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文言文閱讀中詞義的推斷
歷年來文言文閱讀成為語文高卷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而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察側重于“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不僅直接考辨析或比較實詞詞義的題目較多,而且關于文句意思理解的題目實際上也大多是在考對實詞詞義的比較辨析。
要準確理解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就必須掌握推斷詞義的方法。一個多義詞具有多種意義,但在一句話里只能有一種確定的具體意義。如何確定一個詞在句中的定義呢?主要是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詞”的原則,參照上下文對詞義的制約和詞在文中對上下文的依存關系來確定使用義。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推斷詞義:
一、 借助知識積累來推斷詞義.
知識積累是指學過見過的那些與需要辨義的詞句同類的詞句。雖然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語言材料出自教材文外,但它考查的是學生知識記憶及遷移的能力,只不過是課外知識課外考,因此考查的詞義多半在語文教材的文言文課本中找得到相應的例句:
如“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其中的“故事”與《六國論》中“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都是指先例。
因此,在解答高考及平時課外的文言文閱讀時,要善于聯(lián)系課本的例子,調動知識積累,與求解的詞語對照比較。這就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學懂學通,否則就不能舉一反三了。
二、 根據(jù)上下文意思來推斷詞義.
按照“詞不離句,句不離詞”的原則,詞語處在一定語境中。對上下文有一定的依存關系其詞義必須受到上下文的制約,因此,我們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來推斷詞義,特別是有些在課內(nèi)沒有學過的詞,借助知識積累不能理解時,就必須使用這一方法來進行推斷。
三、 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關系來推斷詞義.
詞和詞按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組合成句子。因此,詞義受語法結構的制約,只能有一種符合這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要求的最合適的意義,不可能有兩可的解釋。
如“善才繩之”中的“繩”,在句中充當謂語中心語,前有主語,后有賓語,由此可見“繩”在這里應作動詞,再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可以確定。它不能講成“捆綁”,而應解釋為“制裁”。
運用這一方法時,可先對句中進行語法分析,明確某個詞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然后根據(jù)這個詞和其它詞的語法關系推求它在句中的意義。
四、借助句式特點來推斷詞義.
古人為文,講求數(shù)字整齊,結構勻稱,常采用相同的句式表示相對或相同、相近的意思,以增強表達效果。這類句式要求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詞性相同、詞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利用這一特點,有助于我們確定詞義。“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這句話中,由“用”的詞義可以推斷出“以”的詞義是“任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這句話中,由“被”的用法和含義可以推斷出“見”是“被”的意思,表示被動。
五、 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
有些成語中詞的意義,我們是比較熟悉的。借助這些熟悉的詞義,可以推斷文言文中某些詞語的意義。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中的“速”與成語“不速之客”的“速”同為“招致”的意思。“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與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同為“接近”的意思。
總之,在學習中,我們只要能夠掌握這些方法,就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含義了。
【淺談文言文閱讀中詞義的推斷】相關文章:
從文言文閱讀到高考文言文的考查05-05
淺談幼兒早期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11-09
淺談歌唱中的呼吸問題論文05-01
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學05-25
淺談歷史哲學中的批判哲學08-04
淺談攝影過程中的心理意識06-11
淺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06-15
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系08-23
淺談激勵理論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