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與哲學王-先秦古希臘關于理想統(tǒng)治者問題比較
在上、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這就是“圣王”!笆ネ酢睂χ袊鴼v代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的作用與影響可謂至深至遠。“哲學王”是柏拉圖政治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觀念,也是貫穿柏拉圖一生的精神信念或理念。由“哲學王”統(tǒng)治的“理想國”——作為一幅“烏托邦”圖景,對西方后世那些富于幻想的思想家同樣具有很大影響。亞里士多德思考、研究政治問題時比柏拉圖現(xiàn)實多了,但他并沒有完全繞開“哲學王”這個思想觀念,他還是很理性、很客觀地分析了這個問題?偠灾,“圣王”與“哲學王”是先秦諸子與古希臘哲人各自重點探討的政治內(nèi)容,因而這是中西政治思想比較中必須首先給予探討、說明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一節(jié) 先秦圣王觀
據(jù)現(xiàn)存文獻資料,“圣王”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盡管《左傳》沒有對“圣王”做專門的解釋,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圣王”觀念與“民本”思想具有密切關系。另外,“圣王”其實是“內(nèi)圣外王”的簡寫。從現(xiàn)存史料看,“內(nèi)圣外王”一詞最早見于《·天下篇》,文中說道: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
……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由上可見,《莊子·天下篇》所強調(diào)的主要是圣王之道,而不是圣王本身。它所強調(diào)的圣王之道的主要特點是“一”(即“道”,為宇宙本體和根源)、是“全”(所謂“無乎不在”)、是“古人之大體”(相對于莊子時代道術“為天下裂”而言)。不過,從中間一段引文來看,可以認為《天下篇》還是解釋了圣王的基本內(nèi)涵。對這段引術界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天人”以至“圣人”,其間是有層次之別的;另一種認為它們是分而有別,合而為一。筆者贊同后一種看法,并且更傾向于從合而為一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所謂“天人”以至“圣人”,其實是從不同層面去揭示“圣王”的基本內(nèi)涵。
從整個先秦文獻資料來看,對“內(nèi)圣外王”的解釋最為完備、最為明確的,可能要數(shù)《禮記·大學》了,盡管《大學》本身并沒有提出“內(nèi)圣外王”這個詞,而是用了另外一個詞,即“大學之道”。其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边@些話歷來被視為是關于“內(nèi)圣外王”的經(jīng)典解釋。后來朱熹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又從中概括出所謂“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就更加廣為人知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和“齊家”,實際上都可以理解為一種廣義的修身內(nèi)容、內(nèi)容;而“治國”、“平天下”都屬于政治內(nèi)容,那么,從修身到治國之間或從倫理到政治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或內(nèi)在機制呢?《大學》是這樣解釋的:“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薄耙患胰剩粐d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這表明,在看來,倫理與政治本來就是合一的。這反映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總特點。
在《孟子》和《荀子》中,對“圣王”有更為簡明的解釋。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荀子說:“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故學者以圣王為師!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髯舆說:“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荀子·儒效》)這些解釋有幾個特點:一是基本上把“圣人”等同于“圣王”;二是突出人倫;三是強調(diào)王制;四是以堯舜為古代圣王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很少從理論上對“圣王”做解釋,更多地是通過推崇、贊嘆堯舜禹來表達他心目中的圣王觀。例如: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保ā墩撜Z·泰伯》)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保ā墩撜Z·泰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
以上這些話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無為、法天、無私、安民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可用孔子的另一句話來概括,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其實,“圣王”內(nèi)涵可以簡單分為兩個方面,即“內(nèi)圣”(修身)與“外王”(治國)。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鬃拥膶O子子思把這一點解釋得非常明確,他說:“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保ā吨杏埂罚┑笆ネ酢钡幕A、根本卻是“修身”。這一點荀子說得很明確,他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保ā盾髯印ぞ馈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