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時間:2022-12-22 22:40:14 醫(yī)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通用6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jīng)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通用6篇)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1

  1、生命價值教育

  人的生命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個人只有對社會和他人作出了貢獻才能獲得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滿足,即創(chuàng)造出生命自身的價值。醫(yī)學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醫(yī)學生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社會責任,人生價值在于奉獻,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會進步的事,才會獲得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從而創(chuàng)造生命自身的價值。

  2、死亡觀教育

  死亡觀是人們對死亡的內(nèi)容、本質、價值和意義的根本性的觀點:

 。1]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醫(yī)學院校除了要對醫(yī)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教育外,還要實施死亡觀教育,讓醫(yī)學生正確理解死亡的本質及死亡是一個客觀的必然過程,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坦然地面對死亡,

 。2]從而清醒地認識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使個體生命積極健康的存在和發(fā)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覺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從而在有限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

  3、醫(yī)學生生命教育的目標

  醫(yī)學院校的培養(yǎng)對象是未來的醫(yī)護人員,救死扶傷、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是他們的光榮使命。對醫(y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標主要有三個:認清生命本質、尊重生命存在、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

  3.1認清生命本質

  生命是一種復雜的事物,它的本質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生命本質是生命與非生命區(qū)別開來的根本性質,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質和動植物生命的本質。而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其本質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對它的特殊性進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對生命本質的狹義理解:生命本質即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與植物和動物等低級生命形式相區(qū)別的根本屬性,這一屬性表現(xiàn)為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主要是生產(chǎn)關系。醫(yī)學生在學校接受系統(tǒng)的醫(yī)學教育,對生命這一復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有著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但仍需對生命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為治病救人打好基礎。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tǒng)一體。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高于動物自然本能的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人基于實踐的社會結合中的依賴性,以及人與人、社會集團與社會集團之間生存和發(fā)展的相互制約的社會特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屬性高于并制約著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然屬性。作為醫(yī)學生,既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視他人及動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覺樹立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3.3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

  哲學上講的價值是標志著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3]生命價值即生命具有的對自身、他人和社會具有效用的屬性,[4]人作為高級生命形式是價值的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當個人作為價值的客體時,其價值在于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構成了人的社會價值;當個人作為價值的主體時,社會和他人應當尊重和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構成了人的自我價值。在人的生命價值問題上,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不可或缺,但貢獻是主要的。作為醫(yī)學生,其生命價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兩方面的內(nèi)容: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即他們不能僅僅為自己而活著,不能僅僅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和快樂,而是為了病人,為了社會,要把救死扶傷作為己任,為祖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4、開展醫(yī)學生生命教育,促進醫(yī)學生健康成長

  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呼喚醫(yī)學教育的整合。我國的高等醫(yī)學教育要適應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yī)學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為醫(yī)學教育的重要維度,使其成為提升醫(yī)學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使醫(y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僅能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疾苦,維護病人的健康權,而且還能對病人進行心靈深處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4.1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

  在醫(yī)學教育中對醫(yī)學生實施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讓醫(yī)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救護生命。為此,要將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納入學校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將生命教育作為醫(yī)學院校通識課程加以開設,加強通識教育,從各方面培養(yǎng)醫(yī)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其次,將生命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內(nèi)涵和價值等內(nèi)容,可以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心理學》《醫(yī)學倫理學》等課程教學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師在給醫(yī)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時,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與醫(yī)德教育相結合、與職業(yè)生涯設計相結合,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4.2將生命教育融入醫(y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學階段是醫(y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盡管醫(yī)學院校也非常重視醫(y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醫(y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會實踐、校園網(wǎng)絡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以黨團組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戰(zhàn)斗堡壘,對醫(yī)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雖在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醫(yī)學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觸及或較少觸及到個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亦過于高遠,與醫(yī)學生的生命難以建立起直接聯(lián)系,其針對性和實效性難免會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生命教育融入醫(y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貼近醫(yī)學生的生活實際。

  4.3探尋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醫(yī)學院校非常重視醫(y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個醫(yī)學院校均遵照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負責實施醫(yī)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醫(yī)學院校所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時也過于強調價值中立原則,把非心理問題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幫助醫(yī)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困惑。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納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考慮范疇,以生命教育的理論來具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術及案例運用到生命教育中,促進醫(yī)學生健康成長。

  4.4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

  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醫(yī)學院?梢愿鶕(jù)醫(yī)學模式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將生命教育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之中,促進醫(yī)學生健康成長。首先,醫(yī)學院校要積極開展“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救護生命”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將生命教育寓于其中,使醫(yī)學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意義。其次,醫(yī)學院校要利用校園廣播、櫥窗、墻報及校園網(wǎng)絡等平臺,引導教育醫(yī)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生命觀,促進醫(yī)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2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生命教育紅巖聯(lián)線

