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價值述評聯(lián)系實踐與經驗的分析的論文
一、引言
長期以來,關于會計理論是否有用的疑惑一直困擾著我國會計界。許多人認為,會計完全是實務性的,而不是理論性的。對于持這種觀點的人來說,會計只不過是一系列的實務、程序、方法和技術,是一種無須多加論述、調整和論證以形成“理論”的行為。盡管如此,對會計理論的探索自20世紀初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在中國,現(xiàn)代意義的、較為系統(tǒng)的會計理論研究起步則較晚,但發(fā)展極為迅猛,已呈現(xiàn)出良好的態(tài)勢(趙西卜等,2003)。然而,會計是否需要理論支撐仍是爭論的焦點之一。本文旨在集中討論會計理論對會計實踐有無用處或是否有關聯(lián)這一問題
二、會計理論與實踐
在許多情況下,由于會計內涵和性質不斷被重新界定,理論非但沒像設想和預期的那樣對實踐發(fā)揮指導作用,反倒使實踐變得混沌困惑,亦難以用來評估實踐的效果,甚至使會計人員在實踐中陷于無所適從的兩難境地。雖然如此,理論的作用及重要性不容抹煞。理論引起爭議不足為怪,因理論的特質就是辯論沖突,其本身就是不同觀點沖撞與見解交鋒的平臺,故常導致缺少明確的結論;理論無用乃至反作用的說法也就隨之產生了。其實,人們在會計實踐中常遇到理論問題,即非表層、非現(xiàn)象和非局部的問題,是深埋在表象下面的問題,僅靠實踐材料是不能夠回答或解釋的,而理論問題自然只能通過理論來回答、解釋而加以解決。
我國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2000)認為,會計理論同一切其他理論一樣,來自實踐,又應再回到實踐。來自實踐,意味著我們在觀察大量會計現(xiàn)象之后,從中發(fā)現(xiàn)某些帶有共性的特征,通過理性認識,把它上升為“概念”。概念就屬于理論范疇。比如,會計人員通過實踐,對每一項交易或事項同時用相等的金額記入兩個賬戶,認為它能形成一種系統(tǒng)、全面的記錄,于是把這種記錄方式用“復式記賬”的概念來表示;又如,通過實踐,凡是在收取收入的權利發(fā)生時,就確認為收入,在發(fā)生費用的義務時則確認為費用,而不管是否為此收到或付出現(xiàn)金,并認為這樣記錄能區(qū)分不同期間的權利和責任,符合受托責任的目標。這樣一種記錄方式,又用“權責發(fā)生制”或“應計會計”概念來代表。
利特爾頓(a.c.littleton)在《會計理論結構》(1953)一書中,曾提到理論的兩個作用:現(xiàn)象的解釋、行動的理由。會計理論的作用,主要就是對已發(fā)生的現(xiàn)象作出解釋,為已采取或將要采取的行動提供“行為正當”的理由。
三、會計經驗的局限
會計經驗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在實際會計工作中往生顯得比理論更實用。不僅如此,理論可使原本順理成章的事復雜化了,變得麻煩了,不僅全無必要,甚至適得其反。表面上看,理論把想當然的事情復雜化了,但實際上是,將原本隱藏的問題凸顯出來了。有些問題人們并非意識不到,只是對麻煩的問題避而不談而已,甚至壓制它們。雖然在經驗的層面上,這些問題反映不出來,但問題其實還是存在的,理論的作用就是直面這些麻煩問題。如果在會計實踐和研究工作中一味地回避問題,又不愿意提出問題,只是滿足于一般經驗的總結,人們對會計的認識水平就不會提高。如時下研究正酣的會計信息真實性問題,經驗告訴我們,會計信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絕對真實,但為什么做不到絕對真實,憑經驗是回答不了的。人們的直觀經驗不足以回答解釋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各種疑難問題和現(xiàn)象,也不足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變量?傊碚摵徒涷灥墓δ芎妥饔煤懿灰粯,應區(qū)別對待。
在會計實踐工作中人們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問題和現(xiàn)象,許多不是憑經驗就說得清楚的,而且可能產生分歧:經驗總是從相對狹隘的經歷和視角來談個體的事例,而缺乏宏觀的、帶規(guī)律性的把握。經驗交流和理論探討畢竟不是一回事。譬如說,眾多的會計信息失真現(xiàn)象,歸咎其原因,五花八門,眾說紛紜,所涉及的理論問題是大量的,必須要超越經驗,到經驗的背后去尋找解釋的答案。通常,會計實踐工作者對會計理論詰難的依據(jù)是,不少在企業(yè)從事實踐工作的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并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素養(yǎng),由于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工作中照樣得心應手,富有成效。那如此推來,是否所有的會計實踐工作者都不需要進行理論研究?而實踐經驗豐富的會計師若同時精通會計理論將會是怎么樣的情形?我們當然不必苛求所有的會計實踐工作者都從事理論研究,也不要求其以會計理論見長。同樣,我們也無理由指望從事會計理論研究的人同時是杰出的實踐工作者。將理論與實踐兼于一身自然求之不得,但這樣的完美畢竟稀少?傊,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定會拓展和豐富現(xiàn)有的會計知識,會計理論不僅試圖解決會計問題,更要提出問題,作為進一步的探索對象,使對會計的認識不斷地深入下去。而問題的來龍去脈與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答案不是憑經驗可以找到的。
