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琴學與美學
提要:;古琴,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內(nèi)涵、最有哲人味道的之一。千百年來,古琴藝術(shù)在中國藝術(shù)與文化的長河中,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一門簡單的藝術(shù)種類,它凝聚著中華文化精神的內(nèi)核,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修身立業(yè)的德行。本文從古琴藝術(shù)的琴道、琴德、琴境及作為文人修身的一種方式的特點幾個方面對古琴藝術(shù)的進行了探討。;關(guān)鍵詞:古琴 美學;
說到古琴,包括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內(nèi)的人對它基本沒有認識,略有知識的人也時而會將它與古箏相混淆。這也難怪,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shù),盡管延續(xù)發(fā)展幾千年,但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人修身的藝術(shù),而非公眾性的娛樂表演藝術(shù)而存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悅己之心而非悅?cè)硕俊K栽诮裉靵碚f,名列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性文化遺產(chǎn)”,不知是它的幸運還是不幸,幸運是因為它畢竟受到了重視保護,不至于消亡;不幸的卻是,這種保護是否真是讓這種古老藝術(shù)延續(xù)發(fā)展下去的最好方式,如果不從其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知識分子內(nèi)在修養(yǎng)的角度入手,能否真正把古琴藝術(shù)的精神實質(zhì)保存下來?或許是僅僅保存了一種藝術(shù)形式而已。無論如何,正因為它是一種典型的一息尚存的文人藝術(shù),今天在中國藝術(shù)與美學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一、與華夏精神并存的琴道;
古琴,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內(nèi)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藝術(shù)之一。千百年來,古琴藝術(shù)在中國藝術(shù)與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所具有的內(nèi)涵遠遠大于一門簡單的藝術(shù)種類,它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nèi)核,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修身立業(yè)的德行。古琴琴器,簡潔卻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古琴琴制,包含著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古琴琴道,與中國古老高深的“天道”相互契合;古琴琴德,蘊含著士大夫?qū)θ松芾沓种院愕淖非缶;古琴琴曲,生動豐富的故事內(nèi)涵與藝術(shù)表現(xiàn)韻味,是體認中國古典美學藝術(shù)意境的最佳方式;古琴琴歌,古樸悠揚,記載傳頌著中國歷史上美麗動人的典故;古琴琴譜,精煉而傳神,是世界上流傳至今最古老的音樂曲譜;古琴琴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琴琴境,回味無窮,臻于妙境。本文將從這些方面探討古琴藝術(shù)的美學價值。;
1、琴道與天道;
宋代朱長文《琴史》中通過師文習琴的過程,給予古琴藝術(shù)道與器、道與技之關(guān)系一個很好的概括:“夫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本乎道則可以用于器,通乎心故可以應(yīng)于琴!示又畬W于琴者,宜工心以審法,審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則音法可忘,而道器具感,其殆庶幾矣!盵1]可見在中國古人那里,習琴、操縵從根本上講是心得以通“道”的一個途徑,如果“道”不通,縱然如師文先前“非弦之不能鉤,非章之不能成”[2],也仍然不能領(lǐng)會其真諦,達到其至高境界,正如師文自己所言“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nèi)不得于心,外不應(yīng)于器,故不敢發(fā)手而動弦”[3]。此處之“道”,并非僅僅指琴道,對于君子而言,同時也是其終身所力求體認的“天道”。;