  摘要:大學生施暴以及大學生自殺事件彰顯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題。文章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現(xiàn)狀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解決既有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別指出,應當重視紅色教育在正確塑造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現(xiàn)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生命價值觀,即個體對待生命及其價值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對生命的認知、情感,它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理想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性。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載體,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基礎。因而,本文嘗試對當代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做一些思考,同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異化的原因

  有報道與研究表明,當代中國部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存在缺失、異化等問題。為何當代中國大學生命價值觀之缺失、異化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這種對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難深刻地理解生與死。不當?shù)慕逃呗赃可能傳遞出有關生死的不正確信息,進而妨礙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無庸置疑,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各種生命意識的信息都有可能對他們的觀念造成影響。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錯誤的生命觀念教育對大學生生命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尤其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社會文化對生命的不當宣揚。如現(xiàn)在很多影視作品對死亡的理解脫離實際,其對生命的漠視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輕死亡,且無法意識到死亡本應具有的含義。其二,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宣揚。當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jié)奏加快時,學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奮斗的目標,對自身生命的價值認識出現(xiàn)盲區(qū),造成自身定位不準,從而引起失望和無助,喪失安全感,不排除產(chǎn)生自殺、他殺等極端現(xiàn)象的可能。

  2.“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影響甚大。生命情感是人們從生命認識出發(fā),遵照內(nèi)心的生命觀念和價值標準,在對現(xiàn)實的生命行為進行評價時產(chǎn)生的內(nèi)心體驗,它是生命行為的支持力量。從對那些輕生的學生調查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生命情感大多處于缺失狀態(tài)。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長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高校無疑是豐富個體生命的最佳課堂,當有人選擇自殺這種毫不負責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時,這說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個體歸屬感方面還存在著不足!疤ぶ徛曔M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lián)網(wǎng)上傾吐衷腸”已經(jīng)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生活軌跡,這就是一個佐證。這真實地折射出大學生在生命觀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講,大學生的知識增長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為代價的,這也最終導致個別學生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感到迷惘、質疑?傮w而言,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同時“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塑造同樣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這兩大方面對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大學生而言,構成了影響、制約其行為方式的結構,而作為行動者的大學生所采取的各種失范行為(自殺、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該行為結構。因而,“行動者/結構”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失范之深層的社會原因,同時也給正確塑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提供了有益的啟發(fā)。

  三、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方略:兩個宏觀視角

  淡化生命的表達、言說、行為以及“重視才智、輕視情商”的教育模式構成了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行為方式的結構性要素。形塑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就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即通過教育來承擔拯救和喚醒大學生的生命意識之責。無庸置疑,可選方案很多,本部分將從兩個宏觀視角探討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培養(yǎng)。

  1.通過生命教育促使大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理解生命價值。誠如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比祟惢顒拥谋举|在于維系生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作為生命傳承的教育實質上是個體生命依賴教育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滿。有觀點指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幫助教育對象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完美的生命,現(xiàn)代教育的一項迫切要求就是開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主要載體,將生命教育與人生觀教育、人生理想較好地結合起來。教育學生科學、正確地對待生與死,熱愛生命,體現(xiàn)生命價值。讓大學生了解生命知識、生命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用客觀、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死亡;讓大學生在生命發(fā)展過程中享有完整的、發(fā)展的、愉悅的、健康的生命,培養(yǎng)其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tài)度;引導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生命哲學,認識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2.通過人性化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生命情懷。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言:“人用以與死相對抗的東西就是他對生命的堅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毀滅的統(tǒng)一性的堅定的信念!狈e極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奮、樂觀、向上、豁達、寬容、奉獻;相反,則會變得沉悶、孤僻、極端、自私、冷漠。開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終極價值聯(lián)系起來,改變重才智、輕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對大學生進行強化生命情懷教育之外,我們還需要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與生命情感。通過課堂教育與實踐體驗兩個方面的努力,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生命。

  參考文獻:

  [1]恩斯特·卡西爾[德],《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2]朱虹,《淺談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之生命價值觀教育》,《知識經(jīng)濟》,2009年第15期

  [3]郭靜林,《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xiàn)狀與道德教育》,2006年

  [4]朱虹,《淺談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之生命價值觀教育》,《知識經(jīng)濟》,2009年第15期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3

