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試論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

時間:2023-01-15 22:14:54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試論關于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研究思考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試論關于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歡迎閱讀與收藏。

試論關于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

  摘要:回顧2003年以來的金庸小說研究,似乎走入了一個低谷中,這主要是學術轉換期的必然現象。反思金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應從學術體制和隊伍培養(yǎng)方面著手進行完善,同時在版本研究、比較視野、歷史視野、審美體驗等層面實現觀念更新,開創(chuàng)金庸研究的新局面。

  關鍵詞:金庸;武俠小說;學術史;回顧;反思

  一、前言

  大陸金庸小說研究從1985年發(fā)端,至今已有20年了。經過1994年以來對金庸小說的學院經典化和1999年以來的大眾文化化,金庸小說在"歷史經典"和"流行經典"這兩個層面上的許多問題,都已經初步得到了澄清。非常可喜的是,自1999年以來,金庸小說研究的學術史歷程也引起了強烈的關注:丁進發(fā)表了多篇"史略"、"史稿"、"綜述"等文章對金庸小說研究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何開麗在2005年以長達5萬字的篇幅完成了碩士論文《中國大陸金庸小說研究論(1980—2004)》,將金庸小說在縱向上分為1980年至1993年的感性欣賞與定性認同、1994年至1998年的文化顛覆與理論建構、1999年至2004年的流行經典與反思深化三個特色鮮明的階段,又在橫向上指出金庸小說研究在大陸主要有人文分析、文學史、文化學三種方法,相應地表現出人文關懷、歷時觀照、文化研究三種特征,金庸小說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學術規(guī)范和研究視野兩大問題 。

  統(tǒng)觀20年來的金庸小說研究,到1994年開始取得具有相當深刻性的重大發(fā)展,其后的10年,基本完成了"歷史經典"和"流行經典"兩個層面上對金庸小說的經典化歷程,而在這之后卻漸入低谷。經典化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僵化,但往往會伴隨著泛化的淺薄與興味的淡漠。2003年以"華山論劍"和"嘉興會議"為焦點,再次掀起了一場金庸熱,但隨后三年間的金庸小說研究卻僅僅是前一階段熱潮的余波與回響。在今天經歷了沉思與積淀之后,對三年來的金庸小說研究進行回顧與反思,或許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以促進金庸小說研究創(chuàng)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機制。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的晴雨表,許多會議論文和專著章節(jié)都曾先后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并形成影響。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文獻依據,以"金庸"為檢索詞檢索2003年至2005年CNKI全部類別文章篇名,得到結果248個,對近三年金庸小說研究進行回顧和反思。

  二、近三年來金庸小說研究的總體狀況

  本期金庸小說研究最主要的方面,是對此前研究的繼續(xù)。

  一是對前期爭論的繼續(xù)。

  對于世紀之交的金庸、王朔之爭,此期學者們努力跳出意氣之爭,顯得更加深入、客觀。姚曉雷認為其實質是北京和港臺兩種不同文化形態(tài)之爭,但他更強調二者之間的共性,"他們都屬于同一類具有解構性的特殊文化形態(tài)" ,這就不同于此前主要強調差異的通行做法。李秀萍則從文化市場角度認為這一爭論的實質是文化資本、文化權力的爭奪 。

  針對嚴家炎站在20世紀中國文學大背景下對金庸小說文學史地位的高度肯定,袁良駿始終認為金庸小說僅僅屬于"新劍仙派" ,那么,對金庸小說"文學革命論"的定位,就只能是"肉麻地、無節(jié)制地吹捧金庸" 。嚴家炎對此進行反駁,對"文學革命論"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并特別指出"文學革命"是創(chuàng)作實績而不同于"文學革命家"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并行,"金庸有成功的藝術實踐,但似無改革文學包括改革武俠小說的系統(tǒng)的理論主張,所以只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同樣不必稱為文學革命家" ,仍對金庸高度贊揚。

  關于金庸小說的種種爭論,從金庸小說進入大陸之時就已開始,90年代表現尤其突出。這些爭論,促進了研究的深化,但也夾雜著許多個人意氣,這實際上就涉及到學術規(guī)范的問題了。朱壽桐認為,酷評和痛罵都是"偏愛價值",要真正以金庸為對象,尊重約定俗成的理論,建構理性的金庸研究學術格局 。

