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論文

時間:2020-08-05 18:37:27 教育學 我要投稿

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論文

  邏輯學被認為是研究推理規(guī)則有效性的科學,而推理是人之思維的重要構(gòu)成。然而,由于人天生具有邏輯推理能力,似乎不需要專門學習高深的邏輯學,邏輯學的研究便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局面:迅猛發(fā)展的邏輯學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推理能力的提高和改進沒有或者很少有用武之地。今天,邏輯學研究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中展現(xiàn)出巨大的效力,在職業(yè)哲學家那里用作專業(yè)哲學分析也有巨大作用,而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似乎只有指出人們口頭言辭或書面表達中邏輯錯誤的功用了。邏輯學這種脫離生活實踐的狀態(tài)與其作為一門起源于實踐的人文學科之學科地位不相稱,而從邏輯學的角度提出思想分析技術(shù)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qū)⑹钟兄诟淖冞壿媽W目前的這種狀況。

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論文

  在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中,邏輯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被嚴格地進行區(qū)分。現(xiàn)代邏輯之父弗雷格在〈算術(shù)基礎》的導言中給出了他研究的三個基本原則,其中第一個就是:“總是嚴格區(qū)分心理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①在弗雷格看來,邏輯學所研究的東西是客觀的,與心理學所研究的東西有嚴格的區(qū)別。邏輯學與心理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同,兩者的方法自然存在巨大差異。現(xiàn)代邏輯自弗雷格之后得到迅速發(fā)展,邏輯學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于心理學的路子。盡管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方法和對象與心理學存在不同,但是,邏輯學所關心的中心話題一推理與論證,是人思維的重要部分,因此,邏輯學應有助于人們思維的提高和改進。由于人存在一個不同于身體和心理的獨特部分,即“思想部分”或“認知部分”,人的這個部分與人的其他部分一樣會出現(xiàn)病癥,從而導致人類的心靈痛苦。這種心靈痛苦的根源在于認知世界中的“沖突”,邏輯學在解決這一沖突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對心靈痛苦進行治療需要發(fā)展出一系列與邏輯學密相關的思想治療技術(shù)或思想分析技術(shù)。實際上,既存在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心理治療,也存在與邏輯學密切相關的思想治療。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倡導的“思想分析”或“思想治療”是現(xiàn)代分析哲學在生活實踐中的延伸,它與西方發(fā)端于上世紀80年代的“哲學踐行”(philosophicalpractice)①運動相契合,然而,這里所說的思想分析與它們有一個根本的區(qū)別,這就是,思想分析的基本原則是“分析即是治療”。

  ―、實在的思想領域

  自柏拉圖開始,心身問題便進入了哲學家的視域中。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心物二元論,他從“我思,故我在’“證明出’“我(心靈)”作為獨立的實體而存在。今天,在心靈哲學那里,對于如何解釋心靈現(xiàn)象,哲學家們爭論不休,并且提出許多理論,如物理主義認為心靈現(xiàn)象能夠通過分析人的大腦的物理活動來解釋。哲學家爭論的是心身關系問題,而科學家所關心的則是人的生理部分和心理部分的運動規(guī)律。關于人本身,存在著兩大科學研究領域:生理領域和心理領域,因而,關于人本身的研究形成兩類科學:對人的生理部分進行研究的一類科學叫作生理學;對人的心理部分進行研究的另外一類科學叫作心理學。這兩類科學存在一定的交叉。它們之所以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兩個領域里的研究者們都采取觀察、實驗等實證的科學研究方法,探尋因果性的規(guī)律;所不同的只是領域不同而已。對于它們的科學性,哲學家之所以沒有爭論,是因為這是社會事實:這兩大學科群在歷史中演進,并且已經(jīng)形成或曾經(jīng)有過多個庫恩意義上的“范式”。我們可以看到,在對人進行研究的科學那里,人被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生理和心理的部分。人的四肢、五臟六腑等是人的生理部分,這些部分是看得見的或者說是能夠看得見的;它們是由物質(zhì)組成的,因而遵循物理規(guī)律,當然還有自身獨特的生理規(guī)律,而這則是生理學研究所要揭示的。而我的感覺、我的思維、我的夢等是我的心理部分,這些部分是看不見的、依賴于我,這些心理活動雖然被認為是主觀的,但它仍然遵循一定的心理學規(guī)律。然而,對于人而言,還存在著一個不同于客觀的生理部分和主觀的心理部分的第三個部分,這便是思想部分,思想部分也可以稱為認知部分。思想部分之所以是人的第三個部分,是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在人的大腦(或心靈)中存在對世界的認識,這些認識是在大腦(或心靈)中穩(wěn)定性的獨特存在;它們不是物質(zhì)的,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稍縱即逝的心理內(nèi)容。不管心靈能否獨立于人的身體而存在,只要人有對世界的認識,這些認識在人的心(腦)中便形成獨特也是獨立的存在。