  摘要:校園文化對提高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意義。進一步探索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生命價值觀教育,是落實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在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方面存在美育功能不足、價值導向功能弱化、人文關懷不夠等問題。因此,要著眼于建設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形成合力共同創(chuàng)造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其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增強生命價值觀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校園文化;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他殺等事件時有發(fā)生,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高度關注,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當前部分大學生不珍惜個人生命,還在于他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價值在哪里,不思考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導致輕視個人生命,遇到一點挫折或有些事情不近個人意愿,就以生命相待,給國家、社會、高校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也給個人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國家、高校的培養(yǎng)付諸于東流,家庭的付出無以回報,尤其是對于現(xiàn)代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珍惜生命,將使父母和家庭遭受滅頂之災,導致家庭不穩(wěn)定,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和傷害,也帶來了不穩(wěn)定因素。在高校,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幫助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鄙鼉r值觀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為中心,啟迪心靈,潤澤心智,旨在喚醒大學生生命價值意識,確立生命價值目標,最終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一、校園文化在生命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突出特點在體驗和感受。這一特性與校園文化不謀而合,校園文化作為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旨在通過創(chuàng)設環(huán)境、開展活動等隱性教育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它的價值就在于通過文化氛圍陶冶大學生的心靈,達到教育效果。因此,積極推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挖掘校園文化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對引導大學生提高生命意識、追求生命意義、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有著重要意義。

 。ㄒ唬┬@文化建設能夠為生命價值觀教育提供有效載體

  “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教育任務的完成,教育內(nèi)容的實施,教育方法的運用,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互動等,都離不開一定的載體。”校園文化是生命價值觀教育載體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載體,一般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等,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承載著相應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元素。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性載體,是校園文化賴以產(chǎn)生、發(fā)展的根基,主要包括學校的硬件建設和環(huán)境美化等,通過學校物質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和激情;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通過校園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校園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聯(lián)結的紐帶,可以凝結為一定的生命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載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命價值觀教育環(huán)境,能在潛移默化中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情,提高大學生的生命價值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豐富生命價值觀教育形式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促進學生成長為目標,在校園中形成一種物質和精神成果。校園文化形式靈活多樣,不僅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設,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還包括校規(guī)校紀等,都承載著一定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能夠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豐富多彩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形式還包括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tǒng)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運用校園精神文化形式提高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效果顯著,尤其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生命價值觀教育目標。

 。ㄈ┬@文化建設能夠為生命價值觀教育提供保障

  校園制度文化具有規(guī)范大學生行為的功能,包括學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校園制度文化是通過制定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并在實踐中嚴格執(zhí)行,從而發(fā)揮校園文化規(guī)范和約束的功能。把生命價值觀教育理念融入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機構和校規(guī)校紀中,不但能保證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指導思想得到貫徹,還能夠保障生命價值觀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順利開展與落實。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約束和引導,最終將大學生的行為引導到健康成長的軌道上來,以確保校園文化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為生命價值觀教育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園文化建設在生命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物質文化建設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強

  校園物質文化承載著一定的美育功能,優(yōu)美的校園物質環(huán)境能夠熏陶和陶冶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應該包括錯落有致的建筑,同時,充滿草的翠綠,花的芬芳,鳥的啼鳴,魚的靈動,隨處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受實用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高校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重視硬件設施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過分強調設施的實用性,而忽視了校園環(huán)境建設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導致校園物質文化顯得單調和蒼白,不能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甚至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會感到“壓抑”和“憋屈”,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不能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愛。

 。ǘ┬@文化活動的價值導向功能有待提高

  隨著高校學生人數(shù)激增和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校園文化活動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異化。首先,重形式、輕內(nèi)容,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可謂門類繁多,形式多樣,如文藝晚會、模特大賽、舞蹈比賽、唱歌比賽等不計其數(shù)。縱觀各種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如今的一些校園文化活動趨向于娛樂化,甚至部分文化活動呈現(xiàn)出庸俗化,文化活動的價值導向功能弱化。其次,重數(shù)量、輕質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涌入高校,促生了越來越多的社團組織,導致校園文化活動數(shù)量龐大,使學生應接不暇,由于片面追求活動的數(shù)量,導致一些活動準備不足,活動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種種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功能的發(fā)揮,使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減弱,造成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虛、價值真空等現(xiàn)象,不利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開展。

 。ㄈ┬@制度文化建設的人文關懷意識有待增強

  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實現(xiàn)的是管理育人功能,管理離不開教育,離開教育會導致管理簡單粗暴不能持久;仡櫸覈咝5闹贫任幕ㄔO,管理色彩濃重。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把學生放在了被管理者的位置,從目標看,主要是為了約束學生言行;從制定過程看,征求學生意見、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同時對于生命價值觀涉及的內(nèi)容較少,這樣導致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意志,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影響著學生的全面、長遠發(fā)展,不利于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

  三、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增強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是落實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必然選擇。我們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從校園物質、精神、制度文化和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增強校園文化建設合力,為生命價值觀教育的順利開展探索有效途徑。