  第二是對前期部分論題的深化。

  在1994年以來的研究中,學院體制的深度介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期對此前的一些論題繼續(xù)進行了深化。金庸小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靈,而傳統(tǒng)如何進行現代化轉化,則是金庸小說研究一直面臨的問題,胡小偉在分析金庸小說歷史意識的基礎上 ,著重論述了這一問題 。傅國涌則從現代性的人文憂思立論,指出在金庸小說取得空前成功后,"按常理推斷,金庸完全有條件成就一個知識分子的現代人格,真正成為一個傲然獨立的 俠之大者",可是"和這個時代許多名聲顯赫的知識分子一樣,金庸的晚年只能讓我們感嘆","其作品也常常是以儒家溫情脈脈的人性關懷取勝。作為一個中國人,金庸的悲哀不是孤立的,或許也是多數沒有走出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群體的悲哀" 。上述兩位論者的觀點一正一反,但都表現了深刻的學術思考。

  徐岱在90年代運用狂歡、游戲等理論致力于闡釋金庸小說的美學內涵,他在此期提出了"愛生性"命題,"這使充溢著一種生命氣息的金庸小說蘊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品格","通過這一原則,金庸小說成功地建構起了一種審美烏托邦" 。

  本期的金庸小說研究,也開始對前期論域進行了一些有意識的拓展。比如"誤讀的金庸"問題:"金庸武俠小說的合法性是由大眾決定的,大眾是它的命脈。但現在,我們的文學史家包括金庸本人卻轉而從純文學這里尋求合法性。這從根本上是價值倒錯的。" 再如"后金庸"時代的"文化工業(yè)"問題 和"后現代化"問題 等等。

  在這三年中,金庸小說研究的文章不可謂不多,但繼承多而新創(chuàng)少,泛論多而深究少,這種狀況,足以引起我們的反思。

  三、關于近三年來金庸小說研究的反思

  綜觀近三年來的金庸研究,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刻反思。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談。

 。ㄒ唬w制建設

  先看一看近三年的CNKI題錄分布:

  年份 題錄總數 重復發(fā)表論文 有效學術論文 標明作者身份論文

  2003 62 3 41 25

  2004 83 2 54 39

  2005 103 1 49 44

  總計 248 6 144 108

  金庸相關文章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研究論文卻逐年持平。如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這里反映出金庸研究學術體制的一些問題。

  學術體制包括研究、發(fā)表、評價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就研究環(huán)節(jié)而言,目前國內的主要金庸研究機構,僅有海寧市金庸研究會等地方性社團,尚無進入學院體制的全國性大型專門研究機構,這使得金庸小說研究力量缺乏應有的凝聚,不能集中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研究。

  發(fā)表環(huán)節(jié)包括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近三年的主要學術會議是2003年的嘉興會議。而刊物發(fā)表的情況則見于下表:

  刊物類別 文學專業(yè)刊物 重點、部屬大學及CSSCI學報 地方本科院校學報 ?萍袄砉ぴ盒W報 地方社科綜合刊物 其他

  2003 5 3 12 14 2 8

  2004 3 9 12 17 3 8

  2005 7 6 12 15 5 5

  總計 15 18 36 46 10 21

  比例 10% 12% 25% 32% 7% 14%

  從刊物類別及重點刊物分布可以看到,金庸研究論文發(fā)表的主要陣地是地方本?圃盒<袄砉ゎ愒盒W報,在級別高、影響大的學術刊物中,金庸研究并未得到彰顯。但是,單刊發(fā)表金庸研究文章的情況還是有值得欣慰之處。三年內發(fā)表金庸研究論文較多的刊物依次為:《山西大學學報》(8篇)、《嘉興學院學報》(7篇)、《華文文學》(6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5篇)。這幾家刊物集中刊發(fā)金庸研究文章,都是事出有因的。2003年,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學學報》主編傅如一教授的弟子王劍有幸成為金庸先生首屆博士生之一,借此東風,山西大學禮聘金庸為名譽教授,學報也開設了相關專欄。嘉興是金庸故鄉(xiāng),又于2003年承辦了大型的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嘉興學院學報》集中刊發(fā)金庸研究文章,亦實屬情理之中!段髂蠋煼洞髮W學報》(即將更名為《西南大學學報》)于2004年推出"名欄"建設工程,以韓云波編審長期研究中國俠文化的刊物自身優(yōu)勢,開辦了"中國俠文化"專欄,金庸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金庸小說作為香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3篇)、《中國比較文學》(3篇)的研究對象。此外,《文學評論》也在2003年刊發(fā)了2篇金庸研究論文。