四、會計理論的缺陷
應該承認,會計理論自身存在的問題需要反省,它的許多缺陷也需要正視。理論首先不應該是支離破碎的,應對由經驗而形成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概括與總結。就會計理論而言,目前的研究結果仍未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究其原因,一是會計受到外部環(huán)境變遷的劇烈影響。經濟體制的不同,法律制度的差異,文化習慣的懸殊,不僅影響經濟業(yè)務,也影響人們對會計的認識。二是從事理論研究的視角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結論亦大相徑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譬如同一資產的計價,有人從其歷史軌跡確認其歷史成本,有人著眼當前現(xiàn)實,主張采納現(xiàn)時價值。還有些人著眼于未來,認為將要發(fā)生的現(xiàn)金流入量才是它真正的價值。各執(zhí)一詞,但無一能抵擋住他人的詰難,使自己的理論做到無懈可擊。三是因為會計畢竟不是自然科學,人們觀察的現(xiàn)象隨時間、環(huán)境而變化,時過境遷,難以驗證(湯云為、錢逢勝,1997)。
說理論無用,其實并不足怪,各種理論及流派之間相互矛盾甚至攻訐并不鮮見。此外,如果說有人對會計理論疑慮頗深的話,那是因為理論的確有把簡單問題說復雜了的傾向,就會計理論本身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現(xiàn)出相互矛盾的態(tài)勢。譬如,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重要標準就是可靠性和相關性,而可靠性和相關性本身就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可靠的相信不一定相關,而相關的信息則不一定可靠,更多地傾向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http://收集整理于一方將會以喪失另一方為代價。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就類似于宏觀經濟中通脹率和失業(yè)率的關系一樣,往往需要人們在其間作出一番痛苦的抉擇。令人沮喪的是,現(xiàn)行會計理論中的很多方面都呈現(xiàn)出這種矛盾關系,為會計理論研究中的“無效率爭論”埋下了伏筆(邵屹,2003)。譬如在“研究與開發(fā)支出費用化抑或資本化”的問題爭論中。贊同費用化的理論依據(jù)是:更符合謹慎性原則;更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特征。贊同資本化的理論依據(jù)是:更符合權責發(fā)生制原則;更符合配比原則;更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特征。比較這兩種觀點的理論依據(jù),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兩種觀點的理論依據(jù)的終極落腳點是會計的基本理論原則。正因為其“基本”性,幾乎所有的理論研究到這時便無法再繼續(xù)深入下去。第二,兩種觀點的不足之處分別為對方觀點所持論據(jù)的逆命題。簡單說,如果費用化的優(yōu)點是a原則,資本化的優(yōu)點是b原則;那么費用化的缺點就是否認b,資本化的缺點就是否認a。這也正是無論如何成熟的會計理論,人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其不足的原因所在。
會計理論的局限性還表現(xiàn)在其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理論不再用于指導實踐,而是用來印證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為人們即將采取的行動提供“行為正當”的借口和依據(jù)。換言之,人們的實際需要在前,理論的產生與供應在后。這時,理論不再是中立的、非功利的;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的利益差異甚大,不同的利益團體希望有不同的理論,因此,會計理論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一個多重理論的集合。正如美國會計學會(aaa)在1976年的一份題為《會計理論與理論認可》的報告中將會計理論分為真實收益學派、規(guī)范的歸納學派、決策有用性學派和信息經濟學派后指出“某種單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會計理論此時還并不存在”。同時也需明確,任何理論都有局限,但一般來說,就其性質而言,比經驗的局限性要小?梢钥隙ǖ囊稽c是,理論大于經驗的總和。
