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記載:“新進士尤重櫻桃宴,……時京國櫻桃初出,雖貴達未適口”,乾符年間,新進士劉覃財力雄厚,買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櫻桃,讓大家都來品嘗。當時櫻桃“山積鋪席,”“人享蠻?一小盎,亦不啻數(shù)升!笨梢姰敃r人對櫻桃的喜愛。據(jù)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七《酒食》所言,唐人好以櫻桃配置食品。畢羅是把米飯與肉類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飯食,著名的韓約家“櫻桃畢羅”,成品以其櫻桃色澤不變而著稱。乳酪櫻桃,胡食與漢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小小證明。櫻桃健屬于唐代的花色健餅之一,亦是當時宴會中的佳品。
(三)異彩紛呈的禮儀習俗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始于飲食活動的道理。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唐代進士宴會也不例外,產生了異彩紛呈的禮儀習俗。宴飲活動屬“嘉禮”之一,是加強人際關系、溝通聯(lián)絡感情的禮儀。宴會開始前,新進士要分派職司,一般由新科狀元出任錄事,其他同年則分擔主宴、主酒、主樂(一人主飲妓)、探花(以年最少者二人為之)、主茶等事務。錄事主持宴會,并查檢同年宴集裝備如被袋、酒器等是否齊全,以及行為是否合乎禮儀法度,若稍有缺失,則重加罰金———醵錢(出錢為醵)以支付進士團的費用,這是錄事的另一個重要職責。筵席上新進士依照一定的位次(按年齡大小交錯相對)就座。如需音樂歌舞,則要事先知會教坊,由教坊選派飲妓助興。聞喜宴是由官方出錢并主持的敕賜形式的宴會,具有較濃重的官方色彩,聞喜宴在皇帝詔命下達之后于去曲江之畔舉行,是新進士宴會中一個大規(guī)模的宴會。“敕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圖障、酒器、錢絹實其中,逢花即飲!惫俜匠雒嬷鬓k聞喜宴體現(xiàn)出科舉受到皇帝的重視,是統(tǒng)治階級籠絡士人,教化臣民的一種手段。唐代每年進士及第者很少,一旦及第,皇帝賜宴,以示鼓勵,體現(xiàn)唐代“尚才”的風尚,帶來了良好的讀書風氣。讀書、科舉和做官,這是唐代無數(shù)貧寒子弟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主要途徑。曲江大會上,公卿百官也參與其間。當座主蒞臨新進士的杏園探花宴,新科進士要借著濃酒香花的愉悅氛圍,再次答謝老師的簡拔之恩,進一步鞏固業(yè)已建立的利益互惠關系。姚合《杏園宴上謝座主》詩曰:“今日無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謝東風!庇迷姼枋惆l(fā)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賞樂觀舞歷來都是筵宴的構成部分,樂舞侑食,將游樂寓于飲食的,使人徒得味外之味,興味盎然。唐代新進士宴會也會邀請著名的歌手。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李八郎詞與詩并行于世。新及第的進士們在長安的曲江開宴聚會。其中有位名士偕李八郎前往赴宴,這位名士對眾進士說:“這是我的表弟,愿意到這來觀光。”新進士見他衣衫破舊,沒有人愿意搭理他。酒過三巡,絲竹聲起。歌者曹元謙唱《念奴嬌》,眾人都稱賞不已,名士忽然指著李八郎說:“請讓我的表弟唱一曲!北娙硕驾p視地冷笑,一曲唱罷,眾人皆為歌聲感動泣下,圍住“表弟”拜道:“這必定是李八郎啊!薄盎ǜ【朴巴紶,日照衫光瑞色鮮。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樂人演奏侑觴,百官列席,在酒宴上欣賞舞樂,這一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二、唐代進士宴會的飲食文化特色
宴會作為一種饒有風趣的進餐方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人群體為主的唐代進士宴會注重飲食的環(huán)境氣氛,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強。
(一)“色、香、味、形、境”的有機統(tǒng)一
唐代進士宴會將飲食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講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統(tǒng)一,將樂舞、詩詞等藝術作品運用于飲食菜肴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味是供味覺器官———舌頭品嘗的;香是供嗅覺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境都是供視覺器官———眼睛觀賞的。一道色、形俱美的肴饌,不僅能誘人食欲,同時又是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的觀賞藝術作品。唐中宗時韋巨源舉辦的一次“燒尾宴”中的面點類食品,充分反映了這一點。這次“燒尾宴”上的食品名稱,流傳下來的共有五十八種,其中面點類食品就有二十五種。這二十五種面點,都有色澤、造型方面的嚴格要求。