  那么,人的認知世界里包括什么內(nèi)容呢?粗略地說,除邏輯之外,包括在不同命題之上加上不同認知態(tài)度所構(gòu)成的認知命題。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我們可以用廣義的信念來稱謂認知世界里的認知命題,這些認知命題本身構(gòu)成認知事實。人的思想世界或認知世界里的這些認知事實或認知內(nèi)容是實在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認知是一個個發(fā)生在心靈之中的事實。認知事實不同于物理事實,不能為人的某個感官所感知,但能夠被心靈所感知,這樣的感知便是反省。此外,認知也可以被他人所認識。舉個例子,如果我問你‘1+1等于多少?”你會懷疑我問這么幼稚的問題的動機。因為在你心中,*1+1=2”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如果我再問你:“地球與太陽是什么關系?”你就會說很多,如地球圍繞太陽轉(zhuǎn)、地球從太陽那里獲得陽光、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_(原來人們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等等。在你的心中有許多被稱為是“知識”東西,你可以用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這些便是你的思想。人的認知是以命題的形式出現(xiàn)的,它是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這里的世界包括人的外部世界,也包括人的.內(nèi)部世界。在心中,這樣的事實是持續(xù)的而非稍縱即逝的,可言說的而非不可捉摸的。如果我擁有某個信念,那么這個信念就不會莫名其妙地消失,除非我的記憶出現(xiàn)障礙,即使如此,我仍然可以嘗試地從我的記憶庫中將它找出來。若一個人表達了與他所知道的外部事實不同的事情,那么,這種行為就會被認為是說謊;同樣,若一個人表達的事情與他所知道的內(nèi)部事實或心靈中的事實不同,這種的行為同樣被認為是說謊。比如,有一個游客問我“你知道南京大學本部在哪里嗎?”我說“不知道”此時我便是在說謊,因為我很清楚并且這也是我心靈中的一個事實:我知道南京大學本部在鼓樓區(qū)的漢口路。

  其次,人的認知遵循著不同于物理規(guī)律的另一種規(guī)律,這便是邏輯規(guī)律。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認知,這也是人們可能反對我觀點的理由。我說人的認知具有實在性,并不表明所有人均具有相同的認知。比如“所有成功均是由艱苦的努力而獲得的”是我的信念,不表明其他人也應當有同樣的信念,事實上,其他人可以擁有與之不同甚至相反的信念,因為有人相信“有的成功是輕易獲得的”。然而,如果我相信“所有成功均是由艱苦的努力而獲得的”,那么,我便不能相信“有的成功是輕易獲得的””而你如果相信“有的成功是輕易獲得的”,你就不能相信“所有成功均是由艱苦的努力而獲得的”,這便是邏輯規(guī)律的要求。