 。ㄒ唬﹦(chuàng)建優(yōu)美的校園物質環(huán)境,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和諧的校園物質環(huán)境能夠感染和陶冶學生的心靈和情操。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園應該像伊甸園一樣引人入勝,要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敝该髁诵@物質環(huán)境的育人功能。校園物質環(huán)境建設要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學校的氣質和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審美意識。大到校園整體布局、人文景觀、教學設施既要統(tǒng)一于高校的整體目標,又要體現(xiàn)綠色發(fā)展和生命和諧的理念;小到一句警示標語,一尊雕像,一塊綠地,都足以啟發(fā)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情感,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

 。ǘ┡嘤詈竦男@精神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意識

  校園精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一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中,是一所學校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注入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之中,有助于促進正確生命價值觀的生成。高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歷史底蘊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煉和鍛造大學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校風,通過營造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氛圍,使積極的生命思想融入學生血液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命價值觀,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意識,實施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行為。

 。ㄈ┘訌娦@制度文化建設,規(guī)范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行為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nèi)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礎。只有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之中,才能保證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尊重生命,要增加生命價值觀教育內(nèi)容,制度的確立要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尊重學生意見,體現(xiàn)學生意志;制度的實施要以獎為主,以罰為輔,通過正反激勵相結合,使大學生明白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逐步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明確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勇于承擔生命的責任。

 。ㄋ模╅_展有針對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還承擔著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活動要祛除庸俗化和過度娛樂化的傾向,與生命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突出尊重生命主題,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啟發(fā),受到教育。一是要積極開展融入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質量;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輔導,疏解學業(yè)、就業(y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壓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實現(xiàn)大學生的和諧發(fā)展,促使正確生命價值觀的不斷形成;三是組織志愿服務、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生命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升華。校園文化承載著強大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功能,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是落實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必然選擇,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二者的有機結合,必將提高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促進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意識的提高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梅萍.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6.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3]吉昌華,鄭水泉.略論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4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棟梁,其生命觀將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本文對馬克思主義生命觀有關生命的本質、價值、態(tài)度和歸宿等內(nèi)容進行了簡要闡述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從生命觀的基本要素——認知、情感、態(tài)度、行為等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生命觀。

  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生命觀;培養(yǎng)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日益明顯,在帶來各種發(fā)展機遇的同時充斥著多樣的挑戰(zhàn)。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的沖擊。我國當前的學校教育必須擺脫應試教育下忽視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模式,應在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更要落實好對其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培養(yǎng)——強化大學生的生命認知、培養(yǎng)對生命的積極情感、樹立對生命的正確態(tài)度以及引導其踐行對生命負責的行為。

  一、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主要內(nèi)容

  (一)生命的本質:自然存在基礎之上的社會性本質

  在理解生命的本質之前,首先要說明生命是一種自然存在。“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形式的本質契機在于和它周圍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斷的物料交換,而且這種物料交換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同其他生命一樣是一種自然存在。但是,從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命不僅僅如此。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正因為實踐,人才具有了個體性、群體性以及人類性,實踐僅靠一個單獨的人是無法進行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從而形成自然力,從而就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合,使人具有了群體性,繼而伴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具有了區(qū)別于動物的類存在。由此,人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還是一種社會存在,具有社會屬性。

  (二)生命價值: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人的生命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自我價值首先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命的肯定。無論遇到什么挫折,人都要生存下去,因為一旦失去了生命,也就意味著失去了人的一切價值。同時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人的自我肯定僅停留在這一狹隘層面,還應該意識到人自身具有超出生命存在的意義;其次,自我價值的最高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使各方面得到進步,而不是處于一成不變的狀態(tài),才會使生命充滿樂趣。人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為自我價值得到肯定,更體現(xiàn)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馬克思早在少年時期就認為,青年人“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此外,馬克思特別強調,人生的價值衡量標準應以社會是否認可為標準,而不能以自我利益的`滿足為標桿。

  (三)生命態(tài)度:樂觀奮斗的人生態(tài)度

  人的生命發(fā)展歷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其總趨勢是前進上升的,發(fā)展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以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應該以樂觀奮斗的態(tài)度使有限的生命活動實現(xiàn)無限的價值——“不是戰(zhàn)斗,就是死亡;不是宣戰(zhàn),就是毀滅。問題的解決必然如此!敝档米⒁獾氖牵@種樂觀奮斗并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而是建立于實事求是原則基礎之上科學的樂觀生命態(tài)度。總而言之,樂觀奮斗是馬克思對待革命和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人們絕不能忽視人生道路上發(fā)生的曲折,但要在任何曲折面前都堅定信心,戰(zhàn)勝各種困難。