  金庸研究的學術評價環(huán)節(jié),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機構和機制,可謂百廢待舉。此處不多贅言。

  綜觀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建立常規(guī)性的金庸研究學術體制。包括:第一,建立全國性的研究機構,目前各地已經成立了一些地方性的金庸研究會,可以考慮整合力量、加強合作,或者與全國性的一級學會合作成為專業(yè)委員會,以便開展全國性的研究統(tǒng)籌。第二,爭取在重點大學建立相應研究機構,可以是專門的金庸研究,也可以是更廣泛的武俠研究。第三,建立常規(guī)性、連續(xù)性的學術會議機制(要冠以第*屆),可以由不同學校、機構輪流舉辦,也可由金庸家鄉(xiāng)的地方政府固定承辦。第四,鞏固現有核心期刊資源,可以爭取和核心期刊聯辦欄目,并爭取更多核心期刊發(fā)表金庸研究論文。第五,建立全國性的金庸研究評獎機制。

  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金庸研究得以良性發(fā)展的必要保證。這固然關系到金庸研究界的內部努力,在當今金庸已經產業(yè)化的情況下,更有賴于金庸研究界外部力量的支持。金庸產業(yè)是我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多年來已經彰顯了其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形成優(yōu)化的金庸研究學術制度,也是把金庸產業(yè)做大做強的堅強后盾。

 。ǘ╆犖榻ㄔO

  金庸研究的繁榮,核心是要有一支研究隊伍。近三年情況表明,金庸研究隊伍建設的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下表根據108篇標明作者身份的論文進行統(tǒng)計,表中職稱均含同級人員,多作者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為準,多身份作者就高不就低,其他類包括非學術職稱、僅標注為教師身份人員、助教、本科生、夜大生,數據欄表示方法為"論文作者人數/論文篇數":

  職稱及年份 教授 副教授 博士后 講師 博士生 碩士生 其他

  2003年 5/6 4/5 9/9 2/2 3/3

  2004年 6/9 7/7 10/10 1/2 9/9 2/2

  2005年 9/11 7/7 1/1 11/17 2/2 2/2 4/4

  可以看出,講師是金庸研究最大的一個群體,碩士生也是一個重要群體。還要指出的是,在正高職稱的26篇論文中,有5篇是合作完成(這有可能意味著主要作者并非教授)。從統(tǒng)計看,金庸研究隊伍狀況職稱結構顯然不夠理想。在108篇論文中,高級職稱作者共計45篇,僅占42%。這可能意味著,金庸研究隊伍整體學歷不夠(根據許多大學的人才政策,博士生取得學位后即可特聘為副教授)。

  發(fā)表文章最多的作者依次為:王立(教授遼寧師大,后調大連大學)7篇(4篇為合作),田智祥(菏澤學院講師,同時為山東師大碩士生)6篇,劉衛(wèi)英(遼寧師大副教授,同時為南開大學博士生)4篇(3篇為合作),嚴家炎(北京大學教授)、袁良駿(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丁進(江蘇省人事廳編輯)、謝理開(龍巖學院,職稱不詳)均為3篇。在這些作者中,嚴家炎論述了金庸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問題,袁良駿主要對金庸持基本否定態(tài)度,丁進主要考察金庸研究史,這些都是此前相關研究的繼續(xù)。在新進入金庸研究領域的作者中,王立、劉衛(wèi)英和遼寧師大的研究生們,主要從主題學角度較為深細地考察了金庸小說的若干母題,已經初步形成特色;謝理開主要探討了金庸研究的學術建構;田智祥發(fā)表文章較多,涉及較廣,但文章篇幅均較短小,論述不夠深細,尚未形成特色。

