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研究
藝術的國度里無貴賤之分,只有風格迥異;同樣,文學的領域里,無主干之分,只有形式不一。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于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之論文范文。
[摘要]本文講述了電影從無到有,再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的歷程。緊接著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所興盛的浪漫主義文學為背景,借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作為論點,將電影中的人物演繹、場景拍攝與英美文學的關聯(lián)一一舉證,以此來闡述英美文學對該電影中展現(xiàn)的文學性質的影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兩面,同樣本文也客觀地分析了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的負面,這樣便為二者的關聯(lián)性研究呈現(xiàn)了完整的介紹。
[關鍵詞]文學性;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
一、電影的藝術成長
電影的誕生著實是科學與藝術的一次完美結合,它是許多歐洲科學家與藝術創(chuàng)作者漫長摸索過程之后的產物。起初的電影,我們更注重其科學性的一面,它所帶來的視覺新鮮和聽覺上的奇妙占據了早期電影的市場。然而,當電影藝術逐漸成熟,它已不再是僅僅追求一種基層的感官,而逐漸走向了藝術的高層。而這個階段開始,就是電影與文學的逐漸融合。電影最初是風行于歐美,順理成章歐美的的文學就對電影產生了一種“臨近文化”的影響。這個階段早期的電影絕大部分都是改編自英美文學中的出色作品,自然而然也帶著英美文學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色,其表現(xiàn)的層面,揭露的社會現(xiàn)象都與英美文學的原著息息相關。
二、英美文學對電影的文學性的正面交融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一個鮮明代表,從電影中形象的技巧運用所襯托出的文化效果來證明英美文學中相應階段的氛圍對這一藝術品的影響。文章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論證電影文學性,在這部分,還憑借著勞倫斯奧利弗所拍攝的最受歡迎版本的《哈姆雷特》中的電影特技的采用,來放映電影技術的運用也是為了表達影片的文學性的事實。本文借文化傳播一形式來論證,通過電影帶來的高速直觀的感官效果來凸顯它在傳播過程中所起到的不菲成績。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人們對于英國人的印象總是“上進,崇尚自由,浪漫”,這樣的特點在浪漫主義時期的英國文人身上展露得淋漓盡致。華茲華斯的詩文中“自然”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他的筆下描繪的英國北部的山川湖泊、鄉(xiāng)村農家,細膩得讓你感受到詩中的每一個字都如此貼近自然的脈搏。濟慈,除了他的散發(fā)的歐式古風之外,他深藏的感官本能所描繪出的自然,讓你如臨其境,一次回眸,一次傾聽,一次呼吸都讓你沉浸在大自然的色彩,美妙與芳香中。
這個時期電影與英美文學的完美結合中的出色一例就是《傲慢與偏見》,她的作者是英國文學界中的奇葩――簡・奧斯汀。在那個年代,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開始蔓延,但是還未對英國中產階級的鄉(xiāng)村生活帶來破壞,這便為她營造了一個有別于工業(yè)社會的寧靜田園。
《傲慢與偏見》描寫的是一段發(fā)生在英國一個小村莊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伊麗莎白和達西。在初次見面的舞會上,達西的傲慢令伊麗莎白對其產生了偏見。在此后數次的接觸中,達西對活潑聰慧的伊麗莎白漸生愛慕之情,而伊麗莎白卻因一件件的舞會不斷加深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雨中向伊麗莎白求婚,卻遭到她堅定的拒絕。但這樣的結果不僅讓達西明白他應該轉變他傲慢的態(tài)度,同時也使得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漸漸冰釋。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卻是個魯莽私奔險些為班納特家族成員蒙羞的人,而這無意間又為達西創(chuàng)造了機會,使其表達了她的寬厚、正直以及對伊麗莎白的深切愛意。最終的結局當然是伊麗莎白被達西的愛深深打動。
