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理論教育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當前社會文化語境下建筑理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與實踐相脫離的一元化的“宏大敘事”方式進行了批判,同時提出了應當采取多元化的“私人敘事”方式。
論文關鍵詞:宏大敘事;私人敘事;建筑理論教育;建筑實踐
如今,國內建筑學院里的國際學術活動越來越頻繁,網(wǎng)絡建筑資源也是汗牛充棟,不少青年建筑師和學生面對眾說紛紜、五花八門的外來理論——建筑哲學、符號學、現(xiàn)象學、類型學、文化人類學……談完了“后現(xiàn)代”、“解構”,又談“建構”和“身體與建筑”。確實有些人是真正專心在研究,可還有許多人是人云亦云、見異思遷,把建筑理論當成時尚的東西,不斷地與時新的理論“俱進”。許多人把最旺盛時期的經(jīng)歷不斷消耗在無謂的對理論的激動中。須知,國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現(xiàn)代哲學、美學、心理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及數(shù)學、信息技術等自然科學領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論界,有許多人動不動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術語來解釋我國的建筑現(xiàn)象,牽強附會。如“建構”一詞,許多學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義的情況下就試圖用它來證明我國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構”思想。“建構”(Tectonic)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藝。經(jīng)由19世紀歐洲建筑理論家的工作,“建構”逐漸發(fā)展為特指建筑在物質層面上如何建造的藝術,成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作為對后現(xiàn)代主義日益商業(yè)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構”觀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的年輕建筑學生。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談論“建構”迅速成為建筑理論時尚的今天,“建構”和其他許多引進的西方理論話語一樣,面臨被膚淺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西方的理論不加咀嚼就隨意引用,必定會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對我國建筑現(xiàn)狀起什么積極作用了。
理論最忌僵化和教條。有許多學者故弄玄虛,把西方語境里很平常的話語翻譯成拗口的中文,以顯示自己的高深,實際上不過是一廂情愿的自戀罷了。如某介紹西方先鋒建筑理論的論文,筆者讀下來竟如同嚼蠟。文章通篇充斥了奇異的譯名和晦澀的話語,還有很多電影、文學方面的未經(jīng)解釋的術語,其中很多翻譯的語句前后關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什么,可見他只是把別人的話逐句生硬地翻譯過來,想必作者也根本沒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則不會講不清楚,只是照貓畫虎的描摹了一遍罷了。真不知這類文章和所謂理論能對學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學院派的建筑理論教育歷來是與建筑實踐有距離的,強調“宏大敘事”,即是以群體、抽象和形而上基礎的歷史敘事方式,含有未經(jīng)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敘事霸權,并因而成為學院派建筑理論所依賴的基本模式。學院派理論家企圖繞過私人感受,用宏大敘事取代對作品的細讀分析,導致當代建筑批評以及文化批評越來越遠離藝術經(jīng)驗?纯唇裉斓囊恍┲匾慕ㄖ诳,都快成了為官方或學術權威發(fā)布霸權的田地了,在那里聽不到自由的聲音,看不到獨立的見解。而如《時代建筑》這樣的雜志,就能看到各種不同的個人論點在激烈碰撞,讀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鮮的學術空氣。難怪許多實驗和先鋒的建筑師選擇在這里說出自己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讀過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的人都知道,他極少運用成語和某某名人說過的話,他用最樸實的語句說出了最真實的感受,給讀者的感受是最親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試圖用“私人敘事”的真實體驗來抵抗學院派“宏大敘事”的臃冗陳腐的敘事霸權。
記得張永和老師在同濟大學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時要求用1:2的比例畫圖,就是想讓學生在建筑圖與實物之間建立某種身體的聯(lián)系,產生“要把它蓋起來”的熱愛和沖動,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結構和細部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馬清運老師近日在當代建筑論壇中做了名為《實踐機器》的演說。他認為建筑實踐是一個有系統(tǒng)的思想運作體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論原料進行加工的機器。個人心靈和身體的真實體驗才是產生理論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認為一定是掌握了某種時新的建筑理論的要義才有了創(chuàng)造的靈感和動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與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奧理論來指導設計,不如在創(chuàng)造時拋開一切立場,在設計時不受既成的設計觀的左右,從直覺出發(fā)進行頭腦風暴(這是西方建筑學校做設計的途徑)。因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都存在于設計過程之間,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師不能代表其他人,“無理論”、“無立場”正是從客觀的立場或事實本身去看問題。
當然,我們并不能否認外來理論的重要性。盡管這些理論與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時空上存在差別,但也并非無從下手,仍有許多借鑒的地方。我們仍要大量譯介西方的理論著作,在他們的語境里用他們的理論來分析他們的建筑現(xiàn)象并提煉出普遍的規(guī)律,而不是在脂肪上瘙癢,不深入了解理論產生的背景就拿來醫(yī)治我國建筑的問題,這是所有理論工作者的大忌。理論工作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外語和綜合的人文水平。還有,從我國自己的建筑實踐中提煉自己的理論恐怕也是負責任的理論工作者需要做的事情。
由上可見,我國建筑理論的教育正是在后現(xiàn)代主義日益商業(yè)化和表面化的語境下發(fā)展的。后現(xiàn)代是強調個體關懷和消解權威與價值的時代,建筑藝術真正融人到生活之中,貼近生活本真,人們不再追求深刻的意義和價值,建筑也不必承擔太多、太沉重的其他外在的意義。在多元的價值體系中,一個建筑的意義不僅在它本身,同時也在于感受它的方式,不同的人是依靠直覺來感知建筑的。正如叔本華說的“世界是我的表象”,因而,建筑理論不應當成為獨斷的一家之言,不必再以威嚴晦澀的面目出現(xiàn),而應成為每個建筑愛好者“私人敘事”或“微細敘事”的個人化的體驗和立場。我國建筑理論的教育也會在抵抗商業(yè)化和表面化過程中走向多元化。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yè)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yè)論文
【論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建筑理論教育】相關文章:
社會文化理論下英語寫作教學12-11
論當代藝術語境中的水彩畫教學12-11
論當代兒童美術教育11-22
全球化語境下的英語教育11-14
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方法11-23
論話語連貫與言外語境11-16
市場態(tài)背景下當代蘇繡包裝藝術理論研究論文06-26
加強本科建筑理論教育的思考11-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