  一般而言,要深入研究一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會有多篇文章發(fā)表。在三年中,僅有7位作者有3篇及其以上論文發(fā)表(即平均每年至少有 1篇)。從面上看,大多數作者涉足金庸研究,都只是匆匆過客,偶然旁及,由于對論題缺乏長期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大量文章質量不高,研究不深不細。從點上看,幾位新進入金庸研究領域的作者,往往起點不高,在90年代以來金庸研究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未能就一些總體性問題繼續(xù)進行厘清,理論高度很難得到提升,也缺乏新的學術增長點,這樣很可能造成低效重復。倒是一些偶爾涉足金庸研究的作者,如朱壽桐、姚曉雷、李秀萍、高玉等,他們能夠站在金庸之外從更高更廣的角度看金庸,寫出了一些力作。

  金庸研究要繁榮發(fā)展,研究隊伍的建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上述體制建設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可以有幾項工作要做:第一,鼓勵、吸引更多作者加入金庸研究隊伍。第二,金庸研究的前輩作者和優(yōu)秀作者要適時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培養(yǎng)研究的后備隊伍。第三,研究者要加強專題意識,在重點、難點上取得突破。第四,研究者要在哲學、文學等基本素養(yǎng)上苦下功夫,將金庸放到更大的學術文化格局中,"微小敘事"和"宏大敘事"相結合。第五,鼓勵重點研究金庸的作者"專業(yè)"化,鼓勵偶爾涉足金庸研究領域的優(yōu)秀作者繼續(xù)進行金庸研究,形成專業(yè)、業(yè)余研究者互補也就是局內、局外互補的局面,共襄金庸研究盛局。

 。ㄈ┯^念建設

  研究的觀念層面往往決定著研究的努力方向以及層次水平,因此,總結近年來金庸研究觀念層面的得失并做出反思,是繁榮金庸研究的必要工作。

  觀念層面反映在學術成果上,集中體現于選題和方法兩大方面。選題的更新是學術增長點的表現,而方法的更新是層次水平提升的標志。在前10年金庸研究的基礎上,2003年以后選題重點和方法策略主要有:論爭透視,包括王朔、金庸之爭及其所反映的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爭,文學革命論、新劍仙派之爭及其所反映的"重寫文學史"之爭;人文關懷,表現為廣泛地探討金庸小說各方面的人文意識,是金庸研究中的長線課題;審美探討;學術史略;母題探源;比較研究,比較了余秋雨、王朔、張恨水、林語堂、羅琳等;文化運作,主要探討2003年金庸"華山論劍"和2004年金庸四川行的傳播策略;等等。根據何開麗討論1980—2004年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特點與方法可知,除母題探源和文化運作兩點外,上述選題和方法大多已經得到廣泛運用?梢哉J為,在近三年的金庸研究中,整體上缺乏新的學術增長點。

  以下筆者從四個方面提出自己關于金庸研究的設想。

  第一,版本研究。

  金庸小說到今天已經有了三個版本:連載本、三聯版、花城版。如何看待這三個版本,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首先,在近年興起的現代文學版本學中,版本涉及到精確所指、版本兼容、新善本三個重要原則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金庸小說無疑是版本學的良好研究范本。其次,版本問題涉及到文學經典化在創(chuàng)作和接受兩個方面的歷史進程,是考察金庸小說之"歷史經典"與"流行經典"雙重屬性的基本工作。第三,三個版本的變遷,也是探討半個世紀以來文化發(fā)展、金庸個人以及中國群體人格變遷、武俠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雅俗整合流變規(guī)律等的基礎工作。

