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注解切莫望文生義
【摘 要】: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對部分詞語的解釋,望文生義,掛一漏萬,本文信手拈來幾處值得商榷的注解,希望引起教材編纂者的注意。教材對學生有著范本的功能,編纂者相對教師而言是學術權威,尤應注意做有本之學,這更是為莘莘學子著想。【關鍵詞】:望文生義 音韻學 連及 互文
學習古漢語,應具備一定的古漢語語法和修辭知識,切不可望文生義,而貽笑大方。竊以為“魯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部分詞語的解釋上,犯有此忌。
1、忽視古漢語音韻學類
八年級下冊對《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不毛”課下注解為:“不長草木的地方”。“不毛之地”即為荒涼的地方,此種解釋似乎說得通。但稍加琢磨,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毛”的本義為動植物表皮所生絲狀物,《詩·小雅·小弁》:“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又指農(nóng)作物,如《左傳·隱公三年》:“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痹倏匆幌罗o源對“毛”字的解釋:“不長五谷,指土地貧瘠。”用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可知,“不毛”即“不苗”!懊迸c“苗”為明紐雙聲,肖豪對轉,二者音近義通。因此,“不毛之地”當譯為:不長禾苗或不長五谷的地方,而并非不長草木的.地方。
2、忽視“連及”修辭法類
連及也稱“連文”、“連言”、“連語”、“連類而及”,這是古人在行文時,為了湊足音節(jié)而在一詞的前面或后面連上一個與其意義相類或相反的詞的表達習慣。連類而及之辭只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并無實際意義,所以由連類而及造成的復音詞都是偏義復詞。
八年級下冊《扁鵲見蔡桓公》:“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恐深!薄凹∧w”一詞課下無注解,但與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翻譯為:“你的病已到了肌膚里”。在此,“肌膚”被理解為聯(lián)合詞語了。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時就指出“君之疾在腠理!薄腠理”即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組織,“君之疾在肌膚”說明他的病情較之“腠理”已加重(深)。
如果吧“肌膚”理解為肌肉和皮膚,那蔡桓公的病究竟是加重(深)了還是減輕了?再聯(lián)系后文看,蔡桓公的病是逐漸加重(深)的,“肌膚”的“膚”在這里沒有實際意義,“肌膚”的意義只在“肌”字上!凹∧w”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肌,即肌肉。這里所用的就是連及的修辭方法。
九年級上冊《陌上!罚骸叭粘鰱|南隅,照我秦氏樓。”中“東南隅”亦屬連及,就是東方的意思。七年級上冊《桃花源記》“忘路之遠近”的“遠近”,亦屬此類情況,“忘路之遠近”就是“忘路之遠”,忘記了路有多遠。
3、忽視互文修辭法類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將上下兩個句子生硬的割裂開來,機械的翻譯。 七年級上冊《核舟記》:“其人視端容寂!闭n下注解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睆脑~性角度看,“端”是形容詞而不是動詞; “視端容寂”,在這里是互文見義,“視端”與“容寂”互相呼應,彼此滲透!岸恕辈粌H形容“視”,也形容“容”!凹拧币餐瑯尤绱,就是說“端”和“寂”都是來形容面部表情的!耙暥巳菁拧睉斫鉃椤懊婺慷饲f而平靜”。
八年級上冊《醉翁亭記》“……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里的“歌者”、“行者”合在一起泛指各種行路的人,他們有的歌,有的休。而并非教師用書所譯:“……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九年級下冊《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苯處熡脮g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于國,俸祿優(yōu)厚,卻毫無功勞!惫εc勞本來是有區(qū)別的,“以言曰勞,以力曰功”(《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序》),我們對觸龍的言論,不能將“功”與“勞”強行分開,這里用的是互文的方式來表達的,較為正確的翻譯應為:“他們地位尊貴,俸祿優(yōu)厚,卻毫無功勞。”
教材對學生有著范本的功能,編纂者相對教師而言是學術權威,尤應注意做有本之學,否則不僅是貽笑大方的問題,而是造成了教壇的混亂,最終是貽害于莘莘學子。
參考文獻:
1、古漢語音韻學述要(修訂本) 何九盈 著中華書局 2010-11-01
2、《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1-01-01
3、《說文解字注》 許慎撰 段玉裁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