  (四)生命歸宿: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共產(chǎn)黨宣言中曾指出,“未來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最本質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最終發(fā)展成果是人類獲得全面解放,成為具有全面素質和真正自由自覺的人。人的全面發(fā)展主要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發(fā)展。其主要指,除了生存性和享樂性的物質需要以外,社會關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等都應該逐漸展現(xiàn)在個人的需要結構中;第二,個人社會關系的普遍發(fā)展和多維發(fā)展。社會關系的普遍發(fā)展是就發(fā)展的廣度而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需要促使個人與社會的普遍聯(lián)系加強,社會性不斷加強。社會關系的多維發(fā)展則是就發(fā)展的深度而言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停留在物質關系上,更進一步地發(fā)展出以此為基礎的政治法律、倫理道德、思想文化等關系;第三,個人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主要指勞動能力、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二、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培養(yǎng)

  (一)建立對生命的科學認知

  生命觀中的認知是人對生命本質、生命態(tài)度、生命價值、生命歸宿等內(nèi)容的基本看法。對生命的認知狀況直接影響到生命觀中的情感、態(tài)度、行為等其他要素。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在迎來各種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面臨各種挑戰(zhàn),譬如西方腐朽思想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對生命正確認知的沖擊,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認知成為了我國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雖然各個時代的不同學者都在努力探尋生命的真諦,并形成了諸多觀點,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科學的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態(tài)度、價值、歸宿等內(nèi)容。高校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各種專業(yè)知識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滲透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教育,破除學生們對生命認識的迷惘。

  (二)培養(yǎng)對生命的積極情感

  對生命的情感,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命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對于生命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情感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認知轉化為行為的催化劑。一般說來,對于生命的情感是伴隨著人們對生命的認知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對人們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培養(yǎng)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內(nèi)容,但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生命教育的過程最重要的不是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對生命的體會、感悟、理解、感動的過程。通過生命敘事,使學生們能夠不斷地反思自己生命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讓他們由被動的接受生命教育轉化為主動的學習。通過對大學生們的生命情感培養(yǎng),使學生們體會到生命的美好,擁有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同時令他們領悟到,人在生命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人生活動,充分調動潛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能量,不斷地朝著人生目標前行。

  (三)樹立對生命的正確態(tài)度

  社會心理學認為“態(tài)度是指人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或觀點、對特定的事物在內(nèi)心進行意義估量或憑直覺做出如何對待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尚未表現(xiàn)于外的內(nèi)心歷程或潛在的心理狀態(tài)”。生命觀中的態(tài)度說到底就是人們在一定的對于生命價值判斷基礎上,帶有一定明確指向的持久性的心理傾向。它是生命觀中的重要因素。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夠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能否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高校大學生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家人的呵護,來到大學后,就相當于半只腳踏入了社會,很多學生面對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時,出現(xiàn)了不能正確緩解壓力或很好地解決問題的狀況,甚至產(chǎn)生焦慮不安、過分憂慮等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就會荒怠學業(yè)、自暴自棄,最終可能還會走上結束生命的不歸路。而馬克思主義生命觀中樂觀奮斗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當代大學生們所應該擁有的對待生命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培養(yǎng)大學生們做到在面對人生中的艱難險阻時不氣餒、不妥協(xié),始終堅持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正確原則基礎上保持樂觀奮斗的人生態(tài)度。

  (四)踐行對生命負責的行為

  生命行為是人們在對生命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的支配下,在生命活動中所進行的實際行動。它是馬克思主義生命觀內(nèi)化為人們的基本觀念,繼而又外化為實際行動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外在表現(xiàn)和綜合反映。幫助大學生們在人生活動中采取正確的行為就是教育引導學生踐行對生命負責的行為。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培養(yǎng)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需要人們將對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的理論認識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轉化為人們的生命活動。我們在對大學生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知識的學習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們養(yǎng)成正確的生命活動行為。首先,要培養(yǎng)大學生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行為,能與周圍的同學和睦相處,妥善處理生活中與他人的矛盾糾紛,而不是采取打擊報復的極端措施;其次,要使大學生形成健康多樣的生活情趣,擁有積極正確的生活習慣,教育他們在合理追求滿足生存性和享樂性物質需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追求個人精神世界的發(fā)展;再次,教育學生們學會正確處理和發(fā)展社會關系,交往志同道合、品德良好的朋友,不斷進行學習,發(fā)展自身的勞動能力、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最后,鼓勵支持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志愿者公益活動,在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身個人價值的同時,奉獻社會、實現(xiàn)社會價值,以糾正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普遍的自私性格。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5

  【摘要】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漸入高校,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不端正、人生目標不明確、缺乏責任感等問題日益明顯,如何對他們進行生命觀教育亟待解決。本文通過現(xiàn)狀分析,教育對策等方面剖析了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校情況,引導他們正確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命的失落與痛苦,確定人生的意義,熱愛生命。