五、會計理論的意義
面對經濟全球化給會計帶來的挑戰(zhàn),靠單純的經驗總結顯然不夠。凡此種種表明,會計早已不是單純的技術性活動,而是國際通用的商業(yè)語言。經驗相對零星,理論比較系統(tǒng);經驗相對注重局部,理論趨于把握總體;經驗徘徊于細節(jié),理論則居高臨下;經驗著眼于個體,理論關注普遍規(guī)律。如果說經驗注重的是表象結構,理論的重心便在深層結構。盡管如此,理論至少不總是自行其是,也可以非常實用,在實踐的基礎上,將經驗歸納上升到抽象的理論高度。理性的思維力圖穿透各種經驗層,探求經驗體會后面的先驗起源。會計理論的研究對象繁復多樣,面對現(xiàn)實會計問題的深入思考是難以回避的。經驗的總結固然重要,經驗考察也可作為理論化的基礎,但肯定替代不了旨在探索認知規(guī)律的理論模式;理論和經驗雖具有互補性,但不具相互替代性。所謂理論模式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模式,注重的是體系框架的建立與分析體系框架中的結構要素及其關系。
理論的作用是讓人們對會計這項人類古老的活動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更深入的理解,或是對某些相關問題做出更合理的解釋,或提供更好的答案,即使是暫無定論,探索的過程本身也可能帶出許多啟迪,在某種程度上,起到推動會計學科發(fā)展的作用。起碼不至于讓它停滯不前,反復地重復一些表象的經驗之談。經驗的背后有何規(guī)律可循?跟我們的認知提高有什么關聯(lián)?人類的認知總是在不斷地尋求某種突破,而不是固守或滿足于前人已經總結出的經驗。我們所處的歷史和社會總在不斷變化和進步,總要不斷的總結經驗,但由于經驗之談的暫時性,如不提煉上升為理論,適應面就過窄。當然不是說理論一旦出籠就能夠一勞永逸地指引實踐,但至少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會計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與其他學科有何關聯(lián)?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探索、研究,惟有如此,我們的認識才能提高。理論和學術的過程是一個克服主觀偏見的過程,盡可能地考慮到我們研究對象的各個方面,而不是一葉障目,以偏蓋全。
總之,不論喜歡與否,我們處在一個理論化的時代,表現(xiàn)為新名詞、新概念、新術語的紛至沓來。當各種會計理論躍入我們的視野之后,我們不可迷失方向,要走出認知的誤區(qū),也要擺脫理論的困惑,努力克服理論自身的缺陷,同時看到理論的意義與作用,畢竟無論經驗有多豐富,其暫時性、局限性決定了理論是不可替代的,問題在于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理論的意義和發(fā)揮理論的優(yōu)勢。
六、結語
綜上所述,擯棄理論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計理論的意義不容抹煞。理論的體系可使由經驗而產生的零星想法,得到依托,使之有機會歸納出有規(guī)律的東西,從而演繹、衍生為系統(tǒng),并在普遍的意義上指導實踐。同時必須強調的是,只有被經驗或實踐證明的假設才能構成有生命力的理論。鑒于缺乏理論不免導致非理性的個體反應,重申理論的意義不可小覷。從事會計理論研究與探索,需注意克服簡單化或復雜化的傾向,不可忽視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互動關系,準確把握理論發(fā)展的脈絡,使之更趨于理性化,促使會計這門學科從相對邊緣向中心推進,獲得自身的學術主體性,并不斷大膽進行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新,使會計理論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健康發(fā)展。
【會計理論價值述評聯(lián)系實踐與經驗的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公允價值會計審計理論與問題分析論文03-04
試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現(xiàn)代服務價值理論述評12-04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模式分析論文12-07
客戶價值與企業(yè)營銷分析論文02-20
飼料企業(yè)服務價值分析的論文02-19
工匠精神讀本教學理論及實踐分析論文02-26
對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結構的分析論文12-08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分析01-16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屬性應用前景分析的論文03-22
當前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務狀況分析論文03-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