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討論傳統(tǒng)民族樂器笙的藝術特點論文
笙是一種獨特的民族器樂形式,樂器最早的用途就是在人類祭祀活動、喪葬儀式、戰(zhàn)爭、婚禮當中使用,作為一種儀式感的事物。后來才開始在人類的生產(chǎn)當中進行使用。到了近代,器樂的功能逐漸轉(zhuǎn)變,成為了一種娛樂性樂器。笙在中國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古代中國和外國進行交流后,笙就在不同渠道傳入了外國,并且在外國生根發(fā)芽。雖然現(xiàn)在笙的造型有許多,但是它的演奏方式和藝術特點仍然相同沒有變化。這不僅僅是文化藝術的傳承,更是民族血脈的延續(xù)。無論是藝術表演還是藝術教學,都將其作為重點對象去研究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笙的藝術魅力。
一、中國傳統(tǒng)器樂笙的歷史概述
笙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器樂之一,它糅合了民俗民間文化的特點,并且經(jīng)過了漫長的沉淀期,經(jīng)過了許多不同類型藝術形式的侵染,形成了一種原生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形式。目前留下來的笙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體現(xiàn)了笙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研究價值。
笙的歷史可以上追至上古時代。民族器樂的雛形是祭祀,古代人民由于對大自然懷有敬畏,常常要通過祭祀鬼神的辦法來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動里就會進行一些器樂的吹奏,笙的最早雛形在祭祀當中可以見到。這種民族器樂吹奏動作簡單,形式直接,可以算是比較容易操作的吹奏器樂。古代宮廷的民族器樂有很多就是受到笙的啟發(fā)制作出來的。宮廷的主人為了求福避禍,常常會進行這種民族器樂儀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從周朝開始至漢、晉、唐代,對于民族器樂有了專門的定義和分類,并且開始走向?qū)I(yè)化道路。宋元時期,笙達到巔峰,民族器樂開始逐漸滲入音樂、戲劇當中,并不斷豐富。到了清朝,笙已經(jīng)十分普及。
二、中國傳統(tǒng)器樂笙的演奏方式
笙的吹奏比較簡單。它的原理和歌唱的發(fā)聲原理類似。人的聲音和樂器發(fā)聲相同,都是由一個發(fā)聲質(zhì)體和幾個共鳴腔共同形成。但是不同的是,人聲主要依靠喉頭(聲帶)來完成,那么起到共鳴腔作用的是喉頭部分。而杓狀會厭壁通向喉頭的關鍵共鳴腔,俗稱為咽腔。咽從口的后部向上延伸到鼻咽腔,然后入口到延伸食管的位置,也就是喉腔。咽腔的運動原理其實就是和其他體內(nèi)的管道相同,通過它的縱向肌肉和輪肌,進一步進行長度和寬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聲音的變化。我們平時所說的,吹奏器樂,要先學會開嗓子,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喉咽腔打不開,就不能形成管狀通道,無法進行氣息的運動、呼吸,聲音就不會變得通暢,也就無法打開嗓子,進行吹奏,聲音也就無法變化。只有學會正確的使用咽腔,讓聲音達到共鳴效果,這樣才能更好駕馭笙的演奏,完成表演或者學習任務。正確的咽腔共鳴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實用的藝術。每一個笙的學習者在歌唱作品之前,都要通過嚴格科學的系統(tǒng)訓練,才能具備吹奏笙的基礎和條件。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訓練和有效的培養(yǎng)。咽腔共鳴作為基本功的存在,對于笙的額吹奏技藝提升比較實用,在現(xiàn)代歌唱藝術的背景下,作為一種音樂表演的手段,咽腔共鳴對于笙的吹奏的觀念和認識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這是和時代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的。
笙按照簧片分為17 簧、21 簧、24 簧和36 簧幾種,在形狀上面分為圓笙、方笙、加鍵擴音笙、抱笙、次中音小排笙等幾種。笙是由笙斗、簧片、笙腳、笙苗、笙箍、按音孔等結合而制。最早的笙,用匏(葫蘆)制作,到了宋代,由黃木制作,直到現(xiàn)代才變?yōu)殂~體質(zhì)。如果是竹管的笙,右手食指可以插入孔洞。在吹奏笙之前,首先,利用喉咽腔對呼吸進行調(diào)節(jié)。當人張口呼吸時,喉、咽就處在張開狀態(tài),張開越充分,氣流就越舒暢。并且不會感到難受。喉嚨也沒有負擔。這樣才是吹奏笙的基本功。初學者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嗓子感到疲勞和緊張,否則就會破壞喉腔和咽腔。其次,鼻咽腔可以突出高音。吹笙的高音的人就必須要學會使用鼻咽腔。因為高音需要一種關閉嗓子的技巧。這種關閉是循序漸進的,逐步的關閉,達到高音的效果。是有一個過度的步驟。最終把高音放在鼻咽上面,才可以產(chǎn)生高音的振動和持續(xù)發(fā)聲。