  第二,比較視野。

  金庸研究的比較方法,從1966年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就已經開始了,但比較層次一直缺乏進展。比較研究要深入到作家作品的內在機制中去,提升到整體文學史和整體社會史的高度來進行,而不僅僅是一些現象的并行羅列。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一批優(yōu)秀作家對俠文化表現過興趣,如魯迅、沈從文、老舍、艾蕪等,雖也有過一些將他們和金庸進行比較的論文,但隨著整個文學史研究的深入,比較研究還大有深化的空間。近年西方大眾文化大量進入中國,金庸本人曾說過《哈利·波特》和《魔戒》就是西方的武俠小說,其內部建構模式和外部建構模式和金庸小說相比較而言的特點,也是大有比較價值的。即使像《堂吉訶德》這類古典名著,雖然已有不少人將其與《鹿鼎記》相比,但如果深入到文藝復興打破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的整體夸張系統(tǒng)的大氛圍中,就會發(fā)現我們往往并未領略到其中的精義。金庸小說自有其完整的主體系統(tǒng),但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金庸小說在廣大的文學和文化世界中的位置,也能更好地理解金庸。就目前的金庸研究而言,雖然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比較研究,但我認為還遠遠不夠,需要大力加強。

  第三,歷史視野。

  歷史視野包括向前和向后兩個層面。向前的歷史視野指的是對過往歷史的處理,體現為作品的歷史意識,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如前述胡小偉的研究。向前的歷史視野還包括對金庸歷史地位的確認,如王敬三 的研究。向后的歷史視野體現為作品對后世的影響,體現為強烈的當下性或"當代史"意識,這里大致可與"后金庸"同義。近年來,出現了少量研究"后金庸"的文章,但也主要是對80年代以來的溫瑞安和黃易的研究。我認為在這方面有必要大力加強金庸與"大陸新武俠"的比較研究。金庸樹立了武俠小說的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峰,所謂"金庸把能夠想到的橋段都寫完了",這是后人繼續(xù)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的一個障礙,武俠創(chuàng)作必須順應時勢發(fā)展"求新求變求突破"。90年代,溫瑞安提出"武俠現代化",黃易創(chuàng)作"玄幻""異俠"兩大系列,就是他們意欲超越金庸的努力。但他們畢竟和金庸一樣,是在香港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其創(chuàng)作突圍就更多地有一種未完成的過渡性。而2001年才開始的"大陸新武俠"浪潮,是在和金庸差別很大的文化氛圍中起步的,因此很快形成了"鳳歌的綜合、滄月的感覺、小椴的技巧、步非煙的想象、方白羽的哲思、慕容無言的現代" 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展示了和港臺新武俠頗為不同的特點,廣泛及于作品的俠義情感、審美風貌、文化內涵諸方面 。大陸新武俠作者文化起點普遍較高,其中一些作品如小椴的《杯雪》、鳳歌的《昆侖》等,在文學技巧和審美體驗上都可以和金庸50年代的小說相比。但問題是,金庸是在60年代初實現了飛躍而后在60年代中后期達到創(chuàng)作高峰的,由于當下數字化時代的粉絲文化機制,大陸新武俠的部分作品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大眾文化的明星體驗,自我感覺良好、網絡游戲影響、商業(yè)層面操作等已經成了限制他們迅速成長的因素。這個時候,研究金庸,學習金庸,借鑒金庸,就成了金庸小說真正實現文學經典化和"后金庸"時代的21世紀"大陸新武俠"小說發(fā)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四,審美體驗。

  在金庸研究史上,最熱門的方法莫過于文化研究。然而,歸根結底,無論是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就"重寫文學史"立論,對金庸小說來說,都主要是一種他侓的方法,要真正體驗金庸小說的魅力,必須要深入到金庸小說內部,進行自律的文學性探索以及作家主體性探索,而這些都將表現為和文學史方法與文化學方法不同的美學方法。徐岱曾經指出:"金庸小說的真正迷人之處,在于它提供給你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在這里,精神的解放和生命的高揚高于單純的思想啟蒙,審美興奮淹沒了接受知識的樂趣。" 隨后,他從多方面進行了金庸小說的美學研究,發(fā)表了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提出的"愛生性"觀點,就是從生命美學角度深入探討金庸小說生生不息的內在源泉。但是,從美學角度深入探討金庸,這方面有深度的文章并不多見,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徐岱是一個孤獨者,大多數研究者都較少采取這種方法。