古琴雖然只是一種樂器,但從歷史上看,從它的誕生到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凝聚著先賢圣哲的人文精神。按《琴史》的說法,堯舜禹湯、西周諸王均通琴道,以其為“法之一”,“當大章之作”[4],而且他們均有琴曲傳世,堯之《神人暢》,舜之《思親操》,禹之《襄陵操》,湯之《訓畋操》,太王之《歧山操》,文王之《拘幽操》,武王之《克商操》,成王之《神鳳操》,周公之《越裳操》等,其中大多一致流傳至今。等先哲更是終日不離琴瑟,喜怒哀樂、成敗榮辱均可寄情于琴歌琴曲之中。琴是既是先賢圣哲宣道治世的方式,更是他們抒懷傳情的器具。緣何如此?原來在琴道中,無論上古時代的天人合一,還是后世所崇尚的“和”的精神都有最好的體現(xiàn)。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jīng)》說明了這點!缎⊙拧こiΑ分杏校骸靶值芗染撸蜆非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鹿鳴》也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可見,和諧美妙的琴瑟之聲,體現(xiàn)了也有助于親人友人之間的“和”。明代徐青山在《溪山琴況》二十四“琴況”中,將“和”列為首位,其意也在于強調(diào)琴之道與德所在。其中說:“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調(diào)品弦,循徽葉聲。辨之在指,審之在聽,此所謂以和感,以和應(yīng)也。和也者,其眾音之窾會,而優(yōu)柔平中之橐籥乎?”[5]可見,古琴從琴制,到調(diào)弦、指法、音聲,都是以“和”為關(guān)鍵,而“和”正是中國古典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王善《治心齋琴學練要》說:“《易》曰‘保合太和’,《詩》曰‘神聽和平’,琴之所首重者,和也,然必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乃得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要只在慎獨!盵6]可見,通過琴達到“和”的境界也并不容易。;
進一步講,在中國古人看來,古琴的琴道(包括琴德、琴境)可以達到“通萬物協(xié)四氣”、“窮變化通神明”的形而上的層次。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首先,從古琴的琴制看。古琴看似簡單,只有七弦十三徽,卻蘊含著變化無窮的聲調(diào)與音韻(合散、按、泛三音,共計有245個不同的發(fā)音位置,左、右手指法不下百種),概因為其本身乃先賢“觀物取象”而造,內(nèi)含許多哲理性的認識。各類琴書的“上古琴論”中對此多有論說。典型的有桓譚《新論》曰:“昔神農(nóng)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7]又曰:“神農(nóng)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盵8]蔡邕《琴操》有更詳細的解釋:“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巖。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賓也,言其服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宮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寬和而溫。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盵9]這一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關(guān)于藝術(shù)“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主張是一致的,它也一直被歷代琴家奉為規(guī)涅。比如劉籍(傳為漢人,一說唐五代之際人)的《琴議篇》中說:“夫琴之五音者,宮、商、角、徵、羽也。宮象君,其聲同。當與眾同心,故曰同也。商象臣,其聲行。君令臣行,故曰行也。角象民,其聲從。君令臣行民從,故曰從也。徵象事,其聲當。民從則事當,故曰當也。羽象物,其聲繁。民從事當則物有繁植,故曰繁也。是以舜作五弦之琴,鼓《南風》而天下大治,此之謂也!盵10]唐代道士司馬承禎的《素琴傳》中繼承了這種觀點:“夫琴之制度,上隆象天,下平法地,中虛含無,外響應(yīng)暉,暉有十三,其十二法六律六呂。其一處中者,元氣之統(tǒng),則一陰一陽之謂也!盵11]這些思想都說明,在中國古人那里,古琴絕不只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具有承載他們?nèi)松硐肱c信念、寄托他們心緒與情思,磨煉他們心性與意志,陶冶他們情操與品味等重要作用的“圣器”。;
