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化的論文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根本就談不上主體地位的突出。新課程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的這一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課堂教學不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宗旨,那么,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有哪些轉化呢?我就這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以供同仁們參考。
一、應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fā)展轉化
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
課堂上,不能把學生看成是無知無能的被動的受體,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師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學生看成是有著獨特的個性、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有著自己的成長情景。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呼喚學生的主體精神,即實施“生本教育”,因此,教學重點要由傳授知識向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轉化。教學不再是從外部強制地灌輸知識,讓學生原封不動地“克隆”出這些知識,而是從內部去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由內而外地引導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不是由知識走向學生,而是由學生走向知識。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教育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形成一種激勵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的教育機制,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應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化
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由善于組織教學向善于探究教學轉化。為此,教師應及時地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并找到完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教師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一種和諧、寬容、熱烈、有序的課堂氣氛。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轉為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教師以組織教學為主時,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識,將知識有組織地呈現(xiàn)山來,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xiàn)教材的知識,問答課本的問題。
而教師以探究教學為主時,他就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各種問題,使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
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yǎng)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必備的素養(yǎng),是時代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期盼。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的知識,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識,才是最能有運用空間和價值的知識。
三、應由整體教學向分層教學轉化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樹葉,但卻有一樣的生命價值。世界上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但卻有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性差異,注重教育的公平,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起來,激活起來。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來的,提倡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思想和原則的人們普遍認為,因材施教是教學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這一規(guī)律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施分層教學,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可以讓學生同樣感悟學習生活的人生價值,同樣獲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悅,同樣地自信和自強,同樣的自尊和自愛,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崗位上同樣感悟和體驗人生的價值,同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四、應由教學權威向學習伙伴轉化
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過程,長期以來,“師道尊嚴”成為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準則。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著、設計者,而且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定者,從而形成了教學上的絕對權威。教師往往習慣根據(jù)白己的設計來教學,習慣忽略冷落學生有創(chuàng)新意識但與教材觀點不符的見解認識。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由傳統(tǒng)上的教學權威逐步向學生的舉習伙伴轉化。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某種程度上講,因為學生正處于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發(fā)展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閱歷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于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要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為之。在師生交往中,教師應改變居高臨下的地位,與學生做到平等對話。教學過程不能僅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合作、充滿個性的創(chuàng)新過程。
新課標下的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講授,代之而行的是師生共同參與探討;教師也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xié)調者,幫助學生吸收、選擇和整理信息,帶領學生去管理人類已形成和發(fā)展的認識成果,讓學生感受社會和整個教育的文化。
【淺談新課改中教師教學方式的轉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英語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12-01
淺析改變課堂教學方式適應新課改的論文04-03
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一英語教學論文03-16
淺談新課改下化學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12-11
淺談英語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12-02
新課改下教師教學論文11-19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論文03-16
淺談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后進生之轉化12-10
淺談新課改下的教師11-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