  第三,認知對擁有者的行動產(chǎn)生影響,或者說它指導擁有者的行動,正如物理客體的實在性表現(xiàn)在物體對其他客體的影響之上。我們的行動受制于我們的認知,這一點無需多言。只要我們想想擁有不同認知的人在同樣環(huán)境下往往采取不同的行動這一現(xiàn)象,這一點就十分清楚。

  以上三點說明,人的思想部分是人獨立的第三部分,然而,這樣的說法會招致許多人尤其是心理學家們的激烈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里所說的這些內(nèi)容屬于心理領域,因而屬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我要表明的是,人的思想部分因其實在性、與心靈相關,更應該被看成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其研究應該是獨立的科學而不應該從屬于心理學。正如弗雷格所認為的,邏輯學的研究對象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人的認知與邏輯學高度相關,因而對人的認知世界的研究也應該獨立于心理學。事實上,反對人的思想部分是獨立的部分之心理學家自身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心理部分也不是獨立的部分,因為人的心理活動主體是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因此,將由人心的活動而形成的東西看成是獨立的部分,這是站得住腳的。

  有人也許會問:人的思想部分中的實在性的認知是客觀的嗎?我想,如果客觀性被認為是物理客體的一個性質(zhì),那么人的認知便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因為它存在于人的主觀世界之中,不是物理客體;然而,如果某種東西遵循客觀性指的是它遵循某種客觀規(guī)律,那么人的認知世界就具有客觀性,因為人的認知世界遵循邏輯定律。此外,人思想世界中的元素除了具有實在性的特點外,還有如下特征。

  首先,不同人的思想世界中必定存在‘‘共同的”元素,這個共同的元素便是邏輯定律。人的認知世界里的元素分為與生俱來的部分和后天獲得的部分,與生俱來的部分便是邏輯,邏輯是構(gòu)成“理性”的部分,它是先驗的。人是有理性的,指的是人具有推理能力,這個能力不是學習而來的,通過學習而來的部分構(gòu)成人的認知世界里的后天部分。與生俱來的邏輯是所有人共有的,它們是人后天認知的基礎。

  其次,思想世界里的這些內(nèi)容是‘‘可言說的”,同時,這些內(nèi)容也是他人“可理解的”。這是語言的神奇之處:語言可以表達你的思想、他人可理解你的表達。比如,學習歐氏幾何的人能夠告訴你“三角形的三角之和是180度”;被告知月球和地球的質(zhì)量和距離的數(shù)據(jù)后,學習過萬有引力定律的人能夠計算出兩者的引力,同時能夠計算出月球公轉(zhuǎn)周期;任何人都能夠明白,若一個命題有真假二值,那么該命題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等等。因此,在每個人的“心”中,存在著能夠“言說的”、能夠“想起的”以及“自明的”內(nèi)容。

  第三,思想世界里的內(nèi)容是可添加的,這個添加的過程便是學習。人心中(腦中)的某處存在著一個可以不斷增加新內(nèi)容的存儲空間,學習過程便是將新的知識(信念)寫入該空間的過程。

  第四,思想世界里的內(nèi)容是可修正的。如果新學習的內(nèi)容(證據(jù)、知識、信念等)與原有內(nèi)容發(fā)生沖突,那么如何使原有內(nèi)容與新內(nèi)容相協(xié)調(diào)呢?這正是信念修正理論所要探討的內(nèi)容。