其次,從琴道的功用看。除了與天地變化之“道”相通,與天地萬物之“象”相類之外,琴道(包括以琴為代表性的樂道)之所以受到古人的重視,還在于它具有與政通、致民和、維綱常的功能。漢代劉向在《說苑·修文》中有明確說明:“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音亂則無法,無法之音: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代相凌謂之慢,如此則國之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霓旌絳節(jié)之觀;調(diào)《溪山》而生寂歷幽人之想;撫《長清》而發(fā)風疏木勁之思;放《涂山》而覯玉帛冠裳之會;弄《瀟湘》則天光云影,容與徘徊;游《夢蝶》則神化希微,出無入有。至若《高山》意到,郁嵂岡崇;《流水》情深,彌漫波逝,以斯言樂,奚讓古人?”[30]無論其內(nèi)容如何,共同的特點是通過琴聲來表現(xiàn)出古人心靈與宇宙自然相通的意象與意境。這其中既包括對于自然景物的再現(xiàn)與描繪,給人回歸山水天地的自在逍遙;也包括對于人生悲歡離合種種經(jīng)歷的刻畫與表現(xiàn),給人對人生與的回味反思。最終實現(xiàn)對暫時性、表面性的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獲得一種大徹大悟后物我兩忘的寧靜心態(tài)。;其次,從形式上說,古琴的桐木絲弦及完全用手指操縵的特點,給予它的琴聲一種回歸自然的平實味道。一般人對此并不理解喜歡,反而認為其音色較為單調(diào)乏味,甚至一曲都不能聽到曲終,自然很能體味到其中變化無窮、余音繞梁的美妙韻味。清代祝鳳喈在《與古齋琴譜補義·按譜鼓曲奧義》中寫道:“琴曲音節(jié)疏、淡、平、靜,不類凡樂絲聲易于說耳,非熟聆日久,心領(lǐng)神會者,何能知其旨趣!跤X索然,漸若平庸,久乃心得,趣味無窮!屎蹙▕W妙,從欲適宜,匪獨心手相應(yīng),境至弦指相忘,聲暉相化,縹漂渺渺,不啻登仙然也。”[31]他從操縵與聆聽的角度說明古琴的特點,盡管其音色似乎不像其他樂器那樣優(yōu)美悅耳,然而其疏、淡、平、靜的特色正是使人心返樸歸真的途徑,如果只是圖一時的感官快樂,不能耐心持久,那只會感覺索然平庸,很難心領(lǐng)神會,得其妙趣無窮;而一旦靜下心來,把握了操縵的奧妙,達到心手相應(yīng)、弦指相忘、聲暉相化的境界,就會真正體驗到那種超然物外、恍若登仙的美妙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古琴琴境的形成不是輕而易舉的,如果不能理解琴道,沒有修好琴德,很難達到高深美妙的琴境,所以說,琴道、琴德、琴境三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元代陳敏子在《琴律發(fā)微·制曲通論》中表達了這個看法:“姑以琴之為曲,舉其氣象之大概,善之至者,莫如中和。體用弗違乎天,則未易言也。其次若沖澹、渾厚、正大、良易、豪毅、清越、明麗、縝栗、簡潔、樸古、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體,能不逾于正乃善。若夫為艷媚、纖巧、噍煩、趨逼、瑣雜、疏脫、惰慢、失倫者,徒墮其心志,君子所不愿聞也!盵32];
第二,正如上面陳敏子所說,古琴的琴境除了這種至高的形而上的意境外,同時也還有各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徐止瀛《溪山琴況》的二十四琴況中,既有和、遠、古、逸、淡、雅這樣較為抽象玄妙的琴境,也有麗、亮、潔、潤、健、圓、堅、宏、細、輕、重、遲、速這類較為具體可感之境,這些不僅是操琴要求,同時也因之而達到一種審美的體驗。所以,古琴琴境的達到既非輕而易舉,也非高不可攀,關(guān)鍵在于能否體會琴道,能否保持琴德。此外,所謂琴境或者說是古琴藝術(shù)的審美意境,最重要的是內(nèi)在之情與在外景物的真切結(jié)合,故是離不了“情”的,其感人,其凈化,其深化,都緣“情”而生。樂史與琴史中“雍門周為孟嘗君鼓琴”的經(jīng)典故事,足以說明古琴藝術(shù)的感染力。大多數(shù)琴詩也是操琴或聽琴之士因琴生情、感懷興寄而寫下的。如歐陽修《贈無為軍李道士》所表現(xiàn)的聽琴意境:“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盵33]常建與白居易可謂唐代最擅長寫琴詩的,他們的琴詩往往是從聽琴入境,在琴聲中體味高深玄遠的意味,達到物我兩忘的意境。比如常建的《張山人彈琴》:“君去芳草綠,西峰彈玉琴。豈推丘中賞,兼得清煩襟。朝從山口還,出嶺聞清音。了然云霞氣,照見天地心。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聲,又聽飛龍吟。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其將煉金鼎,永矣投吾管!卑拙右椎摹秾η俅隆罚骸爸裨盒虑缫梗纱拔磁P時。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二、鼓琴:文人修身的過程;
古琴之所以倍受古代文人士大夫喜好,除了其琴道、琴德、琴境為其所重外,更在于習琴操縵有助于修身養(yǎng)性,成君子之德,也就是說,鼓琴是被當作一種修身的過程看待的,劉向《說苑·修文》言:“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盵34]鼓琴之所以有助于修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1、豐富的內(nèi)涵;