如“水晶龍鳳糕”要求糕體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龍鳳圖案來點綴,“火焰盞口槌”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燒的火焰一樣的顏色和形狀,“曼陀樣夾餅”成型后,要像曼陀羅果成熟時那樣的顏色和四瓣裂開的形狀?床恕八卣粢袈暡俊,這組食品是用面粉包著餡料,用籠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類。其餡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令人驚嘆。就造型而言,是令人驚異的,它要求由七十二人組成的樂舞場面,既有彈琵琶、鼓琴瑟、吹笙簫的樂工,又有身著羅綺、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飾、姿勢、動作和表情。這樣一組面點食品是一種高級美術作品!八卣粢袈暡俊边@組工藝食品以及與之相應的同類食品被載入韋巨源的“燒尾宴”中。這一方面說明中宗時期官僚生活的奢華和對樂舞興趣的濃厚;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中國的烹飪講究造型美是源遠流長的。境,基本含義是指環(huán)境,如干凈、寧靜,進一步是指境界,“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小橋流水人家,燈紅酒綠,金壁輝煌,都指境界。境,還可以指意境,如暗香疏影。唐代新進士曲江游賞和關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館,有時也在租借來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園和慈恩寺。曲江位于長安東南,本漢樂游苑,隋時營造京城,鑿之為池。其南有紫云樓、芙蓉苑,其西即杏園、慈恩寺。自中宗神龍以來,為長安著名的游賞勝地。曲江最美的時候是春天,“紫蒲生濕岸,青鴨戲新波”,這是陽和初動的早春;“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劉滄《及第后宴曲江》詩云:“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亳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御樓。霽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歸時不省花間醉,綺陌香車似水流。”環(huán)境與美食結合在一起引起的極大審美愉悅,這種歡暢的景象記憶猶新。美好的飲食環(huán)境可以增進人的食欲,使人的審美情緒和感受達到較高的層次,促進人精神的歡娛。杏園在通善坊,位于曲江池西側,與慈恩寺南北相望!叭q歡游何處去?曲江西岸杏園東;ㄏ峦鼩w因美景,樽前勸酒是春風。”白居易憶其進士及第的場景,仍難以忘懷杏園的美景!肚刂袣q時記探花》指出:“宴進士杏花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使皆被罰!碧交ㄑ缭谛訄@舉辦,翁承贊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云:“今日始知春氣味,長安虛過四年花!痹娭忻枋隽诵訄@花的美!疤交〞r節(jié)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衣惹得牡丹香!痹诔磷碇形镂覂赏芍嬍抄h(huán)境對人的精神影響作用之大。
(二)“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
宴席形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轉變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漸普及開來的。對于新科進士來說,宴會不僅僅是享受美食,也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除了美食、美味、美器之外,還格外講究“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宴會作為一種社交的場合,意在追求同堂共樂,天人諧和,心心相印的至高人生境界!把纭钡墓δ苁恰笆敬然,”其特征是“有折俎焉,得以相與而共食。”唐代新科進士對待宴會,從來不把它看作果腹的手段,而習慣于用它作為聯(lián)絡人與人感情的紐帶。這種“共食”習慣,通過酒食游戲相征逐方式聯(lián)絡人際感情的文化傳統(tǒng),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并且深入到千家萬戶。曲江春宴,不僅是文學的盛事,也是發(fā)展同年友誼的良辰吉日。同年期集聚會,有酒有樂,歡慶熱鬧,來自各地的新及第進士期集一堂,彼此認識,溝通志趣,結交朋友,往往會留下深刻印象,這對于以后在仕途上相互援引,甚為重要。李程貞元十二年進士及第為狀元,與張仲方為同年,敬宗時李程登相位,便“召張仲方為右諫議大夫,”與進士及第同年宴會結交不無關系。同榜題名的情誼,與花下飲宴同歡的情景,即使關宴后各自分散,大部分人早已離別,仍是難以忘懷。白居易《酬哥舒大見贈》說:“去歲歡游何處去?曲江西岸杏園東;ㄏ峦鼩w因美景,樽前勸酒是春風!彼匾庠谠婎}下加了一條說明:“去年與哥舒等八人,同共登科第,今敘會散之愁意!饼R已《寄梁先輩》也說:“慈恩塔下曲江邊,別后多應夢到仙。時去與誰論此事,亂來何處覓同年!