  正是因為人的認知領域是實在的,因此,對人認知領域的研究將會構(gòu)成一門不同于生理學、心理學的科學,那么,這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呢?我認為,這是一個邏輯學的研究領域,即研究認知世界應當具有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結(jié)構(gòu)。在歷史上,邏輯學一直與心理學難舍難分,自弗雷格以來,邏輯學被認為是不研究人是如何思維,而是研究人應當如何思維的。盡管目前邏輯學有趨向心理學的趨勢,但邏輯學與心理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標上均是不同的。比如,信念之間應當是什么樣的關系、人應當如何學習等等這些是邏輯學的研究內(nèi)容。認知邏輯便是研究信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模態(tài)邏輯基礎上構(gòu)造了各種完全的和可靠的認知邏輯系統(tǒng)。在主觀主義的概率邏輯中,貝耶斯公式給出了理性人應當如何根據(jù)新的證據(jù)修正自己對某個事件的概率。而目前,信念修正邏輯正在研究如何根據(jù)新的信念收縮或擴張原來的信念集,等等。總之,對人的認知世界進行研究目前已成為許多邏輯學子學科的發(fā)展方向。當然,心靈中的認知構(gòu)成一個譜系。對這一思想世界進行研究的科學是什么?我們權(quán)且稱作‘‘思想學”,這是一個學科群。目前有一門叫做“認知科學”的學科,它類似于我們這里所說的思想學。

  二、惑:思想之癥的根源

  如同人的生理部分和心理部分會發(fā)生病癥一樣,人的思想部分也會產(chǎn)生病癥,人因這種病癥而導致的痛苦如同身體的病痛一樣是實實在在的。這種痛苦發(fā)生的場所雖在心理,但根源在心靈,因而被稱為心靈痛苦。對之,我們(除了孩童)都會有切身的感受,嚴重者其痛苦不亞于身體帶來的痛苦。有人認為這種痛苦是心理的而非思想的,然而個剛出生的、沒有獲得關于外部世界或內(nèi)部世界認知的嬰兒,盡管有心理活動,但不可能有由于信念沖突而產(chǎn)生的痛苦。

  馬里諾夫在《哲學實踐》中將人的生物部分(biology)的問題稱作“。╥llness)”,對它進行治療屬于藥物的領域;將人的心理部分(affect)的問題稱作“失調(diào)disorder”,對它進行治療屬于心理學的內(nèi)容;而將人的思想部分(though)的問題稱為“disease”,對它進行治療是哲學的任務。在中文語境中Disease”可理解成“不爽’、“糾結(jié)”。

  本文將這種產(chǎn)生心靈痛苦的思想問題稱作“惑”。在中國文化中,惑作為名詞用來表述人身體“不適”的狀況有兩種:一是指因身體的原因而造成的不適;二是指因認知上的不理解所造成的“惑”,或者說指的是人們心中對某個事情不理解或不確定。對于前者,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把因看到某些現(xiàn)象而使自己產(chǎn)生迷亂稱為“惑’!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中的〈(大惑論》是這樣解釋這種“惑”的:“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zhuǎn)。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睂τ诤笳撸珥n愈所說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中的“惑”,便是對某事的不理解、困惑,這里的惑可以是認知上的,也可以是行動上的。本文在這里用“惑”泛指因心靈中的各種認知問題而導致身體的各種不適,輕者為不爽,重者為痛苦。而分析師所要做的便是幫助人們“解惑”:消除導致人們產(chǎn)生痛苦的各種心靈上的問題;笫谷藗儺a(chǎn)生心靈不適,其根源在于認知世界之中,即惑是認知世界中的“問題”,它與心理問題有根本的區(qū)別: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生理,因而可以用藥物進行治療;心靈問題的根源在于認知世界,因而需要用“哲學的方法”進行治療,對該根源的研究是思想分析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簡單來說,惑就是心靈中的“認知沖突”。矛盾是最為嚴重的認知沖突,當然,我們的心靈不會直接相信一個矛盾(p&~p),但是相信p并且相信~p,這是可能,因為它在認知方面的沖突比相信矛盾要弱。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們由相信p和相信~p從而“得到”相信矛盾(p&~p)要進行推理。因而這樣是可能的,即我們將p和~p置于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之中,而不進行一個得到矛盾(p&~p)的推理過程。當然,一般而言,我們在心靈中不會發(fā)生同時相信p和相信非p這樣的認知沖突。比上述兩種認知沖突更弱的認知沖突是,多個信念推出一個邏輯矛盾,如相信p,相信p蘊涵q,且相信~q便是這樣的認知沖突。我們的信念體系中存在著這樣“復雜的”認知沖突是可能的。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即人們的心靈痛苦往往源于行動選擇上的兩難,這是認知沖突或者說是“惑”造成的嗎?當然是。行動選擇的痛苦源于行動背后的“理由”之間的沖突:選擇A行動是有理由的,同時選擇A之外的其他行動也是有理由的,而選擇A行動和選擇A之外的行動是相互沖突的,因而不能同時選擇。如果我們把這些理由匯聚在一起,那么這些理由會表明,既應當選擇行動A,同時不應當選擇行動A(應當選擇A之外的行動)。這里所說的理由,實際上便是我們長期形成的、指導我們行動的信念,而行動選擇的痛苦恰恰說明我們的信念體系中存在著不一致。另外,我們有一些心靈痛苦不是表現(xiàn)在行動上,而是直接表現(xiàn)在認知上。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之死便是一個例子:新物理學的產(chǎn)生動搖了他以前接受的信念。他的這種痛苦便是認知選擇的兩難。實際上,認知選擇同樣是行動,這種選擇是在多個信念之間進行選擇,而不是在具體的實體行動上的選擇。與行動選擇上的兩難相同的是,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由于作為理由的更高層次上的信念沖突所造成的。