古琴不僅在琴制上凝聚了中國古人哲理性的思想,而且古琴的琴歌、琴曲創(chuàng)造也大多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每一首琴歌、每一段琴曲均有其動人心弦,教化心靈的故事由來。如果說人類上有什么流傳最久,至今仍然能夠體會其上古生命力之意蘊的話,當非古琴莫屬。按各種不同琴譜記載流傳至今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琴曲大約三千余首,其內(nèi)容豐富,意象廣闊,凡象事、繪景、抒懷、寄情、寫境,觸物而心動者,皆可入縵成曲。按元代陳敏子《琴律發(fā)微·制曲通論》中的說法:“漢晉以來,固有為樂府辭韻于弦者,然意在聲為多,或?qū)懫渚,或見其情,或象其事,所取非一,而皆寄之聲!衣曉谔斓亻g,霄漢之籟,生喦谷之響,雷霆之迅烈,濤浪之舂撞,萬竅之陰號,三春之和應(yīng),與夫物之飛潛動植,人之喜怒哀樂,凡所以發(fā)而為聲者,洪纖高下,變化無盡,琴皆有之!盵35]進一步,就琴曲之創(chuàng)制講,桓譚《新論》曰:“琴有《伯夷》之操。夫遭遇異時,窮則獨善其身,故謂之‘操’!恫摹凡僖曾櫻阒。……《堯暢》,達則兼善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盵36];朱長文《琴史》中也記載上古琴曲的由來,尤其說明了為何琴曲多以“操”、“暢”來命題:“古之琴曲和樂而作者,命之曰‘暢’,達則兼濟天下之謂也;憂愁而作者命之曰‘操’,窮則獨善其身之謂也。”[37]可見琴曲是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的心情寫照。從流傳琴曲中“操”多于“暢”這點看,大多數(shù)琴曲均為古人身處逆境之作,故更易引發(fā)人們感慨,也更具有勵志教化的作用。從先古帝王的《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到大詩人韓愈填辭的《拘幽操》、《越裳操》、《別鶴操》、《殘形操》、《龜山操》、《將歸操》、《履霜操》、《岐山操》、《猗蘭操》、《雉朝飛操》,到歷代流傳的《水仙操》、《陬操》、《獲麟操》、《古風操》、《龍朔操》、《龍翔操》、《仙翁操》、《遁世操》、《醉翁操》、《升仙操》、《列女操》等等,每一首琴曲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如唐代薛易簡《琴訣》所言:“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適,或諷諫以寫心,或幽憤以傳志,故能專精注神,感動神鬼!盵38];
除了琴曲外,琴歌也大多具有教化作用,據(jù)《史記》載,為了備王道,成六藝之教,曾將“詩三百”都創(chuàng)為琴歌:“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盵39];
中國傳統(tǒng)文藝與思想歷來倡導“文以載道”、“寓教于樂”,古琴琴曲、琴歌的豐富內(nèi)容及其所承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使其成為古人陶冶性情,自我升華的最好的投向,也是其以情感人,教化他人最好的老師。嵇康在《贈秀才入軍詩其五》中吟頌道:“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長寄靈岳,怡志養(yǎng)神!碧拼礁傻摹堵牰翁幨繌椙佟芬操澋溃骸皫啄暾{(diào)弄七條絲,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離石底,松含細韻在霜枝。窗中顧兔初圓夜,竹上寒蟬盡散時。唯有此時心更靜,聲聲可作后人師。”正由于古琴琴曲、琴歌有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和豐厚的內(nèi)涵,故君子習琴之目的絕不單單是掌握琴曲的指法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熟記琴曲的曲譜,能夠嫻熟地操縵,更重要的是對琴曲內(nèi)容的理解,對其中所包含的先賢精神的體認,進一步由每首琴曲所營造出的高深意境,達到自我品味的提升與德行的錘煉。;2、含蓄的特點;
桓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盵40]說出了古琴音質(zhì)音色的特點,這種含蓄的藝術(shù)特點,與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藝術(shù)受到士大夫鐘愛的原因之一。;
(1)琴聲含蓄而具感召力;
古琴琴聲不大,具有非張揚性、內(nèi)斂性的特點,因而適合于自賞,不適合表演,從而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伯牙、鐘子期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唐人王昌齡的《詠琴詩》贊頌了古琴聲色的魅力:“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jīng)綸!;
