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治療方法
摘要: 為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治療方法。采用中醫(yī)辯證論治、病因、病機,西醫(yī)病因研究、基礎研究等方法,將小兒厭食癥分為食滯內阻、脾失健運、胃陽不足、脾胃氣虛、肝氣郁結、蟲積傷脾6型。治療上中醫(yī)采用針灸治療、穴位貼敷及注射、推拿療法、中草藥專方專治,西醫(yī)采用合理喂養(yǎng)與心理引導、西藥對癥治療等方法。小兒厭食癥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yī)并舉,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以預防、心理指導與治療相結合的有效措施。關鍵詞: 厭食癥/中醫(yī)藥療法; 醫(yī)學,中國傳統(tǒng); 病因; 病機; 兒童
厭食是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為主要癥狀而言。長期厭食會導致患者的體質量減少或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各種急性感染時常伴有短期厭食;長期厭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黃,體質量不增或下降,肢體消瘦,常有器質或精神方面的障礙。
一、中醫(yī)對厭食癥的認識
1 病因探索
1.1 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 《景岳全書》謂:“小兒之疾,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1]!队龐爰覀饔龐朊卦E》載:“小兒之病,傷食最多”[2]。由于小兒乳食不知自節(jié),饑飽無度,或家長缺乏科學喂養(yǎng)常識,片面強調補充高營養(yǎng)、高熱量的滋補類食品,使飲食結構不合理,損傷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或因家長過于溺愛孩子,調理不當,過食肥甘、生冷或難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傷及脾胃。胃主受納,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失司,升降失調,乳食停滯,乃生此病。即《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幼幼集成·傷食證治》也說:“小兒之病,傷食最多,故乳食停滯,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說明乳食壅積,損傷脾胃,導致脾胃不和,終致厭食?傊,飲食因素是導致小兒厭食癥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損傷脾胃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五臟六腑皆屬不足,但以肺、脾、腎三臟更為突出。肺主一身之氣,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萬密齋在《育嬰家傳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中,將此總結為“脾常不足,腎常虛”。肺與脾為子母關系,脾之運化,賴肺之宣發(fā)敷布,精微方能濡養(yǎng)全身;肺之主氣,賴脾之運化精微不斷充養(yǎng),脾胃健旺,則肺衛(wèi)自固,小兒“脾常不足”,則肺氣亦弱。若患泄瀉、肺炎或其他傳染病后,體虛,正氣虧之,傷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調理,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長期厭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 先天不足的嬰兒,古稱“胎怯”或“胎弱”,多見消瘦、胃腸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調養(yǎng),每易造成脾胃虛弱,不思乳食,難以喂養(yǎng)。誠如《小兒藥證直訣·胎怯》所言“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氣,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
1.4 情緒變化,精神因素 小兒“肝常有余”,嬌生慣養(yǎng)之小兒,所欲不遂,動輒哭鬧要挾,久則性情乖張,易養(yǎng)成易怒易暴的惡習。且獨生子女性多嬌態(tài),稍違其意則哭鬧不止,或自生悶氣,致肝失疏泄,肝氣犯胃,胃失和降而厭食;或因生活環(huán)境改變,情志不暢,思慮傷脾,脾虛不適而致厭食。萬密齋認為:“蓋兒初生,性多執(zhí)拗……,易使怒傷肝氣生病”,均說明“怒傷肝”。因此,在小兒厭食癥的治療上,飲食指導和情緒疏導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病機探索
脾胃不和是小兒厭食癥的病機關鍵。脾為臟,胃為腑;脾屬陰,胃屬陽;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屬陰陽表里關系。正如《靈樞·脈度》所說:“……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和即協(xié)調配合之義,脾與胃共同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素問·經脈別論篇》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肌,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脾胃同居中焦,為機體升降出入的樞紐,稱之為“后天之本”。由于小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生長發(fā)育十分迅速,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遠大于成人,脾胃功能的相對不足和小兒機體對物質的高需求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本癥發(fā)生的潛在原因。加之小兒神識未開,食欲不能自調,飲食不知饑飽,若家長盲目投以肥、甘、厚之品,超出了小兒正常需求量及生理承受能力,使脾胃受損、納運失權則致厭食[3]。
由于攝食減少,生化乏源,胃失水谷之滋,脾無散精之用,脾虛無以生化氣血,血虛不能榮養(yǎng)肌膚,則形體日見瘦削,面色少華,神疲肢倦;運化失權、食滯中土則腹脹。今之小兒,多驕橫任性,若所欲不遂,即忿怨攪鬧,如此怒躁久郁,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橫逆犯脾,或多病久病,先天不足,失于調理,脾胃益虛則加重厭食!缎核幾C直訣·虛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峨s病廣要》也云:“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說明飲食不節(jié),喂養(yǎng)不當或長期偏食,損傷脾胃正常運化功能,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病因病機。
3 臨床分型
辨證論治根據厭食癥的病機及臨床表現(xiàn)分為6型[2,4]。
3.1 食滯內阻型 癥見飲食懶進,脘腹飽脹,夜臥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質紅,苔白或膩,脈弦滑,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健脾助運。方用曲麥枳術丸加味,藥用:枳實、蒼術、神曲、麥芽、雞內金、茯苓、扁豆、陳皮。
有偏食、暴食、饑飽無度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為飲食明顯減少或不思飲食,食不成餐,大便不調,便爛或食后惡心嘔吐,舌質紅苔白厚,脈弦或緩或指紋深紅。治宜健脾醒胃,消食祛積,用消乳丸加減,由神曲、麥芽、陳皮、砂仁、雞內金、山楂、甘草組成,大便秘結加枳實、檳榔。
3.2 脾失健運型 癥見不思納食或食而無味,拒進飲食,精神狀態(tài)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質紅,苔薄,脈尚有力。治宜健脾助運,開胃增食。方用自擬健脾開胃湯,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陳皮、神曲、焦山楂、生麥芽、生谷芽、砂仁。
3.3 胃陰不足型 癥見不喜進食,口干喜飲,五心煩熱,喜伏臥,大便干結。舌質紅,苔少或苔花剝,脈細。治宜養(yǎng)胃生津,育陰潤燥。方用沙參麥冬湯或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藥用:石斛、沙參、麥冬、玉竹、烏梅、白芍、山藥、生麥芽、生谷芽、甘草。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治療方法】相關文章: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胰腺炎05-30
保守治療異位妊娠臨床觀察05-06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人的治療05-08
60例新生兒窒息治療體會?05-25
微波治療咽異感癥臨床體會05-29
從不同治療原則論失眠的針刺研究05-30
氣壓制動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探討09-05
口服避孕藥在痛經治療中的應用論文04-13
高職院校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方法探討05-31
刷卡消費中身份識別新方法探討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