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愛比克泰德和莊周哲學比較兩點談論文
摘 要:愛比克泰德是古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斯多亞主義哲學家,莊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道家學派哲學家,他們二人的哲學都屬于隱士哲學,但是中西方隱士哲學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就愛比克泰德和莊周哲學的性質(zhì)和哲學的核心思想兩個方面簡單談一些二人哲學的異同點。
關(guān)鍵詞:道家;斯多亞主義;不動心;心靈的恬靜
一、 廟堂奴隸主和山林奴隸主哲學
所謂“廟堂奴隸主”是指在當時的朝廷做官的奴隸主,所謂“山林奴隸主”是指隱居的不在朝廷做官的奴隸主。換句話說,“廟堂奴隸主”和“山林奴隸主”分別是指從政的奴隸主和不從政的奴隸主。
從哲學所代表的階級利益的角度來說,愛比克泰德哲學和莊周哲學都是分別代表古羅馬和中國古代的奴隸制時期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的哲學,相對于奴隸被統(tǒng)治階級來說, 莊周和愛比克泰德都是屬于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
但是相對于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來說, 莊周和愛比克泰德又有區(qū)別了。莊周生活在中國戰(zhàn)國中期,封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剛剛建立并日趨穩(wěn)定,奴隸主作為奴隸制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給地主階級了。這時的莊周已經(jīng)同他的被統(tǒng)治階級奴隸沒有什么區(qū)別了,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他只好隱居到山林里, 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被稱之為“山林奴隸主!
愛比克泰德生活在古代西方羅馬奴隸制末期,處在西方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zhuǎn)變時期。如果說莊周時期中國奴隸主作為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給封建地主階級了, 但是愛比克泰德時期西方奴隸制還沒有完全解體,奴隸主作為統(tǒng)治階級還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讓位給封建地主階級,但是愛比克泰德時期,西方封建勢力在日趨壯大,奴隸主勢力日趨滅亡,封建制代替奴隸制、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專政是大勢所趨、遲早的事了,只不過,奴隸主階級不想主動地退出歷史的舞臺讓位給新興的地主階級,奴隸主階級是不甘心失去自己的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天堂的,所以他們想垂死掙扎,拼命挽救自己的命運。愛比克泰德雖然是奴隸出生, 但是由于他自小就被奴隸主收養(yǎng)并給他人身自由,所以歷史學家們一直都把愛比克泰德當做奴隸主統(tǒng)治階級的代言人,事實也正是這樣,愛比克泰德所寫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并不是為奴隸說話。作為奴隸主階級的代言人的莊周和愛比克泰德,他們都非常仇視新興的地主階級。
雖然愛比克泰德和莊周哲學都是奴隸主階級的哲學,但是二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這表現(xiàn)在, 愛比克泰德的生活年代,羅馬奴隸制雖然在崩潰、在沒落,但是羅馬奴隸主階級還在掌權(quán),新興的地主階級雖然在興起, 但是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推翻奴隸制的程度,所以愛比克泰哲學所代表的是掌權(quán)的廟堂奴隸主哲學;而莊周哲學誕生的時候是中國的戰(zhàn)國中期, 那時中國的封建制已經(jīng)建立,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jīng)登上統(tǒng)治地位,奴隸主階級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統(tǒng)治地位,所以莊周哲學反映的山林奴隸主的利益。
二、莊周的道家式的 “寧心”幸福觀和愛比克泰德的“斯多亞式”的“寧心”幸福觀
所謂“寧心”是指人心靈內(nèi)部的安寧或者說是指人心靈內(nèi)部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干擾, 心靈的恬靜無紛擾。莊周在中國哲學史上屬于道家學派,道家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享有“養(yǎng)生哲學”的稱號。
