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職高詩歌教學
畢業(yè)論文
內容摘要:鑒賞詩歌是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1的精神活動,要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fā),結合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聯想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讀詩趣味。(1)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jié)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2)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
關鍵詞:詩歌 藝術鑒賞 意象 審美體驗
中國是1個偉大的詩的國度,文學藝術起源于詩歌。詩歌是通過形象思維,用凝練、形象和有韻律節(jié)奏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的1種文學樣式。它在文學發(fā)展史上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學的主要體裁之1。作為最高藝術審美形式的代表,詩歌最能激發(fā)人的情感和想象力。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必須重視詩歌的教學。然而,當前職業(yè)中專的詩歌教學存在較大的問題,學生由于學習基礎的薄弱,學習興趣的缺失,不知道如何讀詩;教師為了趕進度忽略詩歌教學,很多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大都把詩歌的主要內容講1遍,然后讓學生去死背。結果是完成了任務,扼殺了學生的藝術美感。詩歌教學的混亂和缺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藝術感受力。著名文藝美學家、理論家朱光潛說過,1般青年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這說明現代學生在誦讀、品讀詩歌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俗語也說:熟讀唐詩3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因此,詩歌的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必須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鑒賞這方面。作為1名職高語文教師,我認為應該重新認識詩歌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如何讀詩,開闊學生審美視野。
1、教會學生如何讀詩
(1) 從語言本身找信息,找詩歌的“詩眼”。散文有文眼,詩歌也有詩眼。詩眼就是詩歌的關鍵詞,體現了情感起伏和思緒變遷。詩眼是整首詩的脊骨,支撐著詩歌的構架,其他的枝葉都是在此基礎上伸展出去的。1般情況下,詩歌的詩眼是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表現事物的狀態(tài)、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動詞表現動作以及情感的變化。王國維在評價“紅杏枝頭春意鬧”1句時,說道,“著‘鬧’字而境界出”,“鬧”就是詩眼,刻畫出了熱鬧的景象,使得春景動態(tài)化了!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綠”是詩眼,綠色代表了優(yōu)美的春景,使“吹”具有了視覺感受,“又”暗示著新的年頭,表達了詩人對家的眷念。曹操的《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憂思”就是全詩的詩眼,因為整首詩都是詩人英才難求、壯志未酬的感慨。找到詩眼,就把握了詩歌的大致脈絡,讀詩就有了線索。
(2)體會詩歌的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詩歌的本質特征,也是詩歌的最高境界。詩歌中的寫景,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詩人配合情感需要的“計策”。我們熟悉的比興手法,就是很好的證明!跋妊运铮鹚佒o”,它物只是個鋪墊,詩人意在“辭”。例如《詩經·桃夭》,每章開頭都以桃花渲染歡快熱鬧的氣氛。詩歌中的“興”與“正文”沒有意義上的關聯,但有情調上的聯系。要悉心體會詩歌的景物描寫,景中含情,透露了詩人的思緒。例如,“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鄉(xiāng)關、煙波體現了愁情,配合暮色和彌漫的煙波,愁情更重,同時,愁也具體化了。
(3)琢磨詩歌意象。意象通俗點說,就是小說、散文中的形象,但詩歌中的意象不是單純的客體,而是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載體。意象是詩歌的核心,是詩歌的靈魂。意象與詩眼是密不可分的,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具體化。透過意象,可以看到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中“月”、“柳”、“黃昏”都是很典型的意象。“暮色起愁”,看到月亮,漂泊在外的人想與親人團聚;看到黃昏,戀人們期待甜蜜的約會,游子涌起歸家的沖動!罢哿蛣e”,是古人的傳統(tǒng),提到“柳”有種傷感。短短的1句詩,通過幾個相互聯系的意象,表現了豐富的內涵。
