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漢譯英文本中音譯詞的作用
論文摘要:音譯與一般翻譯不同,它保留源語讀音而不傳達源語意義。音譯詞在漢譯英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陌生的形式.使讀者免受譯語文化的干擾,再通過解釋或注釋等補償手段,向譯語讀者輸入源語文化信息。這是漢語文化傳播的一個有效方法。然而,在譯語文化中,音譯詞的作用是雙重的。在保留和傳播漢語文化的同時,它又對這個過程有所限制。在漢語文化傳播過程中,必須謹慎使用音譯詞。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音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它是指用譯語的文字保留源語文字讀音的方法。如用漢字“帕金森”來模擬英語單詞Parkinson的讀音,用Peking或拼音Beijing來表示“北京”等。從譯意的角度來說,音譯并不是一種翻譯,而是對語音的簡單模仿。但音譯卻是翻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音譯詞大量存在于翻譯文本中,許多詞已經成為一些語言的一部分。
翻譯是漢語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近百年來,中外學者紛紛將漢語文本譯成英語和其他語言,漢語文化也隨之流傳。然而,由于語言、文化以及政治、經濟等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傳播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如何讓目標文化接受漢語文化,如何避免譯文中的漢語文化喪失自身特色,已成為一個難題。
音譯是一種偏向于源語文化的翻譯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尤其受某些譯者的偏愛。因此,音譯詞在許多漢譯外的文本中已屢見不鮮。不過,音譯詞的作用并不是單方面的。運用音譯手段傳播漢語文化之前,需要對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文將以漢譯英為例,對漢語音譯詞進行介紹和分析,揭示它們在漢語文化傳播中所起的雙重作用。
一、漢譯英文本中的五類音譯詞
在翻譯理論研究領域,音譯并不是一個新話題,我國很早以前就有關于音譯的論述。早在唐代,玄奘就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多含義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順古不翻、此方無不翻)。這是早期對音譯的適用范圍較為系統(tǒng)的歸納。
在近年來的漢譯英活動中,譯者(尤其是中國譯者)有意大量使用音譯詞,希望借此向英語讀者介紹中國“特有”的文化。其應用范圍大大超過了人名和地名的限制。雖然現在還不能判定這種努力是否取得成功,但是使用音譯詞進行文化傳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目前我國譯界對于音譯的理論探討,大多集中在“人名,地名”兩方面。這兩類專有名詞的確是音譯詞的主體,卻不能代表整個音譯現象。
筆者認為,音譯詞至少有五類,除了人名和地名,還有物名、稱謂語、文化習俗語三類。
(1)人名:對于漢語人名的翻譯,音譯居多。以前譯者根據漢語讀音翻譯,如“李白”翻譯為“LiPo”;目前以漢語拼音翻譯為主,“李白”譯為“IiBai”,“冰心”譯為“BingXin”,“惜春”譯為“XiChun”等。
(2)地名:地名和人名同屬于專有名詞,翻譯方法也相同。以長江為例,從前是根據它另一個名字“揚子江”譯為“YangtzeRiver”,現在也改用拼音“ChangjiangRiver”。
(3)物名:張培基先生在翻譯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時,用拼音加注的形式翻譯“牌樓”為Pailou(decoratedarchway)],目的是為了體現中國建筑與其他國家類似建筑的區(qū)別。在英文中已經有許多表示漢語文化圈里特有事物的音譯詞,像“豆腐”(doufu)乃至“麻婆豆腐”(mapodoufu)等等。
(4)稱謂語:在很多漢譯英的文本中,都把“老爺”譯成Laoye而不是Lord或是Master。JockHoe所譯巴金的《憩園》l3在遇到“老爺”的稱呼時,有的地方用master,有的地方用laoye,說明有些場合下master不能表達laoye的含義。更有甚者如林語堂,在他的半著半譯的作品《京華煙云》中,不但把從前漢語中對于大戶人家的女主人的稱呼“太太”直接用Taitai表示。還把“哥”、“妹”直接音譯成“ko”、“mei”,如“平哥”為“Pingko”等。
(5)文化習俗語:英語中極具漢語文化特色的音譯詞有增多的趨勢,這和漢語中不斷出現的英語音譯詞成正比例。兩者都是文化交流的結果。有的表示漢語文化與習俗的音譯詞已經成了英語的一部分。諸如“Kungfu”(功夫)、“kowtow”(叩頭)等。
