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學實踐中的朗讀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拍手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形式。
二、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經”。這樣的朗讀不僅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讀的面窄
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生,而大部分學生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怎么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呢?
四、朗讀指導機械、單調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一段落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融“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
上課時教師只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
那么,要想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合理安排,講究對策。
首先,保證讀書時間。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診斷和調節(jié)功能。
其次,擴大朗讀訓練面。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營造良好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出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選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再次,精選練點,錘錘有聲。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要教師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使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
最后,形式多樣,合理運用。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來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需要注意的是: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jié)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另外,教師要慎用齊讀法。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朗讀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