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骨科特殊體位及護理措施
【摘要】體位護理貫穿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整個過程,骨科幾種特殊體位及護理措施,提示護理中應針對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而且要結合人體力學要求。避免剪切應力或旋轉應力的產(chǎn)生,達到省力,防止損傷及預防并發(fā)癥的目的。【關鍵詞】關鍵詞 骨科 體位 護理
骨科病人多數(shù)臥床時間長,常需身體的某部位的固定制動,活動受限;脊柱疾患者潛在繼續(xù)損傷危險,甚至導致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能力,因此骨科的體位護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如何為特殊體位病人提供既舒適、安全、省力,又保證其生理與治療要求和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是目前待于進一步摸索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就這個問題,在積累長期護理工作經(jīng)驗及結合人體力學原理的基礎上總結出若干護理措施,并已在臨床實踐中取得很好效果,為我科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提供了幫助,F(xiàn)將此內(nèi)容介紹如下。
1 脊柱損傷病人的特殊體位和護理措施;適于脊柱骨折、脫位、腫瘤及脊柱手術后的病人。
1.1 頸柱損傷
1.1.1 體位:應平臥于硬板床上,保持頭頸中立、平直位,防止向任何方向彎曲的原則,應用一薄枕理平后墊于肩、頸、頭下,必要時左右各放一砂袋或頸圍制動,圍頸圍者頸下的枕墊應理凹使之懸空,防止患部受壓,以平仰臥位,左右側臥交替,q2h1次。
1.1.2 翻身法:有條件由1個護士配1個助手操作,無條件由1個護士操作即可。方法是先將患者兩臂交叉置于胸前,兩膝屈曲并翻向操作者近側,操作者身體貼于床緣,兩腳前后分開,一手插入枕墊下。手腕、前臂橫置于患者枕、肩部,另一手放于患者臀部,以頸部為軸,協(xié)同翻轉至近側,盡量讓病人向前傾,然后用3個枕墊分別墊于頭、肩部的枕墊后,腰骶部及兩膝之間,再作局部調(diào)整至病人感到舒適。若有助手,可站操作者對側,輔以臀部的翻轉及協(xié)助墊枕。恢復平臥時,先將患者兩腿伸直放平,取出腰骶及膝部枕墊,操作者站在患者背側,手插入枕下扶住頭肩部,緩緩取走支撐在后的枕墊,將病人身體放平。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呼吸和表情,若有呼吸改變或不適應暫停操作,頸柱手術要避免頸部受壓,曾有一患者行頸椎后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后,由于護理的疏忽,家屬不適當?shù)募诱砗,病人出現(xiàn)一側上肢麻木,酸痛,CT示對側椎板“活頁”處塌陷骨折,出現(xiàn)“再關門”現(xiàn)現(xiàn)象,結果行第二次手術,給病人增加了痛苦和經(jīng)濟損失。
1.2 胸腰脊柱損傷
1.2.1 體位:平臥硬板床,在顧及脊柱曲線及病情的基礎上,可在腰下墊5公分以下的薄枕,使病人更為舒適及使用便盆時減輕疼痛,以平仰臥、左右側臥交替,q2h翻身1次。
1.2.2 翻身法:與頸椎損傷基本相同,但翻身時應以胸腰脊柱為制動部位,肩胛部和臀部應同時翻轉。
1.3 脊柱側彎手術后和體位護理:正常脊柱失狀面有4個生理彎曲,額狀面為一直線,脊柱失去這一正常形態(tài)則造成畸形,并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脊柱側彎80%為特發(fā)性,青少年多見,尤為女性,畸形不僅向側凸且向后凹,因此平臥硬板床有一定困難。我科對該病采取剃刀背切除,哈氏棒矯形內(nèi)固定術85例,效果95%,院內(nèi)無1例因護理不當發(fā)生脫鉤、褥瘡等并發(fā)癥。做法是術后常規(guī)硬板床上加5—8cm海綿墊,術后4—6小時平仰臥,以壓迫止血,以后則以左右側臥為主,2小時更換一次,側臥應完全側臥或稍前傾,翻身方法同胸腰椎操作,防止脊柱旋轉或單純肩部抬高,以免發(fā)生脫鉤,該手術后需臥床2—3周后上予加速干固。 2 單側下肢活動受限患者的體位護理措施:單側下肢活動受限常見于單側下肢骨折、脫位、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骨腫瘤及結核有病理性骨折可能及牽引患者等。