  此外,使我們心靈痛苦的往往是當我們的信念體系結(jié)合某個具體的場景而產(chǎn)生不一致,而在這樣的場景未出現(xiàn)時,該不一致沒有在我們的信念體系中顯現(xiàn)出來。比如,我有這樣的信念:“我們不應當說謊’,“我們應當盡力讓我們的親人幸!保凰鼈冊谖业男撵`之中,沒有直接的矛盾。然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我的親人得了重病,我了解病情而我的親人不了解,當他向我詢問病情的時候,我便面臨著這樣一個信念沖突:‘我們不應當說謊”的信念使我應當告知我的親人他的病情;而“我們應當盡力讓我們的親人幸!钡男拍顒t使我應當隱瞞他的病情,因為他一旦獲知病情,他痛苦增加,并且有可能使病情更加嚴重。這便是不一致。于是我的心靈便產(chǎn)生痛苦,即發(fā)生惑的狀態(tài)。人的行動是在信念指導下采取的,在某個場景下不同信念所給出的“不一致”的行動指導將使我們無所適從;蛟S有人會說,上述例子中人們不會痛苦,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為了我們的親人而說謊;然而,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就已經(jīng)不再堅守“我們不應該說謊”的信念。而對于堅持上述兩個信念的人而言,痛苦則是必然的。

  我們可看到,上述痛苦的根源即“惑”是嚴格的邏輯不一致,但并非所有的心靈痛苦都是由于嚴格的邏輯不一致造成的。有許多心靈痛苦的根源可以歸結(jié)為“應然”與“實然”的認知沖突。這種沖突有共時和歷時兩種情況‘共時的沖突”為,某時刻的應然與實然的不一致;“歷時的沖突”為,兩個時刻下應然與實然的沖突。失戀便是共時的沖突,我們來分析它的認知結(jié)構(gòu)。人們失戀時,心靈是痛苦的,嚴重者會自殺。失戀之痛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對方不愛我了,這是“實然的”的狀態(tài),并且我知道這種狀態(tài);但是,在我心中我不能接受對方不愛我的事實,對方“應該”愛我。如果用“A”表示“某人愛我”這樣的命亂‘0”表示“應當”,失戀的狀態(tài)可描述為:OA&~A。概言之,共時的沖突的邏輯構(gòu)造為:0A&—A或0~A&A。0A或0~A是某個主體對行動者的評價,而實際的行動為A(或~A)。

