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經濟理論的性質與方法論文
一、經濟理論是各種經濟現(xiàn)象發(fā)生的因果性假設
據(jù)以上所述表明,理論只是一種因果解說,但是解說是否屬實是無從確證的,所以理論只能是以假設而存在。首先理論是假說的這一觀念來源于休謨的懷疑主義,盡管休謨并沒有否定事物之間有存在因果關系的可能,但是休謨卻認為人們相信因果關系是因為會重復地發(fā)現(xiàn)原因和結果相繼發(fā)生的,而并不是直接就看到了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然而休謨的懷疑主義也并非隨意捏造,比如我們根據(jù)對一只蠶的觀察來進行歸納判斷,得到的結果是蠶就是蠶,斷然不會料定它以后會變成一只美麗的飛蛾。卡爾、波普則認為所有的理論都只是一種假設和猜測,只可能被證偽而不可能被證實。
理論的最根本價值在于揭示客觀事物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并根據(jù)客觀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因果關系對還未觀察到的事物做出有效、合理地推測。然而,當我們面對復雜的經濟現(xiàn)象時,經濟理論是否或是在哪種程度上可以作為對未知事物的預測工具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同時,這不僅僅因為在理論的運用中,我們無法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還在于社會群體的行為會根據(jù)新的認知從而做出相應的變動,使之失去理論原有的價值。因此,某種原因干擾下導致預測失敗并不能就證明經濟理論的不可行的。而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主要是看理論假設是否合理妥當,以及推理邏輯是否是和經驗事實一致,而不是單純的只看預測的結果。
二、經濟理論的方法
關于經濟學方法的論史中,絕大部分的爭議都是普遍針對關于歸納法和演繹法兩者相較哪種方法更具有可用性這個問題上。這一爭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比較激烈的爭論,第一次是是18世紀發(fā)生在馬爾薩斯和李嘉圖之間的爭論,第二次是19世紀發(fā)生的,以德國的古斯塔夫、施莫勒為核心的歷史學派,而奧地利則是以卡爾、門格爾為核心的學派爭論。之前,主張用計量這一方法來構建經濟理論的學者與主張理論構建的學者就存在爭論,那一種方法更可行繼而成為了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主要問題。其爭論的最終根源是什么才是知識的根源。以德國為主的歸納主義者認為“經驗”是知識的根基,而演繹注意強調“思考”才是知識的根源。歸納主義認為從事物歸納中得到的理論與事實保持了一致,而錯誤的不合實際的理論通常情況下都是建立在毫無根據(jù)的立場上。部分歸納主義者還認為,演繹推測得到的結論不會超過理論已經陳述過的內容,從而不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
然而演繹主義者們相反認為有用的理論是根據(jù)一些不需要證明就知曉的公理,經驗事實頂多發(fā)揮支持理論可能正確或可能錯誤的作用。事實上,雖然許多人主張歸納方法,但是基于在實際研究中同樣也是觀念先于數(shù)據(jù)、理論先于歸納,所以數(shù)據(jù)只能用來佐證觀念和理論。
三、歷史經驗同樣具有價值
綜上所述,歸納主義主張的是無需理論的歷史歸納法,而演繹主義則強調的是無需歷史的`理論演繹法。然而主觀演繹主義的錯誤在于它否定其歷史經驗擁有的價值。倘若理論的目的是在于解釋世界上的事物,那么前提假說是否與現(xiàn)實相符合,演繹推論和經驗事實是否保持一致,這理所當然的就成了判斷理論有沒有解釋力的重要依據(jù)。由于經濟現(xiàn)象是一個極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因而決定和干擾人的行為各方面要素總是變化不定的,加之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變化所以其變化也不盡相同。歷史經驗有著不可嚴格歸納的特點,但并不是說就沒有意義了,人之所以能客觀認識世界,除了人類本身具有認知能力以外還因為經驗實施中包含了不同程度有助于認知因果規(guī)律的信息。從這些來看,實證主義雖然錯誤地認為理論是可以建立在虛幻現(xiàn)實的假設上,但是它強調了邏輯的推論一定要和經驗事實保持一致這一觀點卻是正確的。
【淺議經濟理論的性質與方法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