(三)追求詩意的宴飲情趣
在詩情畫意的自然環(huán)境中聚餐,又在宴飲中追求和創(chuàng)造詩情與畫意,是唐代進士宴會的飲食文化鮮明特色,從而充分體驗宴會的樂趣與美好。唐朝是詩的國度,詩的時代,也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期。清人編輯的《全唐詩》,就收錄了2300多位詩人,保存了近5萬首詩歌。唐代詩歌的普及程度是空前的:上自皇帝、王公貴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樵夫、牧童、僧尼、道士、婢妾、能詩者比比皆是。在普及的基礎上,唐代詩歌的水平也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高宗時,進士科初試詩賦雜文,以后便成為定制。以詩取士的制度在客觀上起了導向的作用,推動了詩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視詩歌、愛好詩歌的社會風尚。詩歌的社會應用價值也得到空前提高,在干謁、送別、留別、贈物、答謝、問候、宴會、樂舞時,無一不用到詩,它幾乎成了社交場合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士人不懂詩,便無法在社會存身立足。唐代進士宴會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進士要飲酒賦詩,道喜唱和,留傳下來一批詩作。詩歌在內容上,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多有超過前人;在形式上已經從古體詩逐漸過渡到格律詩。這就意味著在飲酒賦詩中所要求的品德修養(yǎng)與文學素養(yǎng)越來越高。張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詩云:“東風節(jié)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萬里盡傳名。誰家不借花園看,在處多將酒器行。”寫出了新進士揚眉吐氣的情懷。翁承贊《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云:“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shù)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盡顯新進士文學才氣。楊巨源《觀打球有作》詩云:“親掃球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表現(xiàn)了唐代士人陽剛和青春的一面。以吏部關試為界,前有聞喜宴,后有關宴,這兩大宴會一般都在曲江舉辦,可以用“曲江大會”總稱之。無論公卿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長安城的人都會到曲江畔來觀看這一盛大宴會,“斜陽怪得長安動,陌上分飛萬馬蹄”,正是對宴會場面的描寫,連皇帝也要到曲江邊的紫云樓登臨觀看,此時曲江成為整個長安城歡樂的中心:“何必三山待鸞鶴,年年此地是瀛洲”。杏園探花宴的主要內容是探花,所謂探花就是在同科進士中選擇年紀較輕的二人為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們要騎馬遍游曲江附近或長安各處的名園,采摘像牡丹、芍藥等名花。孟郊在《登科后》中說:“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痹娭辛髀冻銮訄@探花宴上掩飾不住的得意心情,曲江春宴,不論是聚會狂歡或離別傷情,新進士以賦詩自娛,吟詩作文以會友,悅情怡性,從而滿足社交與交流感情的需要。綜上所述,唐代是我國封建經濟蓬勃向上、生機盎然的黃金階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飲食文化則是這個階段歷史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結語
唐代進士宴會提供了美食的天地,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宴會習俗。宴會把美食推向高潮,也把人們多樣化的飲食追求變成現(xiàn)實。唐代進士宴會是一項禮儀性宴飲活動,側重于禮儀教化與社交宴飲,特色鮮明,宴會追求的“色、香、味、形、境”的有機統(tǒng)一,新科進士的宴飲吟詠唱和、“相與而共食”的人生境界、食與詩的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唐代飲食文化的流光溢彩。唐代進士宴會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宴會習俗與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的精髓,從而豐富現(xiàn)代社會人們飲食文化的內涵,崇尚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5
一、蒙古族飲食文化介紹
大部分蒙古族喜歡飲酒,酒已成為這個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深深融入蒙古人的血液中。每逢節(jié)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可能與長期生活在高寒環(huán)境有關,更喜歡飲烈性的酒,如《牧人》中所唱的“最愛喝的是烈性的酒,最愛唱的是蒙古的長調”。另外,蒙古人也青睞飲用奶酒,蒙古人釀制奶酒的歷史悠久,常喝奶酒可治胃潰瘍、肺結核等疾病。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蒙古族認為肉湯的營養(yǎng)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能離席,他們比較喜歡排骨湯、全羊湯、精肉湯,還有在湯中加入米做成的肉粥。蒙古族的特色飲品還有酸味奶飲料,稀者為酸奶,稍稠些的為酸乳,具有開胃健脾通便美容的功效,也形成了非常知名的乳業(yè)品牌。蒙古族飲食文化中,有非常重視煮肉湯的習俗,認為肉湯的營養(yǎng)價值比肉本身還要高,吃肉時不喝湯不成席,全羊湯、精肉湯、排骨湯、是他們的餐桌常見的。此外還作為高端宴會的“蒙古八珍”和平常百姓愛吃的蒙古小菜。此外,蒙古族的飲食禮儀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豐富多彩,最主要最普遍的飲食禮俗有薩察禮、德吉禮、迷拉禮和祝福禮,蒙古族飲食習俗中也有很多禁忌,如禁止扣放盛奶的器具、禁吃變臟的食物等等。
二、蒙古族飲食文化在旅游業(yè)發(fā)展中的意義
旅游離不開飲食,二者相得益彰。旅游活動與飲食文化相結合,對提升民族的經濟文化價值、促進旅游業(yè)和餐飲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包含了蒙古民族的豐富的食材、獨到的飲食加工技藝、蘊涵深厚的飲食美學和飲食民俗等文化內涵,它已成為蒙古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fā)著藝術的美感。隨著內蒙古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者對旅游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旅游活動的內在質量,講究旅游活動內在的文化品位,對飲食也有更高的要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蒙古族飲食文化對于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吸引廣大旅游者前往內蒙古旅游觀光,不僅要有美麗的草原風光、絢麗的歷史文化古跡,而且還要有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民族飲食文化,會為我們帶來無盡的魅力,會使各方游客有興趣和蒙古族交流,溝通,對蒙古族飲食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品嘗蒙古族的美食,進一步推動內蒙古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增強內蒙古旅游的魅力。