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影響體育社會化進程的文化根源
論文關鍵詞: 和諧
論文摘要:體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學校體育是大眾體育的基礎。本文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影響學校體育工作的文化根源,提出了改革的幾點方案,和同行們商討。
走具有中國特色體育健身之路,關鍵在于體育民族化的進程,體育民族化取決于體育化的程度。體育社會化的基礎在學校,學校體育開展的好與壞不但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也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人才資源是否充足的百年大計。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的方針就明確指出: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單純地追求升學率,體育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重智育而輕體育的現(xiàn)象還十分嚴重。這種重文輕武的傾向究其根源,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主干之一的及其學說有著直接關系。道家的“以靜養(yǎng)生”說“虛靜”思想,主靜不主動的精神,“貴柔”“不爭”的人格思想等等,構成了忽略健身體育的文化淵源。在人體觀上,楚靈王“好細腰”的典故;漢代趙飛燕作“掌上舞”的故事;魏、晉、南、北朝重人物的風采清秀;到封建社會末期對男對女都重視人的氣質、風度、神韻和內(nèi)涵的現(xiàn)象,與之源—希臘高度欣賞人的強健的肌肉力量的審美觀,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僅如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含有輕視體力勞動的成分,只要看一看“學而優(yōu)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與人”等等觀念如何代代相傳,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受到這種輕視體力勞動的封建意識是何等地深人人心。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強壯的體魄只是進行勞動和戰(zhàn)爭的必要條件,而對于讀書是為做官“治人”的人來說顯然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梢,輕視體力勞動的傳統(tǒng)意識是中國古代學校不重視體育的又一原因。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選拔人才制度對學校體育的影響。從漢代的“察舉”一直到隋唐以后的“科舉”,選撥人才著重在所謂的“德才”兩方面,而身體的好壞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而選拔人才的標準則是學校教育的指揮棒,通過一篇文章不僅可以讓人飛黃騰達,而且還可以使雞犬升天,在這種現(xiàn)實面前,學校怎么會從根本上重視健身體育呢?
這些舊的傳統(tǒng)思想意識無疑是我國實現(xiàn)體育社會化的主要障礙。我們抓全民健身戰(zhàn)略,必須抓好學校體育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學校體育在教育方針中雖然擺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在整個教育發(fā)展的層次與位置的天平上,它仍處于次要地位。因為社會和教育部門評價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往往只看升學率,評價一名學生的好與次也是看考分多少,在這種重智輕體誤區(qū)的導向下,就促使學校對體育教學不重視,促使學生輕視體育課,忽視體育鍛煉。這種意識的根源是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對21世紀高校體育工作的思考
我國教育正步人一個世紀之交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如何構建面向21世紀具有中國物色的教育體系,多出人才,為21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發(fā)展服務,是我國教育所面臨的一個不容回避的課題。體育屬于教育,培養(yǎng)人,提高人的素質,是教育的根本日的,也是體育的根本目的,身體教育是體育的真義,更是體育最本質的特征。
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在普通高校首先要改造異化了的形藝體育,區(qū)別體育與競技、健身與體娛,挖掘、整理、推廣中華養(yǎng)生文化中的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各種健身術、養(yǎng)生法,這是歷史賦予體育工作者的使命。否則,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勢必缺乏民族化的基礎,也談不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體育事業(yè)。
其次,要改革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競技體育教學觀和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觀和教學模式所針對的對象又不是專業(yè)的運動員,而是非體育專業(yè)的普通大學生,因為他們從事體育運動不是為了當職業(yè)運動員,而是為了鍛煉身體。高校體育教學如何滿足這些非職業(yè)選手的價值取向,應該是我們迫切解決的主要課題。
其三,要從根本上轉變重文輕武、重智輕體的傳統(tǒng)意識,必須改革高校的招生制度和考試制度。這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真正貫徹黨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最基本的條件。
建國50年來,高等院校的體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受前蘇聯(lián)傳統(tǒng)學校體育觀的影響,在體育項目的確定、內(nèi)容選擇、學法運用、組織措施、評價等方面,一直延續(xù)競技運動教育和教學模式。教師只會上運動技術專項競技娛樂課,而不會上體育健身課。由于高校體育的種種限制,教師在體育課中是永遠培養(yǎng)不出高水平運動員來的。反而在體育課中又缺乏對學生興趣、能力、習慣、個性的培養(yǎng),導致經(jīng)過十幾年的學校體育,其中主要是體育課,培養(yǎng)了一批既不喜歡體育,又不會從事自我體育鍛煉的大學生,這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失誤。
筆者認為,以健身為內(nèi)涵,以增強體質為目的的高校體育課和以運動為內(nèi)涵,以追求功利為目的的競技運動訓練,由于兩者的內(nèi)涵和本質上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從事這兩種事業(yè)的人采用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全民健身”與“奧運爭光”才是他們各自的奮斗目標,而前者才是高校體育工作者的本質工作。因為大學階段的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也是學生在校學習體育的最后一站和從學校體育走向體育的轉折點。這一時期學校體育的中心應該轉移到終身體育觀念的確立,并為終身體育項目的選擇提供實際經(jīng)驗。如果忽視這一點,全民健身計劃將付之東流,奧運爭光也將是一句空話。
在中華寶庫中派生出來的中華養(yǎng)生文化,從理論到實踐在上曾達到輝煌和鼎盛,但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未能發(fā)揚光大。可是以自娛、修性、崇實、保身為準則的養(yǎng)生之道和它倡導的意、氣、形、力高度地和諧,則是我們今天全民健身運動的民族化的基礎。我們應采用民族之精華、吸取國外之經(jīng)驗、結合本國之實際,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實施全民健身計劃,迎接21世紀的挑戰(zhàn)。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yè)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yè)論文
【論影響體育社會化進程的文化根源】相關文章:
西方體育文化影響我國體育文化論文04-21
論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及其對比意義04-27
高校體育社會化的探討08-08
課堂體育社會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08-09
試論教師教學決策的認識論根源探析08-28
高校體育社會化與實施途徑的研究08-08
談高校體育社會化的建設與需要08-09
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社會化思考08-08
課堂體育社會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范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