  【關鍵詞】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對策

  當前,大學生輕視和傷害生命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對自己生命的輕視和對他人生命的漠視?除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心理問題等原因外,還與一些高校長期缺乏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沒有很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近年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日益增多,由于獨生子女性格存在很多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責任感缺乏,情感波動較大,價值趨向模糊等。因而,開展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筆者通過對獨生子女現(xiàn)狀,教育對策等方面的分析,淺談一下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幾個問題。

  一、社會及家庭背景影響著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形成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由于現(xiàn)在家庭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長對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為中心,萬事都為其做好而忽略對其發(fā)現(xiàn)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曾有報道稱,一位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剝雞蛋而挨餓,可見,一些家長對子女的寵愛到了何種程度。這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幫自己,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表現(xiàn)出手足無措,缺少了長輩呵護的他們感到恐慌甚至絕望,直至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目前隨著全社會教育的普及化,學校教育的誤區(qū)嚴重扭曲了獨生子女的生命觀。有的學校為了升學率而片面的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樣的學生往往沒有自我沒有個性,他們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學壓力使得他們沒有對社會生存、處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經(jīng)過重重選拔上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這個象牙塔與想像中的很不一樣,他們對突然的輕松感到無所適從,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茫然,對自己的未來有點期待與擔憂,由于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欠缺,壓力得不到釋放,積聚的結果就是傷害自己,結束生命。

  二、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決定生命觀的趨向

  中國社科院的卜位認為:每個人的行為、心理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personality),健康的人格指人格健康中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需要、信念等因素的協(xié)調和發(fā)展,其自我評價客觀,不狂妄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和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根據(jù)我們的調查和國內(nèi)部分學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實證材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對其生命觀的趨向有著重大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生目標明確,責任感意識強等,這會促進其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和人生目標的實現(xiàn);反之不備正常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困難,在壓力和困難的折磨下,他們的人生目標生活態(tài)度就會發(fā)生急劇性的變化,直至出現(xiàn)自殺。

  三、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生命觀確定的決定性因素

  獨生子女大學生除具有當代大學生所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具有其鮮明的自身特征:思維活躍、自信、有一定特長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在他們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

 。ㄒ唬┳晕抑行囊庾R強,性格獨立。

  獨生子女不管來自城市或農(nóng)村,他們都獨享受家庭成員的愛,擁有各種優(yōu)越的條件,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于是他們只愛享受,只希望別人愛自己,對家長的愛不領情、不珍惜,自小意識中就以自我為中心,平時都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中長大,溺愛有加,養(yǎng)成個性極強的性格。

 。ǘ┆毩⑸钅芰Σ睿(jīng)不起生活的磨練。

  獨生子女一直在家長的呵護下長大,被視為掌上明珠,視為整個家庭的希望,再加上現(xiàn)行的高校制度的應試現(xiàn)狀,有的家長對子女的生活盡可能的包辦代替。在高校新生入學報道注冊時,全家到校相送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在子女上大學后,不顧路程遙遠定時專程到校為子女洗衣縫被。在這樣包辦的環(huán)境下成長,獨生子女大學生一旦離開家庭,日常消費毫無計劃,生活中遇到困難一籌莫展,遭到挫折就焦躁失落,無法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因而,在獨生子女大學生身上存在這許多矛盾狀態(tài):自主精神與依附心理集于一體;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強與脆弱聯(lián)在一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jié)。

  四、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的方法

 。ㄒ唬┳⒅匦睦硎柰ㄅ囵B(yǎng)健全人格

  學生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哺養(yǎng)者、培養(yǎng)者、教育者轉變?yōu)樽优湃蔚幕锇楹鸵龑д,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要關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要尊重他們的選擇,理解而不溺愛、民主而不放任、疏導而不壓制,真正做到嚴有度、愛得法,努力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自尊、自愛、自信的良好品質,鍛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健全人格。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承認他們的不同性格、愛好和興趣,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融入濃厚的情感中,用熾熱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結合,扶植其自尊心,激發(fā)其上進心,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力度,達到理想的效果。思想工作不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就很難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要動員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力量,采取措施,幫助獨生子女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從大學生反映的每一個具體問題抓起,不斷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他們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ǘ┘訌娚P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幫助大學生完善素質、提升人格、激發(fā)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的職責。只有真正做到關懷生命、關注生活,提高大學生的生命、生活質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親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實效性。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為宗旨,服務于個體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關注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個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f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富有針對性,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源泉,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xiàn),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從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釋疑解惑和解決實際問題,緩解其來自經(jīng)濟、就業(y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壓力,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幸;慕逃。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為學生的終生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標。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的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成為幸;慕逃Mㄟ^教育,使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具備奉獻幸福的品質,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高品位人才,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ㄈ┻M行集體榮譽感教育,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意識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在集體中生活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的、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學習、政治、文化娛樂生活的環(huán)境和氛圍。班集體是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在班集體生活中,同學們在思想品德上互相認同,在行為上互相模仿,特別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時,互相激勵、強化和支持,容易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群體行為。