這五類詞的共同特征是:它們體現了漢、英兩種文化在許多方面的不對等,而音譯作為一種翻譯方法,力求在英語承載目標文化中讓讀者意識到這種不同,并進一步了解漢語文化。
二、漢譯英音譯詞在漢語文化傳播中的雙重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成為全世界的主題。近百年來,中國都在尋求世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中外許多有識之士把大量的漢語作品譯成其他語言,用譯文的形式介紹漢語文化。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譯本如何才能進入目標文化,又如何才能保留并推介自己的文化特色?多元系統(tǒng)論者認為,文化是一個多元系統(tǒng)。其中,各種文學形式的地位不同,根據它們的重要性和穩(wěn)定性,在系統(tǒng)中按從中心到邊緣的次序分布。比如最能體現文化特點的詩歌處于中心位置;而通俗小說則次之。翻譯文本作為外來文化,處于邊緣地位。
從多元系統(tǒng)論的角度,漢語文化傳播要解決兩個問題:(1)如何才能進入目標文化?或者說如何才能從目標文化系統(tǒng)的邊緣位置向中心靠攏,獲得更多的目標讀者?(2)如何在目標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異質性不被同化?
翻譯文本在目標文化系統(tǒng)中爭取地位的過程是一個力量和策略的斗爭過程。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的力量與文化自身沒有太大關系,反而取決于該文化所在國所在圈里的政治、經濟力量。英語在全世界風行便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擴大該文化圈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相對而言,漢語文化尚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在英語文化中搏得重要的位置,因而往往做出讓步和變形,被強勢文化同化。音譯,是一種抗拒同化的方法。
(一)音譯詞的積極作用
在文化意義上,漢、英兩種語言很多時候都沒有相對稱的表達方式,即玄奘歸納的意義完全缺失(秘密故、此方無故),或是部分缺失(多義故、尊重故)。如果勉強用譯語中意義相似或相近的表達方式,就會抹殺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不同。以“嗲”字為例。據說“嗲”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更有甚者,說它是上海女人才有的特質。在英語中,它既有pretending的意思,也有affected、spoiled的意思,還有charming的意思,要說它是“撒嬌”,英語中更沒有對應詞了。在這種情況下,若譯者將它簡單譯為“affected”,英語讀者就只會根據自己對于affected這個詞的理解來想象一個英語文化中成長的“af—fectedgirl”,并且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譯文塑造的“嗲女人”。這種現象我們姑且稱為“文化干擾”。也許是為了避免這種干擾,MinJie在翻譯楊東平的文章《上海女郎》時,就將“嗲”譯成了“dia”。
音譯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消除譯語文化的干擾方面。譯語讀者只有在消除其自身文化干擾的情況下,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譯文中包含的源語文化。借用語言學中“信息”的概念,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步來講:信息清空與信息重新輸入。
1.信息清空
音譯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陌生化。為了明確告訴讀者音譯詞的存在,譯者會有意避免使用常用詞以免產生歧義。漢譯英的音譯詞由于使用的拼音和英語的拼寫大相徑庭,譯語讀者一眼就能辨出與英語的不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利用陌生感,使譯語讀者與其文化隔絕。
例如,譯文中采用dia這種拼寫,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陌生感。因為英文中除了那些縮略結構之外,沒有dia這個詞。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也就是漢語文化輸出的目標人群)讀到這個詞時,無法進行回憶或聯(lián)想。讀者和目標語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就被隔斷了。
如果讀者想要了解這個詞的含義,他必須按照譯者提供的線索去尋找。在這個尋找過程中,譯者往往就把源語文化灌輸給了讀者,完成了信息(譯文所要傳達的源語文化)的重新輸入。
2.信息重新輸入
