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法學論文的題目如何選定
課題選定的四項要求:
1、有學術性、理論性
2、有實踐性、針對性
3、有充足的資料
4、能夠揚長避短
1、有學術性、理論性
答辯委員會成員評價學位論文,首先是判斷其選題是否具有學術性、理論性。評價的結果,如果得出沒有學術性、理論性,或者學術性、理論性較小的判斷,該論文是否能夠通過就成了問題?梢姡狈W術性、理論性的課題,亦即純粹技術性的、實用性的課題,不適于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例如所謂“執(zhí)行難”、“裁判不公”等雖說是重大的問題,但不是學術問題、理論問題,就不適于選作學位論文的課題。有的屬于政策性、對策性課題,也不適于作學位論文選題。
學位論文的選題應當是:研究一項法律理論,或者研究一項法律制度,或者研究一個法律原則,或者研究一個法律概念。
答辯委員會成員或者其他專家在評價一篇學位論文時,所說該課題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或理論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換言之,判斷一篇學位論文學術性、理論性之有無、大小的標準是什么?
符合下述五種情形之一,即可認為具有學術性、理論性:
其一,補白性選題
這一課題前人沒有研究,至少是國內法學界沒有作過研究,這叫補白,填補研究的空白,屬于有學術性、理論性。
其二,開拓性選題
這一課題前人雖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僅有幾篇一般性文章,或者僅研究其個別部分、個別側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將研究的范圍拓寬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統(tǒng)、全面、深度的研究,這叫有開拓性,屬于有學術性和理論性。
其三,提出問題性選題
這一課題是社會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過去沒有或沒有意識到,當然更談不到研究,現(xiàn)在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具有價值,標志學術研究的進步,也許本文還做不到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學術性和理論性就表現(xiàn)在率先提出問題。
其四,超越性選題
這一課題前人已經(jīng)作過很多研究,可能已經(jīng)形成通說,但本文根據(jù)社會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發(fā)展,總結實踐中的新經(jīng)驗,回答了實踐中的新問題,所作出的研究結果遠遠超過了前人所達到的程度和水準,當然具有學術性和理論性。
其五,總結性選題
這一課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國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側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作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帶總結性的研究,這叫集其大成,當然具有學術性和理論性。
2、有實踐性、針對性
一個課題雖然有學術性和理論性,但如果在現(xiàn)代法治已經(jīng)沒有地位,現(xiàn)代社會中不發(fā)生這樣的問題,你的研究對我們的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進步有什么用處,對于民主、法治和人權有什么意義?這叫不具有實踐性、針對性。須說明的是,法史學研究,不能這樣要求。
須注意的是,有的課題,在當時可能沒有什么實踐性、針對性,例如80年代初期,研究破產(chǎn)法,研究期貨、證券制度,往往會被人指責缺乏實踐性、針對性。談論實踐性當然不能局限于當時,要預見到社會的發(fā)展。第一篇以證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在選題時,我國還沒有證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制度的博士論文在選題時,北京還沒有幾座公寓式大廈,住宅商品化政策還沒有出臺,能夠說這樣的選題沒有實踐性嗎?再者,對實踐性、針對性的要求,不可絕對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實踐性、針對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對我國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參考價值,我們仍可選作學位論文題目。
3、有充足的資料
法學研究屬于文本研究的性質決定,選題還應當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資料是否足夠。有的選題雖然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性,但缺乏足夠的資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因此,選題是否適當,不能只看學術性、實踐性,一定要考慮資料是否充分?沒有充分的資料,再好的選題,也應舍棄,不可勉強。論文寫到中途,因為資料缺乏,寫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換選題,就被動了。
4、能夠揚長避短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學術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項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對象。第四項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盡可能回避自己的短處,盡可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判斷自己的長處、短處,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否擅長抽象思維?
有的人擅長抽象思維,擅長論辯,而另外有的人卻不擅長抽象思維,不擅長論辯。閱讀的范圍寬,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等等讀過不少,自然喜好辯論,擅長辯論。除專業(yè)著作外,很少讀其他著作,對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缺乏興趣,自然不擅長抽象思維。在選題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長處、短處,使所選題目符合自己的長處,自己的短處可以避開。
學術論文選題,大抵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其一,理論型選題;
其二,制度型選題。
法理學領域的課題大抵屬于理論型,就是民法領域也有理論型課題。迄今較優(yōu)秀的民法博士學位論文,屬于制度型選題的較多。
在寫作的難易程度上,理論型選題較難,制度型選題較易。理論性課題,需要作者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駕馭理論的能力,擅長抽象思維的人可以充分發(fā)揮其長處。如果不擅長抽象思維的人選理論性選題,就會很吃力,感到難以駕馭,講不出多少道理。就應當回避理論性選題,而選擇制度型選題。
制度型選題,所研究的是現(xiàn)實存在的法律制度,是一種存在,雖然不同于物質存在。法律制度,例如民法上的各種制度,法人制度、時效制度、抵押權制度、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制度、相鄰關系等,是一種制度存在,有其定義、內涵、外延,有其構成、內容、目的、功能等,相對而言,容易把握、駕馭,容易成功。但一個擅長抽象思維的作者選了制度型選題,就發(fā)揮不了其長處。在博士、碩士研究生階段,由于時間、精力及知識積累的限制,擅長抽象思維的人,很可能不擅長制度研究。選擇了制度型選題,很可能正是其短處。
其二,掌握外語種類及程度如何?
各人掌握外語的語種和程度有不同。一個英語很好的博士生選擇一個大陸法上特有的制度,長處得不到發(fā)揮,并且正好是其短處,例如論物權變動,由于英美法沒有對應的制度,英語很好卻一點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國、日本資料卻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夠完成一篇高水準的學位論文?反之,一個德語、日語很好的研究生,選一個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
其三,專業(yè)知識上的長處和短處
現(xiàn)在的碩士生、博士生,大抵在專業(yè)知識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選題時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處。例如,對某個外國的法律掌握較好,而對國內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選擇研究該外國法律制度的選題,可以揚長避短。這里順便提到研究外國法律制度的價值問題,有的人認為研究外國的法律制度,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否定其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把某外國某項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國立法和理論研究的參考,這就是其價值。將外國的某項制度、理論引人國內,使之體系化、條理化,以便我們能夠了解、把握、借鑒,這就是學術性和實踐性。
【法學論文的題目如何選定】相關文章:
法學論文應該如何起草09-21
如何擬定畢業(yè)論文的題目06-02
如何翻譯畢業(yè)論文英文題目論文提綱05-29
行政法學畢業(yè)論文題目參考07-03
中學教育論文題目11-19
美術油畫的論文題目09-27
小學教育論文題目10-03
小學美術論文題目10-17
藥學論文題目大全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