其次,有助于我區(qū)傳統(tǒng)飲食民俗文化的發(fā)揚光大,增強蒙古族飲食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我區(qū)飲食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隨著游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人數(shù)的增加,蒙古族的飲食被更多的人接受,對蒙古族的飲食文化無疑會有極大的推動和宣傳作用,從而促進蒙古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增強我區(qū)飲食業(yè)的特色魅力,無疑會對以“食、住、行、游、購、娛”為主的旅游業(yè)起到推動作用。再次,有助于促進蒙古族特色文化宣傳,進一步增強內蒙古旅游的魅力。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中為內蒙古特色的飲食文化,特別是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展示平臺,蒙古族飲食文化要更好適應市場需求,也會對自身提出更高的發(fā)展要求,對自身種類工藝不斷完善也會加強與其他地區(qū)飲食文化的交流,以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蒙古民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游客來通過接觸到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會對整個蒙古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這對以草原文化為主題的內蒙古旅游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的飲食文化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被作為一個獨立的旅游產品受到重視,目前發(fā)展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存在如下重要問題:
。ㄒ唬┞糜伍_發(fā)價值認識不夠,營銷不足
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支持,然而從內蒙古的旅游發(fā)展的實際來看,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開發(fā)價值認識沒有引起各級主管部門足夠的重視。蒙古族飲食文化只作為旅游活動中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游產品加以開發(fā)。目前內蒙古各級政府、旅游局及旅行社在發(fā)展旅游時,仍然重點宣傳和營銷傳統(tǒng)的優(yōu)勢旅游項目和新興的旅游項目,如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呼和浩特周邊的草原觀光旅游;響沙灣、恩格貝等沙漠觀光和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旅游;以成吉思汗陵園和大小召為代表的文物古跡觀光旅游,飲食文化旅游僅僅作為旅游活動的補充,沒有把其作為重要的旅游產品加以開發(fā),更談不上專業(yè)的研發(fā)和營銷團隊。
。ǘ╉椖繂我,參與性差
從旅游發(fā)展現(xiàn)實來看,飲食文化旅游項目較為單一,以享受為主,參與性不強。目前主要旅游者能夠品嘗到的特色飲食主要有草原旅游區(qū)包含在團費中的手把肉,訪問牧民家庭時品嘗的奶茶、奶酪等奶食品以及蒙式早餐,而作為蒙古族獨具特色且有較高品質的烤全羊、烤羊腿由于制作工藝復雜、耗時較長、價格昂貴只能被列為計劃外餐,因此只能被少數(shù)豪華旅游團所享用。內蒙古各大城市及旅游區(qū)所提供的飲食基本上如上所述,項目較為單一。此外,目前已有的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fā)基本上以品嘗佳肴的基礎層次為主,并沒有考慮到旅游者對于飲食文化的精神需求,端到旅游者面前的往往是已經加工完畢的食物成品,如“烤全羊”制作過程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熟練的宰殺羊、剝皮以及烹制的過程旅游者無法欣賞和參與到,再如熬制奶茶及各類奶食品和奶制飲品有趣的制作過程也無法參與。
。ㄈ┢穱L為主,文化和營養(yǎng)價值介紹不足
營養(yǎng)價值和文化是飲食類旅游產品開發(fā)的核心,但在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過程中,開發(fā)者卻忽視對蒙古族深厚的飲食文化和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的發(fā)掘。經營者只是簡單提供味道不錯的菜肴,游客在用餐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往往只是一時的美味,并沒有對菜肴的歷史、文化典故、食用習俗等文化內涵和營養(yǎng)價值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開發(fā)者沒有把蒙古族飲食與蒙古族民俗風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游客的精神享受,難以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游客在飲食過程中,若對蒙古族菜肴的典故和營養(yǎng)價值沒有較深的印象,就很難提高旅游地主體文化的綜合吸引力,也就無法增加經濟收入。
四、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開發(fā)利用的設想
。ㄒ唬┘訌妼γ晒抛屣嬍澄幕闹匾暫蜖I銷飲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其他旅游資源開發(fā)相比,具有投入較小回報率高,且可不斷利用的優(yōu)勢,所以,要盡快把蒙古族飲食文化開發(fā)利用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旅游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把其作為重要的旅游產品加以開發(fā)。要對蒙古族飲食文化資源進行系地分析研究,建立資源信息系統(tǒng),通過準確的評估確定其吸引力和開發(fā)潛力。同時,還要加強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營銷,充分發(fā)揮大眾新聞媒體的作用,可以在報刊、電視臺、電臺開辟專欄、專題,進行廣泛宣傳。各級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景點網站也應加大對蒙古族飲食、蒙餐名店的介紹宣傳力度。還可將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豐富內容匯集在光碟里,通過光碟進行宣傳。也要充分利用各種重大節(jié)慶活動和經貿活動,例如草原文化節(jié)和民族商品交易會等活動大力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還可以將旅游飲食與旅游線路一起開發(fā),共同包裝設計,甚至在條件成熟時,在飲食民俗資源豐富的地區(qū)開展以飲食為主的專項旅游。