三、中國傳統(tǒng)器樂笙的藝術特點
首先,情景模擬。笙器樂的特殊構造決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表現(xiàn)出人聲包括自然聲音的味道,這是它特殊的共鳴箱產(chǎn)生的效果。而且這種模擬非常自然流暢,渾然天成,演奏的變化也豐富多樣,在指法上面只需要簡單的配合就可完成。云南的傣族作品中也大量的包含了人聲模擬的元素。傣族本身就是一個善于模仿的民族。他們的音樂,他們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孔雀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應了傣族的作品模擬特點。笙的特殊音色,如泣如訴,就像孔雀在低沉訴說,也像孔雀在獨自欣賞自然的美色。配合笙的演奏,有如情景再現(xiàn)。
其次,展現(xiàn)民族特性。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統(tǒng)器樂當中占據(jù)一席之地,與它特殊的民族性分不開。民族樂器扎根于民間,汲取民間的養(yǎng)料,吸收民間的文化,因此它具有豐富的民族特性,可以說是民族的一顆活化石。無論是音色還是韻味,都能夠體現(xiàn)民族之中包涵的特殊魅力和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笙的演奏表現(xiàn)力豐富,可以表現(xiàn)壯烈悲慘的意境,也可以表現(xiàn)柔情似水的意境。如,當民族兒女豪情萬丈時,笙就用高音吹奏來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大家的英雄氣概;當人們安詳快樂時,笙就用緩慢節(jié)奏配以低音,纏綿悱惻,溫柔甜蜜。這種轉(zhuǎn)化渾然天成,收發(fā)自如。因此說,笙器樂在演奏民族生活的時候,非常自然,貼切適合。尤其對氣場的表現(xiàn),更是符合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特性。對內(nèi)心世界的描述,也十分自然。這兩種形式的結合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各自的藝術內(nèi)涵所決定的。一經(jīng)結合,便相得益彰,這都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為根底的。
最后,表達精神韻味。韻味主要是笙演奏時的韻味。這種韻味是針對演奏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知覺。當笙在處理演奏對象時,為了完美體現(xiàn)演奏對象,就要盡量做到形似、神似、氣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描寫。我國云南、廣西等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作品大多以情景為主,突出情景中的氣氛、韻味。笙為了表現(xiàn)這種情景,就必須要展示出民族韻味。民族韻味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氣,它是最難以把握的東西,也是最真情、最直接的流露。這些表現(xiàn)力是笙演奏的獨到之處。總之,笙作為一種民族器樂,從民族精神當中汲取營養(yǎng),因此最符合民族文化特征。
四、結語
綜上所述,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藝術積淀。作為一種活文化,它既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又融合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精華,因此研究笙的歷史和發(fā)展特點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
【討論傳統(tǒng)民族樂器笙的藝術特點論文】相關文章:
討論中阮曲《山歌》的藝術特點論文12-02
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問藝術探討論文11-21
藝術歌曲屬性及特點探究論文12-02
關于民居傳統(tǒng)藝術的論文12-04
高層建筑施工特點及技術要點探討論文11-16
集體舞的藝術風格與特點論文12-02
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改革探討論文12-03
幼兒園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特點論文12-03
音美藝術類檔案的特點與收集探究論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