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商品電視廣告引發(fā)的反思
出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年輕一代如今大都已為人父母,他們是當代中國社會創(chuàng)造和積累財富最為迅速的一個群體。如何搶占其子女的消費市場成了商家關注的焦點。廣告主們紛紛登陸各級電視頻道,在兒童節(jié)目的間隙,以及晚間黃金時段大手筆地投放兒童商品廣告。許多兒童商品電視廣告在情節(jié)和人物設定上都力圖營造一種家庭氛圍,通過父母、子女等角色為商品做宣傳。對企業(yè)而言這種方法旨在促進商品銷售,而換個視角我們則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廣告中類型各異的“母親”輪番登場,在孩子們心中悄然塑造著一個又一個的“母親”形象。
存在問題的“廣告母親”
很顯然,成年人能夠分辨出電視廣告的虛構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的不合理之處,可以對此一笑而過,但孩子們對廣告基本沒有任何“免疫力”,廣告詞會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廣告情節(jié)會在他們與同伴的游戲中被反復模仿,甚至還會將廣告中的場景直接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做比較。筆者對當前兒童商品電視廣告中的“母親形象”做了一項統(tǒng)計,存在問題的“廣告母親”可分為三大類——“家政型母親”、“白丁型母親”和“溺愛型母親”。
“家政型母親”。一些廣告片中,照顧子女和操持家務是所有母親的第一要務,特別是在某些食品廣告、藥品廣告、日化用品廣告以及教育培訓類廣告中,母親們的登場往往不是在廚房里忙著準備飯菜,就是在打掃衛(wèi)生等。在鏡頭前除了促銷商品,“家政型母親”還傳達出“我們全力以赴于家政中,所有的心思都是在考慮如何讓菜肴更為美味,讓衣服更加整潔”的信息。廣告母親憑一己之力將家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可是我們卻無法看出她們在家庭勞動以外有何個人生活,母親被塑造成了純粹的家政員。
“白丁型母親”。這種廣告中的母親與父親的形象相比,往往顯得學識淺薄。例如,在某點讀機的廣告中,小女孩面對不會念的英文單詞感到很為難,因為爸爸在忙工作沒有時間回答自己的問題,故轉而去問媽媽。而廣告中的媽媽卻是一邊拖地,一邊面露難色,吐露心聲,說自己已經很久沒看過書了,很多單詞不會念,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教孩子。在這則廣告中我們明顯看到,“爸爸”是專注于事業(yè)的成功人士,而“媽媽”是多年脫離書本和社會的無知主婦。
“溺愛型母親”。某些兒童食品、保健品電視廣告中,廣告情節(jié)表現(xiàn)出孩子對商品的欲望源自同齡人間的攀比。我們聽到廣告中的孩子們用稚嫩的語氣念出“媽媽,我也要某某(商品名稱)”的廣告語。而廣告中的母親們面對孩子對該商品的渴求,往往都選擇了迅速答應甚至加倍購買的積極回應方式,整個過程過于“一氣呵成”,沒有體現(xiàn)出一個母親應有的正確教育觀,呈現(xiàn)的是非理性的溺愛表現(xiàn)。
“問題母親”的成因
當今社會,許多母親兼具職業(yè)女性和家庭主婦雙重角色,許多商業(yè)廣告中亦不乏獨立自強、智勇雙全的現(xiàn)代母親形象,可為什么部分兒童商品電視廣告中仍然大肆塑造“家政型母親”、“白丁型母親”和“溺愛型母親”?我們不妨借助女性主義的性別理論,從男權制家庭性質、性別自然本性和女性群體符號化三個方面嘗試初探究竟。
家庭性質的要求。在男權制社會里,“男權制的主要機構是家庭”,女性合法的公民身份的確立仰賴于家庭角色,男性對女性的統(tǒng)治有賴于家庭角色的分配。如前文所述“家政型母親”的表現(xiàn)和特點,在這些熱播兒童商品廣告中,母親的形象完全是以家庭為中心,她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家庭分工才能實現(xiàn)女性的個人價值。孩子們從廣告中看到的是傳統(tǒng)的倫理定位和基于家庭責任的母親的刻板形象。
自然本性的限制。電視廣告建構了一種女性的自然本性,即在男權社會之中,女性顯然屬于弱勢群體,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男強女弱”都是一種最基本的性別認同。在這種體系下,女性只有從普通的少女成長為一位母親,只有通過撫育子女才能使得自己價值得以提升。透過廣告中“學識淺薄”的母親們,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為孩子們塑造效仿的“典范”,以及在女性身上施加的種種限制。
女性群體符號化。當今兒童商品廣告創(chuàng)作往往走固定化的套路,廣告中某一類“母親”若在營銷實戰(zhàn)中獲得認同,其他廣告便紛紛效仿其形象塑造,有著強烈的模式化廣告傾向。而從許多受眾的角度出發(fā),這些全副身心勤于家政、忘我地照顧子女的母親往往受到觀眾好評。她們不僅是男性渴望的“理想妻子”,更是孩子們渴望的“理想母親”。兒童商品廣告中的“母親”們,已然成為負載著他人寄托的群體符號,象征了男權社會中普通人對“母親”的期待和要求,并進一步在兒童觀眾心中予以固化。
反思與對策