。ǘ┘訌娒晒抛屣嬍澄幕亩鄻有浴⑴c性的開發(fā)蒙古族飲食就單純的飲食種類就有百十多種,經常品嘗到的僅十多種,所以,今后要改變以往單一的飲食品種,增多飲食種類,如蒙古小菜和面食的種類。同時,蒙古族飲食文化的旅游開發(fā)應該擺脫以前單純品嘗的模式,大膽引入游客參與制作的環(huán)節(jié),F(xiàn)代旅游者不僅要品嘗佳肴,而且要求參與并融入菜肴的制作過程中,獲得一種有別于以往生活的情趣和刺激的體驗。參與性旅游開發(fā)就是讓游客有一個原生的旅游環(huán)境,有一種身在其中,入鄉(xiāng)隨俗的體驗。蒙古族飲食文化者要增強游客用餐的趣味性,加深游客對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理解,滿足旅游者娛樂、探奇、求知等目的?傊,開發(fā)參與性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者可以尋求到現(xiàn)代喧囂都市里所缺乏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下的粗獷和質樸,讓客人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體味到真正的草原文化。
。ㄈ┘訌娒晒抛屣嬍澄幕蜖I養(yǎng)價值的研究隨著各種菜系和西式快餐對內蒙古餐飲市場的沖擊,內蒙古旅游餐飲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蒙古民族飲食業(yè)要在旅游業(yè)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要注重對自身飲食文化內涵和營養(yǎng)價值的發(fā)掘。蒙古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蘊含非常深刻的內涵,從菜肴的制作工藝、文化歷史到用餐禮儀方面都有豐富內容,在飲食心態(tài)、進食習俗、烹調原則等方面都有著獨特之處。因此,蒙古族飲食文化旅游開發(fā)一定要突出飲食給旅游者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這些都是對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今后要在民族飲食習俗方面做更多的拓展和開發(fā)。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在綠色天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蒙古族飲食,以乳肉食品為主,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內蒙古的牛羊肉及乳品的品質得到公認的好評,要在菜肴的營養(yǎng)價值方面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更加利于蒙古族菜肴的推廣。蒙古族飲食文化是蒙古族的寶貴財富,具有極大的旅游開發(fā)潛力和無窮的魅力,要充分利用好這項資源并對其進行全面的開發(fā),必然會對內蒙古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6
在中國,尤其是在北方地區(qū),人們普遍喜歡吃面食,在現(xiàn)在的華北和西北一帶人們幾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們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樣的形狀,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調查了解,試圖分析總結當?shù)厝藶槭裁聪矚g吃“饃饃”,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分析總結出由普通的飲食——“饃饃”,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飲食習慣有個總結,并且對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飲食文化并且能夠延續(xù)至今,在當今的社會還得到了發(fā)揚光大,達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當?shù)氐慕洕l(fā)展社會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是探討中國飲食文化,通過全面介紹山東饅頭的由來,特點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的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當今社會人們又重新對傳統(tǒng)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對傳統(tǒng)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由此社會、政府及個人對此進行了發(fā)展,從中獲取有益的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符合當?shù)亟洕鐣l(fā)展條件的項目進行開發(fā),并且通過一些宣傳使普通大眾對此有了重新的認識。本文就是要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饃饃”進行闡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飲食所引起的文化現(xiàn)象。
二、膠州灣一帶的人們喜歡吃“饃饃”的原因
1.自然原因。膠州灣地處山東半島,也就是華北平原之內。本區(qū)域的農業(yè)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時候氣溫上升地快,水分蒸發(fā)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氣溫不低,適宜種植冬小麥。所以本區(qū)域種植有大量的小麥。這種自然條件使得當?shù)乇A袅舜罅康霓r田,而且至今這種農業(yè)形勢保持持續(xù)的發(fā)展。
2.經濟原因。本地區(qū)的人口非常多,尤其農村地區(qū)。所以本地區(qū)的人們自古就有吃“饃饃”的習慣,因為這種面食能夠極大地程度上解決人們溫飽的問題。另外本地區(qū)地處黃海北部,人們都有出海捕魚的習慣,所以在出海之前當?shù)厝硕紩e行一些祭海的儀式,起初人們都是用一些牲口,后來才演變成用做成各式形狀的“饃饃”在代替牲口。
3.社會原因。本區(qū)古代時期是戰(zhàn)亂頻繁之地,當?shù)厝藗優(yōu)榱饲蟮闷桨玻蜁e行祭拜儀式,因為離海近,人們對大海有一種敬畏之心,當?shù)厝讼矚g出海捕魚,想從大海中獲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舉行一些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這種行為逐漸演化成為一種風俗習慣。論文大全。到現(xiàn)在,在當?shù)剞r村每家每戶都會在一些節(jié)日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饃饃,表達自己的心情。論文大全。
三、饃饃——從一種食物是如何變成一種風俗習慣的
饃饃,作為膠州灣地區(qū)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食物,在人們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當?shù),?jù)筆者調查了解人們不僅僅把它當做一種食物,而是有了藝術的加工。在當?shù)氐霓r戶家里人們會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狀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樣形狀的饃饃,有些人還會在饃饃上面涂上顏色,做成各種小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這種花樣面塑非常有名,逢年過節(jié)或農家喜慶之時,手巧的農婦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餑餑”慶賀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樣餑餑費時費力,一般手藝很難做好。于是,人們便用梨木、萊果木雕刻出專用的模子——餑餑磕子來磕制面食。這種方法工序簡便,磕出來的餑餑紋理清晰、花樣好看,很受農家婦女的喜愛。論文大全。