古琴琴聲的含蓄得益于其音質(zhì)特點,所謂音質(zhì),指的是樂器所發(fā)出的音響的效果,根據(jù)樂器的構(gòu)造與演奏方式不同,音質(zhì)也不相同。在民樂弦樂器中,諸如琵琶、揚琴、古箏等發(fā)音鏗鏘響亮卻延時較為短促,二胡等發(fā)音雖綿長婉轉(zhuǎn)卻不夠清亮。相比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質(zhì)可以說是剛?cè)嵯酀,清濁兼(zhèn)洌兓S富,意趣盎然,雖含蓄卻充滿了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古代文人士大夫鐘愛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聲音古樸悠揚,音質(zhì)綿長悠揚,意蘊余味無窮,其極具感召力的特點。王充《論衡·感虛篇》中說:“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蜓裕骸畮煏绻摹肚褰恰罚蛔嘀,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平公大悅,坐者皆喜。’”[41]都是說明古琴強大的感染力,于自然可以令六馬仰秣,玄鶴延頸,于人事可以觀古人圣心,體先哲圣德,養(yǎng)今人之志。陳敏子《琴律發(fā)微》中也說:“夫琴,其法度旨趣尤邃密,圣人所嘉尚也。琴曲后世得與知者,肇于歌《南風》,千古之遠,稍誦其詩,即有虞氏之心,一天地化育之心可見矣,矧當時日涵泳其德音者乎?[42]所以,正如朱長文《琴史》所言:“古之君子,不徹琴瑟者,非主于為己,而亦可以為人也。蓋雅琴之音,以導養(yǎng)神氣,調(diào)和情志,擄發(fā)幽憤,感動善心,而人之聽之者亦恢然也。”[43]古琴古樸的聲音(當時所用為絲弦,其所發(fā)出的聲音不象今天的鋼絲弦這樣剛亮),綿長的韻味,既有象物擬聲的描繪(如流水),更有抒情寫意的表現(xiàn)(如用吟、猱、綽、注等指法寫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它貼近自然的聲音,可以同時將操縵與聆聽之人引入一種化境,即使并非知音也同樣容易為之感動:“而絲之器,莫賢于琴。是故聽其聲之和,則欣悅喜躍;聽其聲之悲,則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音者,則可以默識群心,而預知來物,如師曠知楚師之敗,鐘期辨伯牙之志是也!盵44];
(2)韻味變化含天地人籟;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燕閑鑒賞箋》中談到:“琴用五音,變法甚少,且罕聯(lián)用他調(diào),故音雖雅正,不宜于俗。然彈琴為三聲,散聲、按聲、泛聲是也。泛聲應(yīng)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聲,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聲以律呂應(yīng)于地,弦以律調(diào)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濁音也。按聲抑揚于人,人聲清濁兼有,故按聲為人之音,清濁兼?zhèn)湔咭。”[45]這段話表明了古琴琴音的藝術(shù)特點,一方面琴曲曲譜最基本的調(diào)只有宮、商、角、徵、羽五音,雅正不俗,但似乎缺少變化。另一方面,通過指法的變化,卻可以演化出與天地之音相通,與人聲相類的各種音色,生發(fā)出變化多端的音韻。;
古琴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散音沉著渾厚,明凈透徹;按音純正實在,富于變化;泛音的輕靈清越,玲瓏剔透。散、按、泛三種音色的變化不僅在琴曲表現(xiàn)中擔當著不同的情緒表達的作用,引發(fā)出不同的效果,而且從其創(chuàng)制其也同樣暗含著與天、地、人相同哲理,《太古遺音·琴制尚象論》中說:“上為天統(tǒng),下為地統(tǒng),中為人統(tǒng)。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按聲則重濁而為地,不加抑按則絲木之聲均和而屬人!盵46]天、地、人三聲可以說是包蘊了宇宙自然的各種聲音,早在先秦那里就已經(jīng)有這種區(qū)分:“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47]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籟,可以描繪自然界變化無窮的諸多音響,而且還可以引發(fā)人的形而上的冥想,從而身心俱化。這也是先哲以此為修身養(yǎng)性之方式的原因之一。嵇康《琴賦》了士大夫之所以如此愛琴的原因,這是從個角度說的:“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盵48];
3、修習過程枯燥而磨煉心志;
首先,修琴需先修心、修德,沒有心之悟,道之得,難以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在古代先哲那里,習琴操縵的主要目的是成君子之德,而不是學會一門藝術(shù)技巧。習琴只是手段和過程,修身養(yǎng)性才是目的。琴史上許多著名的典故,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姑且舉最為人們熟悉的習琴的故事來看!俄n詩外傳》(《史記》中也有同樣記載)中說:“孔子學鼓琴于師襄子而不進,師襄子曰:‘夫子可以進矣!鬃釉唬骸鹨训闷淝樱吹闷鋽(shù)也!虚g,曰:‘夫子可以進矣!唬骸鹨训闷鋽(shù)矣,未得其意也!虚g,復曰:‘夫子可以進矣!唬骸胍训闷湟庖,未得其人也!虚g,復曰:‘夫子可以進矣!唬骸胍训闷淙艘,未得其類也!虚g,曰:‘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黯然而黑,幾然而長,以王天下,以朝諸侯者,其惟文王乎!瘞熛遄颖芟侔菰唬骸!師以為文王之操也!士鬃映治耐踔暎耐踔疄槿。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韋,智者好彈,有殷懃之意者好麗。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瘋髟唬郝勂淠┒_其本者,圣也。”[49]孔子習琴由得其數(shù)、到得其意,進而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就是古代賢哲修身悟道的過程。;