Joe Wright對這部電影十分用心。從電影的剪輯、音樂、攝影等方面,極力烘托出簡・奧斯汀的原作感覺。劇中的景色堪稱是電影的一大閃光點,每一個自然景觀的拍攝都在展示那個年代浪漫主義文學熏陶的氣息。而劇中的人物當然也是精心挑選,為了表現(xiàn)出那個時代背景下小說原著的產物,導演挑選了一個骨子里就帶著嬉皮士的不羈與叛逆的男一號,他眉宇間的神色都在訴說那個時代的紳士風范。而劇中的女孩們各個都懷揣著浪漫情懷,身上都散發(fā)著19世紀末的古典浪漫氣息。
(二)文藝復興時期
《哈姆雷特》孕育于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莎翁借一段王子復仇的故事刻畫了以身處沒落的封建主義王朝,且在資本主義興起的轉折點的人物,借哈姆雷特的憤怒之心,無情地披露當時黑暗齷齪的社會,從而表現(xiàn)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原著一直被譽為莎士比亞的巔峰之作,因此它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多位導演施展的舞臺。一次又一次地被翻拍成電影。而觀眾對其的追捧也延續(xù)一代又一代,但有一點是一直未曾變過,那邊是觀眾對于本片的評價永遠是那不最忠于原著者勝出。其中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自編自導自演的最經典的莎翁戲劇――《王子復仇記》,可謂是這一系列翻拍中的經典。當時勞倫斯奧利弗是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院長,是舞臺劇上詮釋莎翁的專家。勞倫斯奧利弗版本的哈姆雷特是電影史上最忠于原著的復仇王子形象,他的受歡迎程度也是一直位居榜首。勞倫斯奧利弗在戲劇、文學和電影之間搭了一個完美的正三角形,這三種元素在他的手下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電影行業(y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部已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電影依舊璀璨奪目。影片忠實于莎翁原著的特點一直貫穿其結構和臺詞中。此外,影片的緊湊的敘事又為故事制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吹揭话刖蜁两诶虾诎灼姆諊斨。莎士比亞式的詼諧仍饒有趣味,莎士比亞式的激情在奧利弗的演繹下,讓觀眾體味到一種痛即撕心裂肺,恨即痛徹心扉,殺即殘忍到底,從優(yōu)雅到狂暴,那種精湛的擊劍表演是彩色片時代所難有的。
在黎明時刻哈姆雷特的父親――克羅帝斯,他借著深夜的鬼魂將他弟弟克勞迪將自己殺害并篡奪了皇位的真相告訴了兒子哈姆雷特。導演勞倫斯奧利弗匠心獨運地在這一段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拍攝技術,目的是將“羅帝斯的鬼魂叫哈姆雷特單獨向前說話”的鏡頭效果拍攝得格外顯眼與突出,給觀眾一副陰森之余又隱藏著神秘。勞倫斯奧利弗借助逆光的位置來拍攝鬼魂,通過這一光學特性襯托出鬼魂的高大,也反映出哈姆雷特的父親――丹麥王羅帝斯魁梧的正牌國王氣場,同時一石二鳥地反襯出克勞迪的陰險和猥瑣,從而為劇情發(fā)展至王子發(fā)誓為父王報仇的結局。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講述的是:哈姆雷特編排一場戲劇,而戲劇的情節(jié)是將他母親與叔叔相勾結陷害父王的真相演繹出來。叔叔和母親十分震怒,特魯德斥責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也因難以遏制的情緒將克勞迪殺兄篡位的秘密說了出來。這時躲在房間布后的波洛尼厄斯發(fā)出了一點聲響,哈姆雷特則錯誤地認為是叔叔克勞迪躲在母親的房間偷聽,憤怒之下,揮劍將其刺死。接下來就是哈姆雷特的父王羅帝斯的鬼魂又一次出現(xiàn)。他的出現(xiàn)再一次堅定了哈姆雷特復仇的決心。”這里勞倫斯奧利弗用了兩組平行的蒙太奇,一組是哈姆雷特的,他能聽見鬼魂的話語;一些是特魯德的聲音,可她卻聽不見那些的語言,而對于哈姆雷特所說的事情總是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這一蒙太奇的手法將宮廷里的丑惡面呈現(xiàn)在了熒屏:哈姆雷特對真想了如指掌,而特魯德則仍舊被欺瞞著,不知道事實的真相。這便構成了戲劇里最大的矛盾面,而勞倫斯奧利弗竟然能巧妙地化解這樣一個矛盾。
三、電影的文學性對英美文學傳播的正面刺激
當英語在全世界盛行時,隨之而來的英美文學的浸染也讓世界文化有了很大的革新。而當非英語國家鉆研著英美文學的同時,電影的文學性成了一種有利的教學資源。
電影和文學其實都是一類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不存在等級的差別。根據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作品我們在之前已經舉例了幾個經典,我們不能錯誤地將其認為是小說原著的寄生載體,而是一種文學之外自成一體卻又與文學相融且與文化有千絲萬縷關系的視覺藝術。