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幾件或成套的“餑餑磕子”。這種磕子被民間美術家贊為一絕,后來流傳國內外。這種饃饃磕子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已經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市場經濟時期,人們普遍有了商品意識,有些當?shù)厝司蜁灭x饃的特點作為賣點,使之形成一種商品。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對于傳統(tǒng)的東西有了新的認識,逐步把的儀式恢復了,在當?shù)卣拇罅χС窒拢數(shù)氐募篮x式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人們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會舉行大型的祭海儀式。隨著這種活動的逐步開展,當?shù)厝藗儗τ趥鹘y(tǒng)的饃饃又有了更深的認識,開始從普通的食物轉變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
四、傳統(tǒng)飲食文化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近些年,膠州灣饃饃的飲食文化隨著當?shù)氐慕洕l(fā)展也逐漸地傳播到了周邊地區(qū),這種文化形式也逐漸被許多人了解認識。隨著當?shù)芈糜螛I(yè)的興起,政府的大量宣傳,使得這種飲食文化逐步成為當?shù)氐囊粡埫疲鳛樾麄髂z州地區(qū)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過旅游業(yè)的'帶動,通過高文化產業(yè)的方式,讓更多的來到這里認識當?shù)氐奈幕,風俗習慣,使得當?shù)氐慕洕辛舜蠓鹊奶岣。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橫祭海節(jié)上,田橫鎮(zhèn)的大饅頭也“出盡風頭”。祭海節(jié)上的饅頭裝飾有松樹、鮮花,還有龍、鳳等花樣。當?shù)厝苏f,這種面塑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女人們一到祭海節(jié)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樣,不斷推陳出新,從龍、鳳、仙鶴等傳統(tǒng)作品發(fā)展到熊貓、牡丹花等新花樣。據(jù)悉,為了給當?shù)厝艘粭l致富之路,田橫鎮(zhèn)當?shù)卣氡M辦法作好饅頭文章,包裝、注冊商標,舉行饅頭“選美大賽”等,田橫饅頭也逐漸打出了名氣,成為了“香餑餑”。在山東農業(yè)商務網上,“田橫饅頭”也圖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筆者通過對當?shù)氐膶嵉刈咴L調查了解總結出一些觀點:傳統(tǒng)文化意識的回歸給傳統(tǒng)文化的新發(fā)展的機會。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對于傳統(tǒng)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能夠充分地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使之成為發(fā)展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現(xiàn)在人們能夠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發(fā)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有效地宣傳,很好的運作,才能使這種傳統(tǒng)的東西合理有意義的發(fā)展,使得人們能夠欣然接受,并不斷地發(fā)展下去,做大做強。經濟的發(fā)展要依靠很好的領導,要依靠強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斷創(chuàng)新的產品,同時也要依靠對于傳統(tǒng)、特色的發(fā)掘和發(fā)展。這樣經濟就會與文化有機地接合,通過一個合理的平臺使其達到利益最大化。
“饃饃”這種飲食文化的發(fā)展還是個開始,人們還會不斷地創(chuàng)新,通過“饃饃”還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和商業(yè)形式。通過“饃饃”的發(fā)掘和發(fā)展,會給當?shù)貛硪欢ǖ母淖儭?/p>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7
中國的飲食文化從遠古的為了果腹,從食素到食肉,從生食到發(fā)明了火以后的熟食,從簡單的填塞到復雜的品嘗,從捧土為皿到花樣繁多精美的食器,從索然無味到五味雜陳,從隨意堆砌到精心擺放,從不講求禮樂到講究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經歷了從無目的的不自覺產生到自覺審美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可是說是飲食美學由無到有的一個發(fā)展。
一、美從何來
美從那松樹和櫟樹間的精靈里來,美從那藏在土層里的極品里來,美從那紅色砂中間的天然調味料里來,美從那淤泥中的潔白無瑕中來,美從那冰面下的成群結伴中來,美從那大海中的浩浩蕩蕩中來,美是自然的饋贈。
早在上古時代,食物其實遠遠談不上是食物,人類只是像其他的野獸動物一樣為了遠離饑餓的本能活動,正所謂“食色,性也”,他們“茹草飲水,取草木之實”解決饑渴。隨著人類慢慢直立行走,加之生活的地區(qū)植被較為豐富,人類開始運用簡單工具取食。隨著北極冰川融化,素食減少,人類開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人類從產生到現(xiàn)在,腳下踏著的,無論是土地是水面,頭上頂著的,無論是星辰還是陽光,沐浴著的,無論是溫暖還是寒冷,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陽光雨露,恩澤大地,也賜予了大地上生命以生機活力,那高山上的梯田,那海洋里的古老生物,那數(shù)目不多的中華絨螯蟹,那天然的獨一無二的垛田,那高原上的青稞酒酥油茶,都是自然給予了這千差萬別卻又萬變不離其宗的美。
二、美在何處
。ㄒ唬┟涝谏阄缎斡|
說到色,大概要從最基本的五谷說起吧,大約兩千年前是指稻、黍、稷、麥、菽,現(xiàn)在主要的是稻谷、小麥、玉米。脫了殼的稻谷,一粒粒晶瑩剔透,就像那江南水鄉(xiāng)一樣,充滿了柔美的性狀,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的食物,用它做成的米粉米線更是成為了飯桌上的美味。用糯稻和各種葉子汁液做出的黃色、綠色、黑色的彩色的飯團,不僅僅體現(xiàn)出的是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更體現(xiàn)出了中國文化中包容,博大的民族品質。
愛美的人都知道小麥色的皮膚是非常特別而有性感的膚色,小麥在沒有經過太多加工的時候,它的色澤給人一種沉靜,積淀的深沉感,它沒有稻米的亮澤,可是它卻是炎黃子孫的骨子里的顏色,是那滿腹歷史的渾厚,是扎扎實實的生活的態(tài)度。
而玉米作為粗糧,隨著人們對于健康飲食的追求,在歷史的舞臺上又一次被人們所追捧,可誰又知道,它那金黃的色澤,它的并不細滑的口感,卻是秋日豐收的象征,是人們內心對收獲的`最好的定義。
中國的飲食,大道宮廷筵席,小到家常便飯,對于食物色彩的搭配都是那么簡單卻精細。“色”包括食物原料本色的保持、色的搭配和菜肴的上色。食物的配色如果相得益彰,自然會給人一和諧的審美享受,食欲自然而然被刺激。這就好比是衣飾的搭配,得當就會讓人賞心悅目,反之有可能會降低食客的興趣。但是有時雖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因為各種食材的形諧調,也會讓人眼前一亮。