其次,古琴易學而難精,非長年累月修煉,難以達到高的境界,也難以達成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修煉過程較枯燥,不能急于求成,正是磨煉心性的好方法!读凶印珕柕谖濉分杏涊d的師文向師襄習琴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棄家從師襄游。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師襄曰:‘子可以歸矣!瘞熚纳崞淝,嘆曰:‘文非弦之不能鉤,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內(nèi)不得于心,外不應(yīng)于器,故不敢發(fā)手而動弦。且小假之,以觀其所。’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于是當春而叩商弦以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召南呂,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溫風徐回,草木發(fā)榮。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征弦以激蕤賓,陽光熾烈,堅冰立散。將終,命宮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師襄乃撫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將挾琴執(zhí)管而從子之后耳!盵50]可見師文為了達到那種春夏秋冬皆能令草木生輝,萬象蓬勃,充滿生機,出神入化的境界,經(jīng)歷了三年不成章的痛苦,更經(jīng)歷了掌握了技術(shù)之后磨煉心性的過程,因為其志所在乃內(nèi)得于心,外應(yīng)于器。;第三,習琴操縵過程中需凝神靜氣,疏瀹五臟。為了成就高尚的琴德,體味至上的琴境,從而把握深奧的琴道,達成完善的人格,也為了使習琴與操縵的過程更臻于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遵從與審美的規(guī)律。其中首先應(yīng)該注意的是保持一個“滌除玄覽”的審美心胸,也就是要掃除心中的凡塵瑣事,凝神靜氣,情志專一,如此才能進入琴境。這一點也很受歷代琴學家的重視。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統(tǒng)》曰:“鼓琴時,無問有人無人,常如對長者,掣琴在前,身須端直,安定神氣,精心絕慮,情意專注,指不虛下,弦不錯鳴!盵51]明代《太古遺音》中也有:“神欲思閑,意欲思定,完欲思恭,心欲思靜!盵52];
強調(diào)習琴操縵時的虛靜心態(tài),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與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審美規(guī)律相一致,這一點從老莊開始一直是中國古代非常強調(diào)的,這里不多贅言。其二,是因為古琴演奏技巧相對比較復雜,既要注意指法的準確,左右手的配合,又要注意演奏的力度、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琴曲的主題結(jié)合自身的體會準備地表達情感。如果心存雜念,思慮重重,不能集中精神,往往連基本的指法也會出錯,更何談進入精妙的琴境,體悟高深的琴道。如薛易簡《琴訣》曰:“鼓琴之士志靜氣正,則聽者易分;心亂神濁,則聽者難辯矣!盵53]其三,是因為操琴的目的在于體味審美意境與修身養(yǎng)性,心緒煩亂,功名利祿恰恰是最大的妨礙,所以習琴操縵之人首先就要有意識地克服這一點。成玉磵《琴論》中講到:“至于造微入玄,則心手俱忘,豈容計較。夫彈人不可苦意思,苦意思則纏縛,唯自在無礙,則有妙趣。設(shè)者有苦意思,得者終不及自然沖融(容)爾。云‘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蕪椙僬咧劣谕鼨C,乃能通神明也!盵54]能夠做到忘心機,就能夠通神明。;
[1];朱長文《琴史·卷二》,見《琴史·外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15頁。;
[2];同上。;
[3];同上。;
[4];朱長文《琴史·卷一》,見《琴史·外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3頁。;