雖然前面的觀點我們在極力推崇英美文學對于電影的影響,但是我們無法忽略電影給英美文學帶來的沖擊。因為在我們閱讀或者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書籍還是口頭的教授,那都似乎是一類無形的傳達,無法在受者一方形成感知性的概念。而欣賞文學影視作品則可以解決這一困局。
有利也有弊,不同于英美文學對于電影單向的影響,電影的文學性被用于英美文學的傳播往往是需要有固定場合的。比如,教學過程中,電影若不露任何改動痕跡地將原小說照搬過來,那無疑每一段文化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加一個正式的場合來傳播。因此,這個過程就要求進行一定的修飾,利用一種解釋性的文學來將某一文學形式以最高效的方法表達出來。其中最為慣用的方式就是融合導演、演員以及原著作者的理解和感悟,將文學作品加以修飾雕琢,最后放到大銀幕上來進行展示。此外,再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比較有效地方式,即脫離原創(chuàng)的背景情節(jié),自編自創(chuàng)一個或是變幻時空,或是變換心理的故事,讓觀者在一個新鮮感十足的時空里體味電影帶來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暢游英美文學的海洋。
四、英美文學與電影文學性的負面相互作用
萬事都需要把握好度,對于很多被翻拍的文學作品,它其實是被一次次無情地摧殘。何為摧殘,原因在于,導演或者編劇們近乎天馬行空般地揣測,已將原著變換如浮云,有的甚至在觀眾眼中早已成為未解之謎,誰都無法斷定作者原意是何,文學的淵源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就正如現(xiàn)在我們所深切感受到的,中國歷史劇被一次次翻拍之后,同樣一段歷史呈現(xiàn)好幾種真相,最終讀者云煙霧繞之余,誰也道不清何為正史,何為野史。
同樣,一個時代的文學也有其陰暗晦澀面,一旦以電影藝術呈現(xiàn)出來,接觸它的人群就急速擴張,英美文學對于傳統(tǒng)的東方人而言有部分的思想觀念是不宜接受的,當以電影的形式引進我們國內,耳濡目染就會被電影中所存在的文學毒瘤所感染,這是對這類病毒的一種擴張失控。
五、英美文學與電影文學的相得益彰
憑借著勞倫斯奧利弗所拍攝的最受歡迎版本的《哈姆雷特》中的電影特技的采用,來放映電影技術的運用也是為了表達影片的文學性的事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相生相克的兩面,同樣本文也客觀地分析了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的負面,這樣就為二者的關聯(lián)性研究呈現(xiàn)了完整的介紹。綜合一正一負的影響,我們不難權衡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的結合仍舊凸顯著二者的相得益彰之處。
藝術的國度里無貴賤之分,只有風格迥異;同樣,文學的領域里,無主干之分,只有形式不一。無論是紙面的文字表述,抑或是習俗風韻中的傳誦,又或者是電影舞蹈中的演繹,其文學的意義都在于給欣賞文學的人群帶來一種享受。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淵源的綿長遠不是一幫幾千年后的大眾青年或者是幾位文人騷客能感悟與描述的,而類似于電影的形式則在一點一滴地輔助著這一文化的復述與傳送,同樣的道理,英美文學是借著電影的文學性來表達自己,而電影的文學亦是借助于英美文學而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 洪流.多媒體技術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運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2] 汪順玉.SPSS對應分析在外語學習需求分析中的運用[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3]羅媛.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探析[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04).
【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研究】相關文章:
談談電影的文學性與英美文學關聯(lián)性研究論文11-23
英美經典兒童文學的電影改編略論12-10
英美文學研究開題報告03-01
2017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03-28
英美文學畢業(yè)論文提綱模板05-11
議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11-21
生活方式與肥胖的關聯(lián)性研究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