  高玉在批判中國現代文學"審美中心主義"時,認為把金庸小說當成"純文學"來研究是一個誤區(qū)。筆者以為,自1988年章培恒比較金庸小說與姚雪垠的《李自 成》以來,經過1994年的"文學革命論"和"小說大師論"再到其后多方面、多層次的金庸小說"經典化"潮流,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定,即"重寫文學史",就武俠這一具體文類而言,則是以對1933年茅盾的"封建的小市民文藝論"的反動為其核心,力圖撥開長期以來"新文學"對武俠文類的偏見。嚴家炎的如下論斷庶幾可以作為這場文學史反思的結論:"雅俗對峙是文學發(fā)展的動力",而"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達到了雅俗共賞的理想境界" 。接下來的工作,需要從金庸小說內部出發(fā)來探討其迷人的藝術魅力,審美體驗的問題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

  審美問題首先要研究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而我們目前的許多文章還主要集中于對金庸小說文化傳承的資料性和具體技巧的精巧性的歸納,因此未能觸及到金庸小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席勒在《審美書簡》第15封信中曾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人才游戲;而且只有在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而金庸在1966年回應《海光文藝》梁羽生的《金庸梁羽生合論》一文時,稱自己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其實這就已經是一種"游戲"品質,是和人的"本質力量"相關的,也是他在小說中追尋"自由"的動力源泉。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載道"以及新文學的"革命",與金庸小說本就不是在同一個軌道上運行的,載道的、革命的文學要求以社會政治解放人,金庸小說卻是以藝術審美來解放人。長期以來,權力的一元化體制和非此即彼的簡單二元思維方式,把武俠文類排除在文學圣殿之外。以"重寫文學史"和張揚金庸小說所包含的宏富文化傳承來研究金庸,其意義在于奠立金庸小說研究之"可行性"基礎,而進一步的提高、深化則有待于深入到金庸小說的人之生命體驗的藝術方式之中,也就是用美學的方法來對金庸小說進行"自律論"的文學研究。

  到今天,過往的爭論大多已有了結論,可以暫告一段落了,金庸小說以及金庸本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以為,在此之前,人們研究金庸,主要是一種文學活動,是思想意識的革新,深度模式倒是其次的;而當下研究金庸,"活動"的層面應該主要轉移到"金庸產業(yè)"的文化運作策略上,而"文學層面"經歷了20年的聚訟紛紜,已經具有了相當深厚的文化沉淀,那么,追求深度模式也就應該提上議事日程了。當"美學的自立門戶其實也就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人學的開張" 之時,美學就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努力讓自身成為一種智慧形態(tài),這是當代美學的追求目標;通過追尋生命的奧秘來實現一份人文關懷,這便構成了美學的基本價值座標。" 探討人自身以及人類永恒追求的無限性,是美學的任務,也將是金庸研究在當下兼具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一個閃亮的學術增長點。

  四、后語

  綜上所述,在經歷了世紀之交10年之久的轟轟烈烈之后,金庸研究近年似乎走入了低谷,但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這其實是上一波將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轉換期。"重寫文學史"和"流行經典"之爭大致已經有了一個令各方信服的結局,金庸的地位已經確立,恰如以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的啟蒙運動,其意義是在破除。如果說上一階段的好些觀點都有強烈的研究者的主體性,且許多文章是從金庸之外立論的;那么,在下一階段,感性就要歸于理性,從金庸本身立論,以深刻性取勝,脫穎而出的將是猶如德國古典哲學式的繁榮,其意義是在建設。從更廣大的范圍來認識金庸,從更深刻的層次來研究金庸,金庸研究將成為一個深刻、完整的屬于金庸自身本體世界的宏大文化架構,并以其深刻和長久的魅力影響著未來文化的進程。

【試論大陸金庸小說研究的思考】相關文章:

試論家庭和諧德育的思考03-08

試論魯迅小說的悲劇人物形象11-03

試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思考01-12

試論對中高職課程有機銜接的思考03-27

試論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11-20

試論抽象繪畫語言的研究11-19

試論品牌戰(zhàn)略與對策的研究11-30

試論劉紹棠小說的民族風格11-05

試論對中國平行進口問題的新思考12-1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