 。ㄋ模┳⒅厣鳘,培養(yǎng)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行為

  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獨生子女大學生們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而傳統(tǒng)的“慎獨”思想正是強調了高度自覺的修養(yǎng)精神,自覺學習、自覺遵紀守法,戒慎自守,這很有助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道德修養(yǎng)中注重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能夠自覺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從而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確定自我意識和樹立“我”的穩(wěn)定形象,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條件,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過程。

 。ㄎ澹┓e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獨立人格

  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形式。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寬他們的視角,增長知識,提高認知水平,調動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充分發(fā)揮集體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并從中注意分析獨生子女大學生們的心理特點及其價值觀念,做到有針對性的對其加以引導,使獨生子女大學生從中提高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強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動機,從而在社會化過程中盡快找準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體系。

 。┨岣咚枷胝喂ぷ髡叩淖陨硭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為了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教育工作者必須率先垂范,不斷的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樹立正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注重自身優(yōu)秀品質的發(fā)揚,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的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ㄆ撸└母锝逃芾矸椒,為培養(yǎng)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

  大學生活的自我管理是大學教育管理的基本內(nèi)容,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最終是通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來實現(xiàn)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顯現(xiàn)“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實際工作中樹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和成就學生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管理,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過自我管理學會自律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陳建翔,王松濤.新教育:為學習服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趙允玉.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5]褚慧萍.從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蘇高教,2007,(1).

  [6]楊建兵.對醫(yī)學生進行死亡教育的意義和原則[J].醫(yī)學與社會,2002,(6).

  [7]江曉萍.影響大學生生命觀的環(huán)境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8,(10).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 篇6

  論文摘要:生命觀教育是一種幫助人們了解生與死的本質?并激勵人們積極投入生活?賊予短哲生命以無限價值的教育。實施生命觀教育是人類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教育實現(xiàn)其目的功能的需要。在青少年中開展生命觀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紊養(yǎng)?提高其生命質量?還可以為當前的德育注入活力?并引導青少年珍愛生命。

  一、生命觀教育概念

  近年來,探討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觀教育的文章逐漸增多,這幾個概念意思相近,但在相關定義上人們沒有一致的表達。綜合各種見解,筆者把它定義為生命觀教育是一種幫助人們了解生與死的本質、獲得有關生死的各種知識、認識死與生的辨證關系,促使人們由死觀生、由生觀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進人們對生命的欣賞,激勵人們積極投人生活,賦予短暫生命以無限價值的教育

  二、開展青少年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

  (一)哲學角度的探討

  1.人需要認識自我、認識生死

  卡西爾說:“人被宣稱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這即是說,認識自我,認識白身的生存狀態(tài),是人的本質所要求的。而對人來說,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而是與生俱來的,死與生同時并存,“死亡作為臨終的時刻倒轉過來,規(guī)定了我們對全部或整體生存結構的理解。因此,不認識生命,不理解死亡,人就不算是認識了自己。

  從這一點上講,人類素來就有探究生死的齋要,否則,我們也無法解釋古往今來種種關于生死問題的思考、感慨為何如此之多。

  2‘人需要超越自我、超越死亡

  人需要認識自我。無論怎樣,人總是有著清醒的自我意識,能在一定程度上認識自我。由此便帶來了一種可怕的自我意識,即對死亡的自我意識。由此,對死亡的恐俱和悲憫成了人類無法擺脫的命運。

  這就使人不能不懷疑存在的真實性,進而產(chǎn)生一連串的追間:既有一死,何以要生?既然要生,又何以超越死?總之,人類若不甘心成為死亡的奴隸和俘虜,就必須認識死亡、思考死亡、超越死亡,給生一個充分的、合理的理由。

  (二)心理學角度的探討

  1、生死意識的覺醒:生命歷程中的斷乳

  幼小的兒童不知道生死有別。最先,他們不知道人之有死,而后,從大人那里他們逐漸聽到“死”的字眼?傆幸惶焖麜靼,人不會永遠活著,死亡會帶走人的生命,帶走現(xiàn)有的一切,死了不會再復生;而死也是誰都不能幸免的。生死憊識的覺醒是兒童心理的一次斷乳,對死亡的意識使兒童生平第一次依稀感受到人的孤獨無助及生命的脆弱無常。恰是這樣一種尖銳而猛烈的心靈撞擊,才使兒童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位置,隱約看到自己的命運.然后才有可能奮起掙扎。"

  2、從識生死本質: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青少年由于開始面臨各種人生的選擇、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責而壓力倍增。然而,他們稚嫩的肩膀常常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而人生閱歷的缺乏又使他們很容易因各種小小的失意和失敗而產(chǎn)生挫折心理,并由這種挫折感引發(fā)輕生念頭。為此,青少年特別需要經(jīng)由了解死亡而認識生命,這是他們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條件。