[5];徐上瀛《溪山琴況》,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明代卷下》,高等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頁。;
[6];王善《治心齋琴學練要》;
[7];桓譚《新論》,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秦漢卷》,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8];同上,第319頁。;
[9];蔡邕《琴操》,見蔡仲德編《中國美學史資料注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頁。;
[10];劉籍《琴議篇》,見部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50頁。;
[11];司馬承禎《素琴傳》,見蔡仲德編《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651頁。;
[12];劉向《說苑·修文》,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秦漢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頁。;
[13];劉籍《琴議篇》,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頁。;
[14];揚雄《琴清英》,見《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五十四》。;
[15];朱長文《琴史·卷六·敘史》,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琴史·外十種》1991年版,第839-68頁。;
[16];徐祺《五知齋琴譜》,見《續(xù)修四庫全書(1094)子部藝術(shù)類》,第638頁。;
[17];程允基《誠一堂琴譜》,見《琴曲集成》第十三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53頁。;
[18];薛易簡《琴訣》,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頁。;
[19];桓譚《新論》,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秦漢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20];嵇康《琴賦》,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魏晉南北朝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頁。;
[21];司馬承禎《素琴傳》,見蔡仲德編《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頁。;
[22];劉籍《琴議篇》,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頁。;
[23];徐祺《五知齋琴譜》,見《續(xù)修四庫全書(1094)子部藝術(shù)類》,第638頁。;
[24];白居易有《清夜琴興》,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頁。;
[25];宗白華《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見《宗白華全集》(2),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38頁。;
[26];常建《江上琴興》:“江上調(diào)玉琴,一弦清一心。泠冷七弦遍,萬木澄幽陰。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
[27];明徽王朱厚爝《風宣玄品·鼓琴訓論》中一段話說明了這點:“凡鼓琴,必擇凈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于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游水湄,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凈坐,心不外馳,氣血和平,方可與神合靈,與道合妙。不遇知音則不彈也,如無知音,寧對清風明月,蒼松怪石,顛猿老鶴而鼓耳,是為自得其樂也。然如是鼓琴,須要解意,知其意則有其趣,則有其樂。不知意趣,雖熟何益?徒多無補。先要人物風韻標格清楚。又要指法好。取聲好。胸中要有德,口上要有髯,肚里要有墨,六者兼?zhèn),方無忝于琴道。如欲鼓琴,先須衣冠整肅,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之儀表,方可雅稱圣人之器。然后盥手焚香,方才就榻。”;見《琴曲集成》第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14頁。;
[28];劉籍《琴議篇》,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頁。;