譯者通過音譯詞僅僅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空殼——一個沒有意義的語言形式。因而音譯詞并不能夠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譯者通常采用在音譯詞后直接加解釋性文字、文中加注或是利用上下文提示的方式,以輸入源語文化信息。
林語堂在提到“臘八粥”時用的是直接加解釋的方法:lapacho,agrueleatenontheeighthdayofDecembe。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紅樓夢》時,把“甄士隱”音譯為“ZhenShiyin”,然后在文末加注為“Homophonefor‘truefactsconcealed”。而在MinJie翻譯《上海女郎》的譯文中,雖然沒有前兩種文字,但讀者可以根據上下文去理解dia的意思。譯文以這三種補償方式將源語文化的信息完整地帶給譯語讀者,凸顯了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不同。
從以上兩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音譯詞成功地抗拒了譯語文化的同化。它在保留源語文化特色方面,其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音譯就是漢語文化傳播的最佳手段。實際上,音譯的應用受到的限制頗多。因為音譯詞還要解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它是不是能被譯語文化所接受。
(二)音譯詞的消極作用
音譯詞的消極作用也有兩個方面:一是音譯詞本身并不能反映源語文化的特質;二是音譯詞降低了譯文的可讀性。正是這兩者的存在,才限制了音譯詞在譯文中的大量使用。
1.源語文化的缺失
很多人因為音譯詞的拼寫和讀音不同于目標語言,就認為它具有“異國情調”。這是一種誤解。
這里有一個英譯漢的例子。傅東華翻譯的《飄》(Gonewiththewind),因其音譯名太漢化、失了“洋味”而廣受批評。如男主人公RhettButler的漢名譯為“白瑞德”,許多人都覺得失去了英語的味道,不如后來譯成的“瑞德·巴特勒”。事實上,“瑞德·巴特勒”較“白瑞德”而言,只起到了陌生化的作用,卻不能體現英語和英語文化的特點。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音譯詞只是一個“陌生化”的空殼,它告訴讀者,它與目標語言與文化不同,卻不能說明不同之處在哪里。若沒有解釋或注釋等補償措施,它的作用十分有限。
以漢語人名的英譯為例。英語名字的命名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人們總是沿用前人的名字,不會有太多創(chuàng)新,以至于世界上有數不清的Bill和Mary。因此英語名字以指稱意義為主,用音譯也能體現其指稱或紀念意義。漢語人名則不同,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一個名字既可以紀念先人,也可以紀念事件,還可以表達志向或祝愿。基本上所有的字都可以用來命名,音譯不足以表達這么多復雜含義。
鐵凝小說《哦,香雪》的主人公香雪的名字就體現了取名人的意愿:希望她“象白雪一樣純潔,還要有怡人的芬芳”。音譯詞“Xiangxue”無法體現出這種意愿,所以譯者將它譯為“FragrantSnow”。這樣至少可以讓英語讀者明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個名字包含了取名人對這個女孩子怎樣的期望。林語堂的《京華煙云》也有大量的例子,比如說“RedJade”,她的原名應該是“紅玉”。
在體現民族思維、民族文化這一點上,音譯遠遜于意譯。
2.可讀性降低
大量音譯詞的存在,增加了理解譯文的難度;同時伴隨音譯詞而來的解釋或注釋時時插入文中,又影響了譯文的流暢性,不免讓普通讀者失去耐心。這樣,譯文在目標語文化系統(tǒng)中的地位便會邊緣化。例如張培基先生翻譯茅盾的文章《白楊禮贊》時,將其中的“麥浪”處理為“mailangmeaning“ripplingwheat”又將郁達夫《故都的秋》里的一句話“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中的“秋士”譯成“Qiushi(antumn scholar,meaninganagedscholargrievingoverfrustrationsinhislife).。這兩處的音譯顯得沒有必要,而且這種解釋型的句子讓譯文句式僵化。
埃文·佐哈指出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外來文本的形式太極端或太陌生,那么譯文就有無法融入接收(目標)文化的危險。”
很明顯,過多的或是不恰當的音譯詞會讓譯文過于陌生,從而無法進入目標文化系統(tǒng)的主流位置。相對而言,譯文被接受的要求比它保留源語文化的要求更基本,更重要。“可讀性”是任何文本獲得大量讀者的前提,而音譯詞在很多時候恰恰會破壞譯文的可讀性。
三、音譯詞的合理利用
如果音譯漢語名詞的目的是讓英語讀者領略其蘊含的漢語文化,譯者應該考慮兩個問題:首先,音譯詞是否有文化代表性?其次,音譯詞的使用是否影響譯文質量?