“形“包括保持食物原型和造型兩類。就像魚頭,就是保持了食物的原型,展示了食物本來的樣子,還有烤全羊、烤乳豬之類。但是有些食材的外觀并不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就要運用切割、雕刻、填塞、拼接等造型技藝了。通過形的加工,使得形色交相呼應,使得食物的“骨”更美,為香、觸打下了好的底子。此外,形還包含著盛放食物的器皿,從一開始的簡單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銅器,到陶器再到瓷器,從無花紋到有精致花紋,從工藝簡單的到工藝復雜的,從單一的器形到用途多樣的器形,無一不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的進步。精進到現(xiàn)在,盛放不同的菜肴或是湯食,器皿的種類花樣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不同的食物的形態(tài)配合不同的器皿,常會有如臨滿漢全席之境,會覺得自己眼前的不是佳肴而是一幅畫。色、形這兩者這就像是美學當中的“知”一樣,是對美的最基本的欣賞和鑒別,如果一桌菜,并不能讓人覺得賞心悅目,那這桌菜并不算得上是佳肴,而只是用以充饑的食物而已。
美學當中的“情”,可是對應在飲食當中的香、味,這兩者常常連綴起來說,香味香味,因為香才有味,因為聞到味方覺香。承接著色和形,香味伴隨著轉化與時間在天然或人造的廚房中經歷五味的調和,最終成為了能夠擺上餐桌,潤澤味蕾和胃口的飲食。俗語云,聞香識女人,我卻言聞香識佳肴。嗅覺和觸覺所感知的食物揮發(fā)的氣味,進入到味蕾的時候,難免會對食物產生好或者壞的品評,這是人們對于食物的更進一步的了解,比起色形來,香味更能使人陶醉于食物之中,如果條件欠缺的時候,香味往往能掩蓋不好是色形,而占據(jù)食客的嘴巴,會讓人忍不住一口又一口地享受美食的誘惑。
(二)美在時間、轉化和調和
有些菜肴可以信手拈來,有些食物卻要經歷轉化與時間,譬如那乳扇、豆腐,經歷了風吹日曬,經歷了發(fā)酵貯藏,魔法般的成為了餐桌上美味的食物,這是人的智慧,也是自然的稟賦。
豆腐經歷過發(fā)酵,經歷不同的發(fā)酵,會轉化成為各種豆腐制品,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食物,在古代被稱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做豆腐的人能懂得“順其自然”。豆腐的這種轉化,是一項十分繁瑣重復的過程,但是豆腐從汁到結塊到成型到制作成不同風味口感的豆腐,的確是一項考驗人耐力與耐心的東西,這種相互轉化的藝術,這種你壓我更韌的精神,這種即使是碎裂也不失本性的東西確實是和,也是美。
而五味的調和,食物的生克又不免會與五行聯(lián)想到一起,這種相輔相成或者水火不容,或多或少是融入了五行在里面的。因為不同的調和,因為地域的關系,產生了中國的魯、川、粵、蘇、浙、閩、湘、皖八大菜系,每個菜系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文化承載。酸甘苦辛咸這五種味道,并不只是體現(xiàn)出其單一的味道即是好的,而是要相互融合。這就像是人生五味一樣,人生總會有逆境順境,總有甘甜時,也總會有辛酸時,只有看得到甜以后的苦,看得到苦盡甘來,人生才算是完美,也才能成長。追求五味平衡,是廚師對于食物的追求,也是人一生所求的最高境界。
。ㄈ┟涝诘鹊鹊鹊
美是那飯桌上的禮節(jié),美是那觥籌交錯的美酒,美是在靜謐溫婉的茶。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餐桌禮儀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餐桌禮儀,從宮廷到士大夫到市井,從奢華都富貴到樸素,無不體現(xiàn)著美。從不同的飲食禮儀、規(guī)模,能回望到古代帝王的九鼎,能體會到身處下層人民的清貧,而等級制度也能由此窺見一斑。酒文化茶文化在經歷了歲月的錘煉之后,在現(xiàn)代社會反而又逐步成為了文雅的代名詞,特別是茶館、茶道的逐步推廣,已成為了都市人乃至鄉(xiāng)間休憩養(yǎng)生的最佳途徑了。因為茶道的真諦就是和、靜、怡、真,是符合中國文化,中國人思想的一種詮釋。
。ㄋ模┬〗Y
中華飲食文化的美,其實不僅僅是色香味形觸,也不僅僅是時間轉化和調和,它更在我們對于歷史的情感中,對食材的善待中,對自然饋贈的感激與尊重中,在食物給我們的留白中。它是一種有形的美,更一種無形的美。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 篇8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yè)就是餐飲業(yè).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xiàn)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睂O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并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xiàn)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將有利于我們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里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lián)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么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huán)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huán)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huán)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后,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的思潮表現(xiàn)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么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早熟的特征。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fā)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征。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溫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fā)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干旱,逐漸變得不得于農業(yè)的生產,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現(xiàn)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但這只是理想而已。戰(zhàn)國之際,列國紛爭,以實力相較,最終秦國因鼓勵軍功,獎勵耕戰(zhàn)而一統(tǒng)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天下紛爭,百姓如何生活,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只有一統(tǒng),才不至于“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保ú懿僬Z)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楚國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現(xiàn)實主義的思潮所籠罩和淹沒,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書同文,以后的歷史就是天子一統(tǒng)的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了維護這一統(tǒng)的局面,允許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同時賦予他許多封建禮儀進行約束;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中國歷史上呼喚清官,一旦出現(xiàn)便歌之頌之,并為之產生崇拜。