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政治文化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塑造的論文
摘要:詳細闡述政治文化及特征,簡要分析政治文化的多重功能,并在了解中國政治文化現狀基礎上,探討如何塑造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正確處理當代中國政治文化與傳統(tǒng)及西方政治文化的關系、發(fā)展參與型政治文化,提高政治社會化的有效性以及處理好不同的利益關系,保證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的協調是其有效途徑。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社會化;含義;特征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內涵詮釋
(一)政治文化含義及特征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的總和。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且主要是政治領域中非物質的精神層面。至于政治文化是什么,并無統(tǒng)一定論。政治文化的概念,首先出現在比較政治學的研究領域中。它最早由美國的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提出。20世紀60年代,他在其發(fā)表的《比較政治體系》一文中通過使用“政治文化”這一概念以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并以此來界定某一民族和國家對于其政治體系以及不同政治問題的信仰、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最后得出不同國家擁有獨特的政治文化的結論。這個概念一出現就立即引起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
綜合不同觀點,筆者較為同意對政治文化作如下定義:政治文化就是一個國家中的階級團體和個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下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這個定義包含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政治文化的主體同政治活動的主體相一致;二是政治文化的基礎是整個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存在;三是政治文化的對象是國家政治生活;四是政治文化的內容是政治觀念形態(tài)。它由諸多要素構成,包括政治習俗、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感、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及政治信念,這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成一個整體。
政治文化的特征可概括為:第一,鮮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階級性。由于經濟、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形成反應本民族特色的政治文化;而且,政治文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某些傾向和價值取向的體現,所以不同階級有不同政治文化。第二,特殊的社會結構性。包括主導型政治文化、非主導型政治文化和反主導型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對整個社會政治生活內容有一定影響。第三,相對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人們既是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是承載者,所以政治文化隨人們一代又一代的歷史活動而得以傳承;第四,時代性和融合性。
。ǘ┱挝幕亩嘀毓δ
任何文化都產生于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中,又都將反作用于社會現實和人類活動,政治文化也不例外,會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因素并不是歷史發(fā)展的唯一因素,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觀念的發(fā)展,也有力促進歷史發(fā)展。所以,政治文化具有的功能有:變革政治體系、規(guī)范政治形式、維系政治穩(wěn)定、指導制約和各種政治行為等。
二、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現狀及其塑造
。ㄒ唬┊敶袊挝幕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代中國政治文化主要特征和價值結構同我國所處歷史階段相關聯。我們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已經初具規(guī)模而且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因此尚處在發(fā)展過程之中?v觀我國政治文化發(fā)展歷程,我們可看到,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建立在一家一戶基礎上的小農經濟,使宗法血緣關系作為政治文化的深層結構長期滲透到人們心里,形成其文化土壤,儒家的王權主義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文化。隨著近代民主革命爆發(fā),傳統(tǒng)政治文化受到沖擊,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新中國成立后,伴隨全球化及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政治體制改革,政治制度不斷得到完善,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而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但必須看到,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傳統(tǒng)文化仍然存在;而且在我國,人民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但公民的自主參與意識還很欠缺;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還存在局部不協調。
。ǘ┪覈挝幕乃茉
我國政治文化要經歷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型,中西政治文化的碰撞與融會,這是一項艱巨、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1.要把繼承性和時代性,民族性和交匯性結合起來,處理好傳統(tǒng)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關系。積極繼承我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如“三綱五!;同時,在堅持我國政治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前提下,正確對待西方政治文化,積極向優(yōu)秀外來文化學習并不斷融合,堅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鑒的原則,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其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服務。
2.要積極發(fā)展參與型政治文化,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參與型政治文化發(fā)揮著催生、支持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作用,因此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量和內在要求。所以,可通過包括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學校,家庭來傳遞信息,引導公民政治參與,樹立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提高政治社會化的有效性,加快普及參與型政治文化,進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要倡導社會公正、公平,處理好不同利益關系,保證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的協調。二者的協調是政治運行的關鍵,而政治文化群體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決定其協調程度。所以,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社會公平,促進城市和農村發(fā)展平衡,區(qū)域之間發(fā)展平衡,社會發(fā)展自然發(fā)展的平衡,在“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正義,讓改革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民富國強。
【政治文化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塑造的論文】相關文章:
談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取向與建構10-15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9-15
供電企業(yè)思想政治文化建設論文10-26
新審計文化的塑造與國家審計的發(fā)展09-06
探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異及成因07-12
中國哲學與政治文化關系論10-18
對當代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倫理的思考09-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建設論文10-07
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論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