沒有文化代表性的名詞不值得音譯。拿“牌樓”和“秋士”作比較,我們發(fā)現前者是漢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特征,而且極具普遍性,只要是有漢文化的地方它就有意義;而“秋士”只是流行在一小群人中的具有階級意義的詞,在漢語文化內部它可以區(qū)別文化層不同的人群,但就代表整個文化群來說,它并沒有代表性。因而,“牌樓”值得音譯,而“秋士”則應該舍棄。
關于譯文可接受度的問題,前文已經提到音譯詞會影響文本的可讀性。如果使用音譯詞使譯文不通順或喪失美感,將會嚴重影響譯文質量,從而失去讀者,用音譯的手段傳播文化的目標也就失去了根基。在這種情況下,譯者要放棄音譯或者做出改變。
常見的改進音譯詞的方法有兩種,一為斷,一為擬。
筆者認為將一個名詞音譯一半意譯一半的方法為“斷”,例如“孔明燈”可以譯為KongmingLamp。這種方法通過意譯的部分使整個詞語的意義清晰易懂,避免對譯文可讀性產生負面影響。采用近似音譯的方法稱為“擬”。這種方法放棄了原語的部分讀音,在意義上卻更加豐富。例如,商標“德爾惠”的英譯名最初是“Deerhui”,后來改成了“Deerway”。在讀音上的確有所犧牲,不過,作為運動鞋品牌,這種譯法在意義上卻對英語客戶更具吸引力。
譯者對于音譯詞的考慮應該建立在譯文質量和文化特色兩方面,同時還應當兼顧翻譯的目的(是文化因素多一些還是商業(yè)因素多一些),避免不加分析的籠統(tǒng)使用。
在英譯漢的過程中,音譯體現了譯者對于漢語文化進行保留和推介的用心。在保留漢語文化特色方面,音譯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它通過一種英語讀者陌生的語言形式(拼音),阻斷了讀者與母語及母語文化的聯(lián)系,為源語(漢語)文化的傳播掃清了道路。另一方面,音譯詞本身并不能體現源語(漢語)的文化特征,它需要借助其他形式來補充輸入源語文化的信息。另外它降低了譯文的可讀性,影響譯文在目標文化中的傳播。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利用譯文方式進行漢語文化傳播時,音譯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有效辦法。但是在運用音譯這一方法時,我們要從源語(漢語)和譯語兩方面考慮:一,音譯詞是否代表了源語文化中極有特色的部分,是否值得冒不被譯語文化接受的風險;二,音譯詞是否影響譯文的可讀性,是否阻礙譯文贏得更多的讀者。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音譯詞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來傳播漢語文化。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yè)論文
【淺論漢譯英文本中音譯詞的作用】相關文章:
探析漢譯英文本中音譯詞的作用11-17
淺論企業(yè)儀式在煙草企業(y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11-16
視頻幀中的文本檢測與提取技術11-15
淺論實現社會正義對法治保障的作用12-05
淺論行政管理中的經驗決策11-18
淺論動畫創(chuàng)作中的動畫表演03-29
淺論《西游記》中的諷刺手法06-12
時政文本翻譯中的文化自主意識11-15
淺論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