該類患者由于活動受限加之疼痛,不便變換體位,易引起,骶尾部褥瘡,不正確的翻身可增加病人曲,以健側下肢足底及雙側上臂的手掌或肘部為三個支點,支撐起下段軀干,使臀部離開床面,護理人員酌情給予協(xié)助,并對骶尾部及受壓處進行按摩,q1-2h1次,此方法簡單易行,預防褥瘡及肺部并發(fā)癥效果顯著。此外病情允許可半臥和平臥交替,對股骨頸或粗隆間骨折,髖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應擺正骨盆,保持患肢外展,可在兩腿間放一枕頭;穿“丁字鞋”,防止足外旋,若要側臥則應側向患側;牽引病人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牽引作用。
3 雙側下肢活動受限時的患者的體位護理:雙側下肢活動受限常見于雙下肢的骨折、脫位、廣泛軟組織損傷或血管損傷及牽引的病人等,該類病人體位護理最為棘手,病人配合困難,最為發(fā)生褥瘡。我們采用患者身體重心移動及配合軀干托起法為對策,做法是備1綠豆殼制做的長枕或2個短枕,將枕理為坡形,而后把病人一側略抬高,將坡枕低的一邊嵌入患者的大腿根部、臀部、軀干的一側,坡枕高的一邊向外,使患者身體重心向對側偏移,同樣方法1—2小時后換至另一側,一個回后需2人分別站在病人的兩側,將病人軀干部托起,以臀部離開床面為度,使骶尾部和背部解除壓迫并通風透氣片刻,這樣周而復始即能達到目的。
4 髖人字石膏固定后的體位護理:髖人字石膏固定是髖部、大腿部骨折及某些矯形術后如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股骨截骨術、髖關節(jié)融合術、髖關節(jié)病灶清除術等的常見石膏固定法,是將髖關節(jié)固定外展20°,輕度外旋,膝關節(jié)屈曲15°,踝關節(jié)90°[1],加之石膏未干固前,易引起變形、折斷,因此體位護理有其特殊之處。術后24小時內(nèi)應平仰臥位,盡量減少搬運,排便便時應把整個臀部托起,勿折下肢石膏筒,48小時可以翻身,平低仰臥與健側臥為宜,翹起的患側用支架或矯橙支撐,架上放上枕為佳,側臥角度盡量前傾,更為穩(wěn)定,石膏全層干固需5—7天,因此要求動作輕,石膏部位要暴露。
5 下肢截肢術后患者的體位護理:截肢通常是為了挽救生命,但必然給病人帶來身體的缺陷和不同程度的精神打擊,安裝假肢是患者功能重建及心理上的一個補償,術后正確的體位是為安裝截肢奠定良好基礎的保證。因此要求術后2天內(nèi)抬高患肢,以減少出血及利于靜脈回流,以后應予伸展位,體位應于平仰臥或健側臥位,在膝上或膝截肢者可俯臥位,不要在兩腿間放枕,以免造成殘肢上方關節(jié)的屈曲、攣縮及外展,側臥健側時應在殘患和臀部放一枕墊,增加支撐面,病情允許2-3日可坐起,但不宜讓殘肢垂于床緣,5-6天可扶拐下床活動。
褥瘡是骨科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合理的體位與翻身是預防褥瘡的最直接措施,對褥瘡的高;颊呖奢o以氣墊、水墊等設施;一些骨科病人減少活動的強度是有益的,但身體骨、肌肉及關節(jié)的固定可造成嚴重的永久性病變。常見肌肉、骨骼方面的疾患有虛弱無力,背部疼痛,肌肉萎縮,關節(jié)強直及攣縮,廢用性骨質(zhì)疏松等[2],因此在體位護理時應注意關節(jié)活動,肌肉收縮與按摩等方面的鍛煉;在體位護理前應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說明體位和翻身的意義,發(fā)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加病人床上無能運動,提高肺活量及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
參 考 文 獻
[1]張雋.小兒外科疾病常用體位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8.
[2]卡·克瑞桑.基礎護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骨科特殊體位及護理措施】相關文章:
幼小銜接的問題與措施的論文06-04
我院加強考試管理的措施05-05
減少加工誤差措施思考06-12
房屋施工中的問題與措施論文04-25
闡釋提高房屋質(zhì)量管理措施04-30
透平油乳化原因及處理措施論文05-19
淺談醫(yī)療設備的故障規(guī)律及應對措施08-04
提升廣播新聞傳播效果的措施探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