所以中國盡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與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這一現(xiàn)象也視為宗教的話,那么中國式的宗教則是在現(xiàn)實意義上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極度理想主義也因之產生,它也有神,只不過其所造之神是以現(xiàn)實中的人為化身的,而現(xiàn)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充當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國歷史上造神運動層出不窮,直至今天。或者說中國人的宗教是一種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財神、藥神、灶神、媽祖等,都被視為神而被崇拜。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征:其一是絕對地追求適用,而杜絕一切的不實用的東西。從中國的科技史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fā)達,如農業(yè)科技和醫(yī)學十分發(fā)達,而有關的非實用的一些東西則無法發(fā)展。先秦時期墨家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的知識,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后,沒有能夠繼續(xù)發(fā)展下去。中國沒有產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當然煉丹術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很發(fā)達,其中確實包含有化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的手工業(yè)十分發(fā)達,而近代機器大工業(yè)生產,如蒸汽機沒有在中國被發(fā)明。十五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發(fā)明是在中國人手中產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過一系列實驗手段才能產生的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生:中國文化表現(xiàn)出特有的仁愛特征?鬃拥乃枷氲暮诵氖恰叭收邜廴恕保驗槿蚀,中國人實施多子繼承制度,這樣財產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遠距離的遷徙,中國人安土重遷與之關系重大。這一繼承制度限制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從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會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會人口壓力始終存在,只要社會的生產力能夠養(yǎng)活多少人口,就會有多少人口出現(xiàn)。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征,體現(xiàn)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為什么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并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于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yè)的發(fā)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衫特征。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國烹飪技術發(fā)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欲頓開;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饑荒之年以野菜充饑之用;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于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證據(jù)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yè)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飪的發(fā)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xiàn),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于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曖思淫欲”。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xiàn)出一種“吃的文化”。
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宮庭飲食,市肆飲食則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現(xiàn)出這些特征。平民的節(jié)日飲食,如春節(jié),也許能夠部分地表現(xiàn)出這些特征來,但是春節(jié)對于一年的365天來說畢竟是短暫的一瞬間,如曇花一現(xiàn)。
文化無優(yōu)劣,飲食文化也無優(yōu)劣,其區(qū)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qū)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目的基于這一點而作一點嘗試,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shù)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下本人屬于那種“遠庖廚”者,并不懂得烹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意義上,把我對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筆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論文09-25
中國飲食文化英語論文06-05
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論文05-27
中國飲食文化論文2000字10-26
中國飲食文化的論文(通用6篇)05-04
淺談中國篆刻藝術探究論文05-25
淺談中國式英語論文08-18
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07-15
飲食文化論文09-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