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技術教育的拋錨式教學法的論文范例
[摘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嶄新的素質課程,為了使信息技術課成為更加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探索、嘗試并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課教師的職責。本文作者淺談了在"講究整體效益,"重情、重導、重實踐"三重并舉的教學模式"平臺下,將"拋錨式"教學法于信息技術課中的心得。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拋錨式教學法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講究整體效益,"重情、重導、重實踐"三重并舉的教學模式",基于"一體三重"的教學平臺,筆者將"拋錨式"教學法應用于信息技術課中,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進行教改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再認識: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在中小學普及以機及其應用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教育簡稱。技術應用是核心,技術離不開知識,倘若說知識屬于抽象的范疇,那么技術就屬于實踐的范疇,抽象的技術根本不存在,這就要求技術必須在真實的實踐環(huán)境中進行教育。使用技術的能力稱之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復的練習中形成。由于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技術教育,其教學活動具有如下特點:
。1)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實踐活動中或模擬實際實踐活動中合理組織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生上機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70%,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多半是通過操作實踐將技術轉化為技能,但教師的組織、引導起關鍵作用。
(2)教學活動的本質是深刻領會"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
信息技術教育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和練習。常用的教學模式是講述、指導等具體教學方法與示范練習的有機組合。為了使信息技術課成為更加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探索、嘗試并建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課教師的職責。設想在這樣教學模式中,能改善學生的注意力和態(tài)度,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根據(jù)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并圍繞"任務"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最終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具有更多的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這樣,新型教學模式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就十分重要了。筆者通過學習、實踐、比較,確定合理地運用"拋錨式"教學法來提高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整體效益。
(二)對"拋錨式"教學法的認識:
這種教學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即"任務")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一旦這一"任務"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
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1)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
。2)確定問題--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xié)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即可。
拋錨式教學法以問題為前提在現(xiàn)實中去感受去體驗,獲取直接經(jīng)驗的特點與信息技術課程以"任務驅動"為原則,在現(xiàn)實中組織實踐學習活動的本質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術課中嘗試"拋錨式"教學法。
(三)"拋錨式"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的實踐。
課例1:課型:PASCAL程序設計(必修課)
課題--《循環(huán)結構程序設計的應用》
試驗班:高一學生56人
場所:486機房
教學工具:56臺機,每臺機均裝有TurboPascal7.0,Novell3.x,白板
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確定題目的算法,并編寫出程序,上機調試、運行。
題目:求兩個正整數(shù)a,b的最大公約數(shù)。
首先,讓14組學生展開討論,找出求兩數(shù)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提示學生用"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約數(shù)(問題確定)。
教師舉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約數(shù)。
過程模擬如下:(創(chuàng)設情境)
a←35,b←21,r←amodb即r←14;由于r≠0,則a←b即a←21,b←r即b←14,r←amodb即r←7;由于r≠0,則a←b即a←14,b←r即b←7,r←amodb即r←0;由于r=0,則35和21的最大公約數(shù)為b(此時b=7)。
引導學生從過程模型中,歸納出"輾轉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
。1)求a/b的余數(shù)r;
。2)若r=0,則b為最大公約數(shù),算法結束;若r≠0,執(zhí)行第(3)步;
。3)將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學習:要求學生書寫程序,上機調試,運行。提醒學生利用循環(huán)語句(while循環(huán)或repeat_until循環(huán))來實現(xiàn)算法。
協(xié)作學習:全班56人分為14組討論、交流、調試修正。
效果評價:以下是學生寫出的四種正確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
r:=amodb;
whiler<>0do
begin
a:=b;b:=r;
r:=amodb;
end;
write(b:5);
方法二:
read(a,b);
r:=amodb;
ifr<>0then
begin
repeata:=b;b:=r;r:=amodb;
untilr=0;
write(b:5);
end
else
write(b:5);
方法三:
read(a,b);
repeat
r:=amodb;
a:=b;b:=r;
untilr=0;
write(a:5);
方法四:
read(a,b);
r:=b;b:=a;{初始設置}
repeat
a:=b;b:=r;