  后悔、愧疚者其根源同樣是應然與實然的沖突,而這種沖突則是歷時的:實然與應然是兩個時刻發(fā)生的狀態(tài)。某個人反思自己過去的行動,在過去的某個時刻他應當做(或不應當做)某個行動,這個行動是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的,但實際上他沒有做(或已經(jīng)做了)該行動,而因為他沒有做這個行動(或做了該行動),他傷害了某個人。這個被傷害者可以是反思者或行動者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如果是行動者自己,在反思中他的心靈處于“后悔”的痛苦中;如果被傷害者是他人,他的心靈便處于“愧疚”的痛苦中。晉朝的王導因沒有去救周青而痛哭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便是內(nèi)疚。歷時沖突之根源的邏輯構(gòu)造是:0A&~A(或者0~A&A)。某個行動者的行動A(或~A)在先,他對A的反思得到0A(或0~A)在后;而行動者在當初作出這樣的行動A(或~A)時,沒有0A(或0~A)的反思結(jié)論。當然,我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這種“實然”與“應然”的沖突是發(fā)生于心靈之中的認知沖突,這種沖突不是嚴格的邏輯不一致,盡管它所造成的痛苦不亞于那種嚴格的邏輯不一致造成的痛苦。

  三、消解“惑”的蘇格拉底式對話術(shù)與思想治療技術(shù)

  消解惑從而解除人們心靈上的痛苦的方法是,通過與思想分析師進行治療性“對話”而得到治療。蘇格拉底和弗洛伊德分別提供給我們兩種不同的“對話治療方法””前者是哲學的或邏輯的,后者是心理學的。我們在這里所倡導的對話方法是蘇格拉底式的而非弗洛伊德式的。蘇格拉底被稱為精神助產(chǎn)士,在柏拉圖所著的〈煙想國》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拉底與他人對話的特征是,通過“如果,則”的“引導式”對話方法引導對方表達,這個過程其實是分析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確定對方表達中的不一致性,從而使對方思想清晰。這個不一致性不是顯現(xiàn)的,而是隱形的;只有在蘇格拉底式的哲學家的“幫助”下,隱形的不一致才能夠顯現(xiàn)出來。對于蘇格拉底這個方法的功效,羅素說:‘蘇格拉底的處理方法所適用的,乃是那些我們對之已有足夠的知識而可以達到正確結(jié)論的事物,但由于我們思想混亂或者缺乏分析的緣故而未能對于我們所知的東西加以最好的邏輯的使用……辯證的方法一或者,更廣義地說,無拘無束地辯論的習慣一是有助于增進邏輯的一貫性的,因而在這方面便是有用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的這個對話方法能夠使人們思想清晰。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論,其方法也是提供“交談”以治療心理疾病。弗洛伊德明確地說:“在精神分析的治療時,除醫(yī)生同病人談話之外,別無其他。病人說出他的以往的經(jīng)驗,目前的影響,訴苦,并表示他的愿望和情緒。醫(yī)生則只有靜聽,設法引導病人的思路,迫使他注意某些方面,給他一些解釋,觀察他因此而引起的贊許或否認的反應……說話和巫術(shù)最初本來是同一碼事,在今天,我們用話語可使人快樂,也可使人失望。教員用話語向?qū)W生傳授知識,言說者用話語感動聽眾,左右他們的判斷。話語可以引起情緒,我們常用以為互相感應的根據(jù)。所以我們不要看輕心理治療的談話!比欢捎诟ヂ逡恋骂A設了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在前意識層和無意識層,而不在意識層,因而在患者被催眠之后所進行的治療對話中起作用的不是邏輯的力量,這與本文所倡導的注重邏輯的思想分析術(shù)不同。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與本文所倡導的“解惑式對談術(shù)”在許多方面是一致的,對話雙方都要遵循邏輯(理性),雙方都是理性的,這是共同知識①;不給對方增加新信念,雙方談話中舉的例子都來源于日常生活;雙方在使思想清晰這個目標上是一致的,等等。