作為中國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周對“寧心”思想的闡述是在他的著作《齊物論》、《逍遙游》和《秋水》等。為了想使人們(當時像他這樣的走投無路的奴隸主)如何寧心保全自己的生命,莊周認為必須要“齊是非”、“齊生死”。所謂“齊是非”是指人的一切判斷、觀點都是相對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理的存在。他說:“是(此)亦彼也,彼亦是(此)也。彼亦--是非, 此亦--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 以應無窮, 是亦-無窮,非亦--無窮也!盵1]另外,所謂“是非”其實是人的偏見,“是”是指人對某事物有偏愛,如果人們對事物沒有偏見, 也就沒有“是非”了。
此外,“齊生死”也是莊周“寧心”理論的主要哲學基礎(chǔ)。在莊周看來, 生和死其實是沒有區(qū)別的;钪娜苏驹诨钊说牧錾险J為死就是死, 可是死人站在死人的立場上認為生就是死,猶如從夢中醒來的人站在醒來的立場上說夢就是夢, 可是正在做夢的人站在做夢的立場上說醒就是夢。 因此, 是“生”還是“死”, 其實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所作的不同的判斷而已。所以, “生”和“死”是沒有區(qū)別的,人們也就不用害怕死亡了,這樣人的心靈也就自然而然“寧”了, 人也就自然而然幸福了。這就是莊周的道家式的“寧心”幸福觀理論。
愛比克泰德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也享有斯多亞療法哲學稱號。羅馬斯多亞哲學流行時期是西方奴隸制正在崩潰、瓦解的時期, 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正在日趨壯大,封建地主階級專政代替奴隸制奴隸主階級專政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遲早的事情了,面對這種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潮流, 羅馬奴隸主們無可奈何、哀聲嘆氣,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作為奴隸主階級上層人物的斯多亞哲學家們不得不站出來,利用他們的哲學才華為他們本階級的活命獻計獻策,這就是羅馬斯多亞的療法哲學。斯多亞哲學家們看來,當時的人們(羅馬奴隸主們)都有病,這種病就是心靈上的疾病,而心靈上的疾病只有他們斯多亞的哲學家們才能治好, 他們自稱“哲學就是診所”,醫(yī)治人靈魂上的疾病,最終讓人達到心靈寧靜無紛擾的境界,這樣人們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幸福地活著了。
愛比克泰德的“寧心”理論的哲學基礎(chǔ)是斯多亞哲學的理性主義、禁欲主義和宿命論思想。斯多亞哲學認為, 人的靈魂中既有理性, 也有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 唯有理性才是人靈魂中好的東西, 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是壞的東西,應該將此從人身上徹底根除掉,這樣沒有非理性的東西作怪, 人們做事就有理智,痛苦和災難也就觸及不到人們, 人們的心靈也就“寧”了。 例如他曾這樣寫道:“如果你喜歡一個茶壺,記住理智地對自己說: ‘那只是一個茶壺而已’,萬一它被打碎了, 你也不會因此傷心;如果你吻你的妻子, 記住理智地對自己說:‘我只是在吻一個女人而已’, 這樣萬一某一天她死了,你也不會因此悲痛欲絕 。 ”[2]
此外, 斯多亞的禁欲主義和宿命論哲學思想也是愛比克泰德“寧心”理論的哲學基礎(chǔ)。所謂禁欲主義就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身外之物(金錢、名譽、地位、美女等)不動心,只關(guān)注人自己內(nèi)在的靈魂建設(shè); 所謂宿命論, 是指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這也是一種教會人們?nèi)绾卧趤y世中面對身不由己的外在世界如何保全自己生命的“養(yǎng)生哲學”。 愛比克泰德曾經(jīng)說道:“你的妻子死了嗎?如果是她死了, 那是因為你把她還給神了; 你的兒子死了嗎? 如果他死了, 那是因為你把他還給神了!盵3]在愛比克泰德看來,包括人在內(nèi),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自己的親人其實并不是屬于自己的,他們都是最終屬于上帝的,是上帝拖你暫時保管他們而已,所以萬一他們死了, 只是你把上帝當初拖你保管的禮物又還給上帝去了, 因此,這樣看來, 對于親人包括自己的死亡都不用悲痛欲絕了、更不用害怕了, 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參考文獻]
[1]莊周:《齊物論》。
[2]愛比克泰德:《教義手冊》,轉(zhuǎn)引自:Ethics, 英文版,Oliver A. Johnson 主編, CBS出版社出版.
【愛比克泰德和莊周哲學比較兩點談論文】相關(guān)文章:
談音樂體檢的哲學思考論文09-30
談歷史軌跡及其哲學思考論文08-31
分析謝無量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論文10-14
談傳統(tǒng)哲學及法哲學原理中的理性與法的研究分析論文10-29
從莊子和謝林的藝術(shù)哲學異同淺談哲學與美學的關(guān)系論文09-23
有關(guān)哲學論文08-24
生態(tài)哲學的論文09-09
何謂哲學的論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