r:=amodb;
untilr=0;
write(b:5);
教師小結:在自主和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選擇了一或方法二,這兩種方法是根據(jù)算法描述步驟一步步加以組織實現(xiàn)的,其中方法一運用了當型循環(huán)(while語句),使整個程序段語句簡明、結構簡單,相比之下方法二就顯得語句冗長、結構復雜,可見算法與語句的運用存在一定差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組織語句,編寫程序實現(xiàn)算法。只有少部分學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這兩種方法皆運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環(huán)(repeat_until語句),但其中方法三對算法作了些變異、修正以適合所選用的語句需要,針對該程序段,當r=0時的除數(shù)(b)已賦到a中,而此時b為0,導致最后輸出的最大公約數(shù)應為a,容易使他人在閱讀理解該程序時產生誤差。而方法四根據(jù)語句的需要作了適當初始設置以實現(xiàn)算法的要求,象這樣所做的初始設置為實現(xiàn)算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建議學生在經(jīng)后編程實踐中逐步掌握、靈活運用以豐富自已的編程經(jīng)驗。綜上所述,以上四種方法,最好的應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這是一堂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課,主要是通過動手書寫,上機調試、運行,培養(yǎng)學生針對具體,建立數(shù)學模型,確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語言書寫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由于程序設計的抽象性、單調性,倘若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教師"講",學生"聽",則學生很容易成為被動的接受者、知識灌輸?shù)膶ο,整堂課顯得枯燥乏味,學習氣氛低調,采用了"拋錨式"教學法,教師根據(jù)題目,舉例、模擬問題實現(xiàn)過程,提出具體的問題,并將這類問題作為"錨"(學習的中心)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精神,并通過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上機實踐進一步把對有關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課例2:課型:網(wǎng)頁制作(選修課)
課題--制作主題為"創(chuàng)造新世紀"的網(wǎng)站
試驗班:高一網(wǎng)頁制作選修班,30人
場所:多媒體586機房
教學工具:一臺教師機,30臺多媒體機且可以連上Internet
教學任務:通過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作工具制作站點
本課題教學進程大體經(jīng)歷如下幾個階段:
·鼓勵學生圍繞這一教學任務,針對站點主題,擬定若干子題,確定站點名稱。例如最新、多媒體計算機及通信技術、天體、星云、航天技術、前沿軍事技術等(確定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網(wǎng)站的中心內容)。根據(jù)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創(chuàng)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avascript。
·將30個學生分為6組,教師羅列出有關站點,包括與網(wǎng)站主題相關的科技站點、著名圖書館站點或涉及創(chuàng)作工具、創(chuàng)作技巧、媒體素材等的站點地址。
·學生通過網(wǎng)絡從世界的任何角落獲取到有關主題的最新信息和資料或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技術咨詢。
·制作過程中,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共同就相關站點主題的媒體素材的選擇,創(chuàng)作工具的運用技巧、站點風格等展開討論,擺出各自的觀點,并對他人的站點、評論提出意見。
·一段時間后,學生的網(wǎng)站制作技術、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許多學生可以靈活且熟練地運用各種多媒體創(chuàng)作工具。學生們收集到了許多切合主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最后每個小組都交出了一個主題突出、風格獨特的網(wǎng)站,網(wǎng)站中也運用了許多新穎、活潑、生動的網(wǎng)頁制作技巧。
在這個課例中,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及Internet的引入,學生始終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在沒有畏懼心理的環(huán)境下獲取信息,學習技能,在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中,既能很好的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性思維又能使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為整個群體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從上述兩個課例中可以看出,"拋錨式"教學于信息技術課中,課堂整體效益好,學生始終都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認知主體位置,但又離不開教師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在協(xié)作學習和效果評價中畫龍點睛的引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說的話明顯減少,但對學生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xiàn)出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嶄新的素質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還未定論,以上只是筆者的一次教改嘗試,淺談了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誠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論信息技術教育的拋錨式教學法的論文】相關文章:
論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法11-22
英語互動式教學法論文開題報告03-12
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實踐的論文12-07
討論式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法效果對比論文02-27
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培訓11-22
論文管理學原理中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03-08
論建筑工程造價的信息監(jiān)管論文11-22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及解決策略論文03-04
論高職籃球課程教學法11-24
對交互式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研究論文03-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