兒童商品電視廣告,以其“形象可感性、心理接近性和情感認同性”等特點,影響兒童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當代廣告人在“廣告母親”的創(chuàng)制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家政型”、“白丁型”和“溺愛型”母親是在一些兒童商品電視廣告中被模式化、臉譜化的母親形象,這樣的塑造看似不經意,但卻發(fā)揮著對兒童性別意識的建構功能。廣告從策劃、創(chuàng)意到最終執(zhí)行與呈現(xiàn),本身就不同程度地受男權意識的影響,并巧妙地通過廣告這種外在形式進行表達。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接收這些信息,并將信息轉化為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對母親印象的參照。
兒童商品電視廣告中的母親,全心照顧家庭與子女,以家庭和子女為自己生活的唯一中心甚至是全部,并不能簡單的說這種表現(xiàn)形式之下的價值取向是正確還是錯誤?墒,這種形象的塑造卻與不少現(xiàn)實世界中的母親,特別是年輕一代成為母親的女性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當下,許多女性往往都有更多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她們不僅參與照顧家庭,更注重個人發(fā)展,在職場上能夠獨當一面。許多母親并沒有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子女身上,孩子口中的飯菜、家里的清潔可能來自保姆或者爺爺、奶奶等人的協(xié)助;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會像廣告中一般溺愛子女。對孩子們而言,一些“廣告母親”的言行與現(xiàn)實的差距很大,甚至可以說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便可能引發(fā)兒童對家庭成員角色的疑問,產生不正確的價值取向。
雖然當今社會中,男女平等的狀況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許多普通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夠意識到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照顧家庭的角色之外,女性的自覺意識在不斷復蘇。但存在問題的“廣告母親”依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廣告界對獨立、自主、平等理念的傳播效果依然有提升的空間,亟須廣告人拿出切實有效的對策。
首先,為了應對兒童商品廣告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和媒體經營者可以合作,借鑒其他國家在兒童商品廣告方面成熟而有益的準則或監(jiān)管機制。例如,在英國,針對兒童的廣告標準和實踐要求(ITC Code of advertising standard and practice)第二條明確說明“由于對事實和空想的分辨能力和年齡還有其他因素有關,所以基于此考慮,不能導致兒童對廣告造成過度期待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規(guī)則既不妨礙廣告從業(yè)者海闊天空去創(chuàng)意,又能夠為創(chuàng)意最終如何呈現(xiàn)起到良性導向。
其次,廣告界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包括學校教育、職業(yè)培訓、公益競賽、企業(yè)文化建設等,讓廣告從業(yè)人員意識到,僅僅為了企業(yè)的經濟利益,不考慮廣告對兒童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忽視新時代母親們作為社會成員所擁有的豐富情感和理想追求,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極不明智的。當今許多女性在成為母親后,不少人依然能夠獨立、自主,既承擔傳統(tǒng)的家庭角色,又不忘積極提升自我做好社會人——這些已經在不少商業(yè)廣告中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某國外兒童玩具廣告中,工作時的“母親”神采飛揚、績效不凡,在家中與子女相處則是溫婉細心、快樂教育。這種與時代發(fā)展契合的廣告母親,顯然比單一、刻板陳舊的母親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不僅能夠達成促銷商品的目的,更提升了廣告的社會效應。
中國的廣告業(yè)界已有不少從業(yè)者嘗試跳出固有的思維習慣和刻板印象,更為細致地觀察時代的發(fā)展,提供更具多樣化的廣告內容,這一趨勢值得肯定和鼓勵。反思存在問題的廣告,調整思路,將美好而富有正面激勵意義的母親形象融入兒童商品廣告的創(chuàng)作中,打破性別的刻板模式,進而為男女兩性特別是女性,從兒童時期就提供多元化的參考,是廣告從業(yè)人員和廣告研究者們實現(xiàn)更高的社會責任所在。
【兒童商品電視廣告引發(fā)的反思】相關文章:
赴德國電企學習培訓引發(fā)的思考論文04-22
海外代購產品質量引發(fā)的民事維權問題探討的論文04-28
海外代購產品質量引發(fā)的民事維權問題探討論文08-02
初探《資本論》商品倫理思想08-03
談商品金融化形成機理論文08-04
全裝修商品住宅問題的探討論文05-07
特殊兒童家庭教育論文11-16
兒童學外語問題之我見的論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