  然而,盡管如此,本文倡導的解惑對話術(shù)與蘇格拉底的對話之間仍然存在一些不同:(1)我所倡導的“解惑式對談術(shù)”是以解決問題(解惑)為中心,與蘇格拉底式的以思想清晰為中心不同,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shù)可以看成是“思想清晰式對談術(shù)”。⑵在“解惑式對談”中,雙方的對話是合作性的對話,分析師更多的是采用“引導式”和肯定對方表達的“肯定式”,盡管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分析師也采取對對方的陳述進行否定的“否定式”應答方式;而在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shù)中,盡管“引導式”經(jīng)常被采用,但其目的是使思想清晰,對話方式?jīng)]有禁忌,因而任何形式的對話包括論辯都可以應用,只要有助于思想清晰即可。(3)雙方的對話基礎存在不同。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雙方共同的對話基礎是雙方的共有理性;而在解惑式對談中,除了惑者存在疑惑外,對分析師的信任構(gòu)成共同信念,等等。

  對惑者進行治療所用的方法是分柝“分析就是治療”是我所倡導的解惑哲學家應當秉承的教義,這也是本文將思想治療技術(shù)與思想分析技術(shù)在同一個意義上使用的原因。思想分析技術(shù)的研究,不僅包括對人的認知世界的研究與分析、對人們之間對話的形式結(jié)構(gòu)的分析,還包括對人的認知形成及認知更新的研究,當然還包括如何將現(xiàn)有高新技術(shù)應用到解惑之中的研究,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思想分析技術(shù)研究是一個涉及多個學科的研究。它首先涉及邏輯學,因為無論是對認知世界的分析、對話的形式結(jié)構(gòu)分析,還是認知形成與更新,這些都是邏輯學所關心的。但是光有邏輯學是不夠的,它還涉及心理學、哲學、倫理學以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學科。因此,這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

  思想分析領域還是一個具有人文關懷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分析師的解惑不是在“治療”(cure),而是在“關懷”(care),他們的工作是“人文關懷”。如同基因修復技術(shù)一樣,思想分析技術(shù)是對有問題的思想的修復,因而可以稱為“認知修復技術(shù)”或“信念修復技術(shù)”。這種修復工作是運用邏輯的哲學家所從事的,它不同于神職人員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哲學家在與惑者進行對話時純粹是進行分析,嚴格堅持“價值中立”原則,不給惑者添加任何信念和價值觀。思想分析師是邏輯應用專家,因而是實踐中的哲學家。這種工作是分析哲學在生活實踐中的自然延伸,分析哲學本身是“治療性的”,它通過邏輯分析與語言分析指出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而思想分析師則是通過邏輯應用與語言使用解決人們心靈上的痛苦。

  這里所說的思想分析師是對羅蒂所說的“教化哲學家”的進一步專業(yè)化。羅蒂把哲學分為兩類:系統(tǒng)哲學家和教化哲學家。教化哲學不同于建設性并提供論證的系統(tǒng)哲學,它以進行談話而非發(fā)現(xiàn)真理為目的,羅蒂說:1把教化哲學家看作談話伙伴,是把他們看作對共同關心的主體持有觀點的一種替代性選擇!痹谒磥,教化哲學家的文化作用是幫助我們避免自欺。而本文所提出的作為哲學家的思想分析師其實踐目的更為明確:惑者通過與思想分析師的談話,使認知不一致得以消失、心靈中的痛苦得以消除。

【邏輯學視域中的思想分析技論文】相關文章:

1.哲學治療思想分析論文

2.中國古代有邏輯思想但沒有邏輯學說論文

3.孔子和柏拉圖思想涵義比較分析論文

4.普通邏輯學教學四要素論文

5.淺談翻譯理論視域中的文化研究論文

6.分析高職視角下邏輯學教學的必要性

7.邏輯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的論文

8.基于美學視域中的聲樂藝術(shù)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