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體育審美教育觀的發(fā)展論文
中國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學校教育制度的傳入和西方美學理論的引進,美育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被大力提倡,而且被廣泛地付諸實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體系。
一、中國近代體育審美教育觀的發(fā)展
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美育的首倡者,他從情感教育的角度論述了美育的特點和作用,明確提出“美育”范疇,并對其作了科學的界定,極力鼓吹美的意義。他認為:“美是生活的一要素,或者還是各要素之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nèi)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啟超不再像古代的美學家那樣只是將美當成達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是將美、趣味看成人生的重要內(nèi)容,看成是“生活的原動力”?少F的是,梁啟超在區(qū)分了情感與理解之后,又對情感本身作了辯證的分析。他說:“用理解來引導人,頂多叫人知道那件事應該做,那件事怎樣做法,卻是被引導的人到底去做不做,沒有什么關系。有時所知道的越發(fā)多,所做的倒越發(fā)少。而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少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沖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彼鲝埥柚八囆g”這一“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來陶冶人的情感。
王國維在1906年發(fā)表《論教育的宗旨》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心育論”觀點。他認為教育包括體育和心育兩大方面,心育包括智、德、美(情)三育,“德、智、體、美”四育并舉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他說:“人之能力分為內(nèi)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fā)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fā)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fā)達!彼從美育與德育、智育和體育的聯(lián)系中進一步強調了其作用,認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以達完善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獨立,而互相交錯者”,“三者并行而斯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畢矣。”
蔡元培作為學界領袖,更是熱心倡導美育,他的美育思想首先在于他第一次科學地界定了美育。他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的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的心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針對青少年的特點,他認為尤其需要加強對他們的美育。他說:“青少年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則尤傾于直觀。
故無論開智陶情,均以利用美術為適宜。”蔡元培還將美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五個重要方面之一。1917年,在任北大校長時,他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說,認為宗教雖與情感作用關系最為密切,但它是一種片面的宗教情感刺激,常常為擴張己教而攻擊、排斥異教,甚至常常發(fā)生流血之戰(zhàn)。因此,蔡元培主張,“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
將美育作為社會改造的重要手段,強調美育與“德、智、體”三者的密切聯(lián)系,認為美育是“完全之教育”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王國維首次把美育與德、智、體三育相提并論,并論證了其合理性,提出有美育的教育才是“完全之教育”。蔡元培1912年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提出了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德育主義、世界觀、美育主義五個方面作為國民教育的宗旨。1922年,蔡元培又將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針總結為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四個方面。他說,“所謂健全的人格,內(nèi)分四育,即(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指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想,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絕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人其中”。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的`美育和體育審美教育思想遠遠超過了古代的美育思想,已基本具備科學的體系。但由于深受西方唯心主義哲學觀和美學理論的影響,缺乏科學的歷史觀的指導,其美育思想往往帶有濃厚的空想色彩。
二、中國現(xiàn)代體育審美教育觀發(fā)展
中國現(xiàn)代美育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基礎上,為適應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吸收了西方現(xiàn)代進步文化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并終于釀成了一場“新美育”運動,涌現(xiàn)了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育家的蔡元培、魯迅、朱光潛以及王統(tǒng)照、呂激、豐子愷等人。他們以其美育實踐與思想理論,為中國現(xiàn)代美育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早在1907年,魯迅便發(fā)表《摩羅詩力說》,高呼:“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于善美剛健乎?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應當以“不為順世和樂之音”、“不取媚于群而隨順舊俗”、“抗偽弊習以成詩”的“摩羅詩”
來啟蒙心靈,解放個性,以圖社會變革。這體現(xiàn)了魯迅奮發(fā)向上、積極的美育思想。1912年7月12日,北洋召開“臨時教育會議”,決議“刪除美育”。對此,魯迅懷著憤激的心情在日記中寫道;“聞臨時教育會議竟刪除美育。此種豚犬,可憐可憐!睘榱颂岣呙烙,糾正當時國內(nèi)有些人對美與美育的錯誤理解,魯迅于1913年翻譯了日本心理學家上野陽的《藝術玩賞之教育》和《社會教育與趣味》兩篇論文。
1927年以后,魯迅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介紹與研究。1930年,魯迅介紹了普列漢諾夫和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論著,介紹的同時魯迅闡述了自己的美學觀念,在普列漢諾夫《藝術論》中譯本《序言》中就論述了美的“功利”性與“直覺”性的辯證關系,指出“美的享樂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娛樂的根底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這體現(xiàn)了魯迅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觀。
豐子愷、朱光潛在中國現(xiàn)代美育史上都是值得書寫的美育家。早在1919年,豐子愷就同周湘、歐陽予倩等發(fā)起成立了中華美育會,出版《美育》會刊,為新美育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他認為,“美術是感情的產(chǎn)物,是人生的慰安”,“世界倘若沒有了藝術,人生將顯得何等寂寥而枯燥”。因此,他極力提倡美育,撰寫了《美的教育》、《藝術鑒賞的態(tài)度》、《談中田畫》等許多美學、美育論文。朱光潛對中國現(xiàn)代美育事業(yè)的貢獻,不僅表現(xiàn)在他譯介了大量西方美學著作,而且通過《談美》、《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等文藝、美學著作,表現(xiàn)了他比較系統(tǒng)而深刻的美學、美育思想。他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作用就在于怡情養(yǎng)性”!艾F(xiàn)在我們要想復興民族,必須復興周以前歌舞的盛況,這就是說,必須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朱光潛特別重視藝術的美育功能,認為“藝術是啟發(fā)人生自然秘奧的靈鑰”。這些見解,十分難得地道出了美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彭國強,項賢林.新中國60年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演變及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3).
[2]許寧.試析改革開放以來幾種主要的體育觀[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5,(4).
[3]熊正英,孫國欣.試論新世紀學校體育的教育觀[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5,(2).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體育審美教育觀的發(fā)展論文】相關文章:
4.美術教學審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