 。ㄈ)教育學角度的探討

  1.生命觀教育是回應教育本質的要求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而教育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呢?過去,我們過于注重教育的社會功能、經(jīng)濟功能,所培養(yǎng)的不是“人”,只是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工具或機器,如培養(yǎng)政治家、企業(yè)家、工人、農(nóng)民等,亦即“人力”,這種“非人”的教育忽略人的需要,漠視人的體驗,太看重生命以外的.東西,這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只有向死而生、向死而在,才是本真的存在。在他看來,要獲得本真的存在關鍵是要意識到自己的必死性,領會生存與死亡的整體關聯(lián)。而要獲得這種大智慧,就必須借助于生命觀教育,深人了解生死的本質和死亡的意義,并進人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幫助人獲得一種本真的生存可以說是教育功能中較為高雅的一面。然而,縱使是為了教育的世俗功能,我們未必不需要生死教育。而教育人類學家博爾諾也認為,教育過程中必然會碰到種種遭遇的干擾,因而教育學應把遭遇視為自然的東西。因為遭遇無法預料,對它的處理無法事先預備,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yōu)樵庥鲎龊脺蕚,尤其是心理準備。死亡可以說是人一生中既確定又不確定的嚴重的遭遇。他人的、親友的、自己的死亡都是人生無法回避的,只不過死的原因、方式、時間等會有不同。所以,就此而言,教育不可能不包括生命觀的教育。

  2.生命觀教育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之必須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讕認為,學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這句話既精妙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也指明了教育要達其目的的途徑!盀榱巳说纳,是教育的目的;“通過人的生命”,則是途徑。

  因此,教育的過程必須關注人的生命發(fā)展,把教育的方法和途徑與人的生命體驗聯(lián)系起來。盧梭強調,自愛是一種善的萌芽.“我們的種種欲念的發(fā)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產(chǎn)生而且終生不離的欲念,是自愛。”換句話說,生命在其產(chǎn)生之初就帶有一種“白愛I,的欲念和種種純潔的萌芽。將自愛之心推己及人,自愛就變成了美德。

  因此,以人的生命為基礎,以人的生命發(fā)展為目的,這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教育需要一種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的核心便是對人的生與死的關注,對人的生死體驗的重視。

  三、青少年生命觀教育的預期功能

  (一)提高青少年整體索質

  對青少年實施生命觀教育將可從以下各方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1、提高科學素質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科學的生死教育,使種種關于生死問題的迷信觀念通過各種渠道四處傳播,這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qū)尤甚,嚴重地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因此,對青少年實施生命觀教育,使其對生死持有科學的認識,將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破除迷信。

  2、增強人文索養(yǎng)

  我們當前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一種旨在啟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價值的反省的教育,“其本質在于啟發(fā)青少年尋求人生的意義,在正確意義的導向下完善人的個性,發(fā)揮人的潛力,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鄙^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要旨是完全相符的,因為它也正是引導學生透過死亡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激勵人們投入生活,賦予短暫生命以無限價值的教育。由此可見,生命觀教育有著深刻的人文底蘊,對提升人文素質極為有益。

  3、提高生命質量

  正因生與死終生伴隨,所以人的一生就是與死亡搏斗的一生。但生命的質量決不單純?nèi)Q于其長短,而是更多地取決于人如何度過有生之年,取決于人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長的生命不一定比短的生命好,除非其他事情是相等的!

  生命觀教育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正因為終有一死,生命才彌足珍貴,意識到只有正確對待生死才能戰(zhàn)勝死亡、超越死亡,活出真正的人的尊嚴,并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提高其生命質量。

  (二)激活學校德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德育陷于形式主義的泥坑,成為一種“假、大、空”的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實施生命觀教育,促使青少年關注人的生死大事,給他們一種心靈的震撼,引導他們從自身生命感受出發(fā)去思考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這樣才能使學校德育脫離形式主義,獲得發(fā)展的動力。

  (三)引導青少年珍愛生命

  應該承認,青少年自殺與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大,遇到的煩惱多有關,但也與他們?nèi)狈φ_的生死觀不無關系。實施生命觀教育,讓學生認識死亡的本質和生命的寶貴,樹立“不輕言死亡’,的意識,這對遏制和預防中學生的輕生當是極為有益的。

【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度下的醫(yī)學生生命觀教育詮釋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與生命藝術觀論文05-01

淺論幼兒舞蹈教育及意義論文04-29

淺論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論文05-0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幼兒教育資源開發(fā)的論文06-03

詮釋物資管理不斷改革論文04-21

淺談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與醫(yī)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論文04-1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文(通用7篇)07-26

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文(精選8篇)07-26

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論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