[29];王昌齡的意境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審美意境有別,主要是指人的內(nèi)在意識活動。;
[30];嚴澂《琴川譜匯序》,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明代卷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頁。;
[31];祝鳳喈《與古齋琴譜補義·按譜鼓曲奧義》,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462-463頁。;
[32];陳敏子《琴律發(fā)微·制曲通論》,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頁。;
[33];歐陽修《贈無為軍李道士》。;
[34];劉向《說苑·修文》,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秦漢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280頁。;
[35];陳敏子《琴律發(fā)微·制曲通論》,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頁。;
[36];桓譚《新論》,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秦漢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37];朱長文《琴史·卷一》,見《琴史·外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3頁。;
[38];薛易簡《琴訣》,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頁。;
[39];司馬遷《史記·世家》,見《史記》六,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36-1937頁。;
[40];桓譚《新論》,;
[41];王充《論衡·感虛篇》,見《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2頁。;
[42];陳敏子《琴律發(fā)微》,見《中國古代音樂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頁。;
[43];朱長文《琴史·卷六·論音》,見《琴史·外十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64頁。;
[44];同上。;
[45];高濂《遵生八箋》,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頁。;
[46]《太古遺音·琴制尚象論》,見《琴曲集成》第一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0頁。;
[47];莊周《莊子·齊物論》,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先秦卷下》,高等教育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頁。;[48];嵇康《琴賦》,;
[49];韓嬰《韓詩外傳卷五》,見《中國歷代文庫;秦漢卷》,高等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頁。;
[50];列寇《列子·湯問第五》,;
[51];汪芝《西麓堂琴統(tǒng)·撫琴訣》,見《琴曲集成》第三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7頁。;
[52];《太古遺音·彈琴有十二欲》,見《琴曲集成》第一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9頁。;
[53];薛易簡《琴訣》,見《中國歷代美學文庫;隋唐五代卷上》,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頁。;
[54];成玉磵《琴論》,見《中國古代選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頁。;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中國琴學與美學】相關(guān)文章:
淺析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論文(通用10篇)08-24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02-23
生命美學:詩與思的對話05-10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05-03
從接受美學視角探討廣告翻譯05-22
淺談當代美學轉(zhuǎn)型與藝術(shù)批評08-24
試論劉勰的視聽覺美學思想08-09
電影色彩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