(4)探討藝術特征。詩歌的藝術特征體現在很多方面:語言特征、修辭手法。這是讀詩的高層次追求,對思路的開闊、想象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幫助。探討藝術特征,就像走進詩人的世界,與詩人對話,要體會當時的語境、感同身受。這1點,在讀古詩時尤為重要。由于年代的久遠,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們難以理解古人的情感。就像我們不理解屈原為何要自殺,陶淵明為何要安于清貧。詩歌中的象征是用具體的形象或形象體系暗示性地意指這1形象或形象體系之外的事物或對象,包括某種思想感情或抽象意義。
2、我覺得在詩歌教學中必須反復鉆研,深入體會,把握詩歌的跳躍性和含蓄性。
教師對所要教的每1篇文章或作品,都要事先反復鉆研,深入體會它,熟悉它,做到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在講課時胸有成竹,運用自如地步步引導學生去深入分析和領會,對詩歌作品自然也要如此。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從備課到講課,我們有些教師往往感到,詩歌要比其他體裁作品難教。篇幅越短越難,這是什么緣故呢?我想這除了主觀上的原因以外,從作品方面來說,因為詩歌是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它不像散文、小說那樣,對生活作具體的、細致的鋪敘和描寫,而是作者在對生活有著深切感受的基礎上,用最精煉的文字和鮮明的形象,對最富有意義、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或生活片斷,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有的作品僅寥寥數句,就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表現出1個極為深刻的主題。所以,在備課時,就應該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盡量把詩歌的跳躍性和含蓄性弄清楚。
所謂詩歌的跳躍性,就是詩句的內容之間距離比較大,而且往往只有內在聯系而無形式上的承接關系,不用筆墨去作關聯、交代、轉折、過渡等,形成了1種跳躍性的發(fā)展。對詩歌的這種跳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你“跳”我也“跳”,把詩句割裂開來,孤立地分析,而應該根據其內在聯系,在思想內容上加以開掘,連綴起來,帶領學生步步地“走”過去。
所謂詩歌的含蓄性,就是詩歌的思想和感情含而不露,不是直白的表達出來。詩歌的含蓄,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地運用各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來加以實現的。它使作品更富有“詩味”,給作者留下廣闊的思索余地,以收到更大的藝術效果。由于詩歌的含蓄性,往往有的作品在內容上似乎可以這樣去理解,也可以那樣去理解,特別是對那些象征性的形象描繪,有時更是眾說紛紜,莫衷1是。假如我們教師過于拘泥,微言大義,草木皆兵,每1句、每個細節(jié)都要給它落實,這句隱射什么,那句隱射什么,這無異于作繭自縛,不是我們正確理解詩歌的做法。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從作品的主題和整個意境出發(fā),去理解和分析詩中那些具體的形象描繪。
總之,我們只有注意詩歌的跳躍性和含蓄性,經過反復鉆研,才能對作品有正確的理解和深刻的體會,只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正確了,體會深刻了,才能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有關的語文知識,真正發(fā)揮詩歌教學的作用。
3、我覺得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朗讀訓練。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1種基本訓練。由于詩歌是感情的升華,語言又富有音樂美,因此,詩歌朗誦在詩歌教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通過朗誦訓練,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語言藝術的鑒賞能力。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作好示范朗誦外,還要拿出教多的時間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教學短的作品盡可能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出來。學生朗誦時,可根據詩歌作品的特點,分個人朗誦、小組朗誦和全班朗誦,形式可多樣化。除了課堂訓練以外,還可通過舉行詩歌朗誦會等課外活動進行訓練。
我覺得在朗誦詩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飽滿的感情。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1點,沒有做到這1點,不但不可能把詩中的內容和感情準確而充分地傳達出來,而且還會破壞整首詩歌所應有的效果。因此,我們教師應事先對全詩的內容和感情作1番分析研究,看它是贊頌的,還是激憤的;是歡躍的,還是哀痛的;是輕快的,還是深沉的;或者幾種感情都存在。這點必須要很好地把握。
(2)要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楚、口齒流利。朗誦1定要用普通話,并努力克服各種方音的影響,力求符合標準音;事前1定要反復練習,做到熟讀能背,以免正式朗誦時結結巴巴。
(3)要抑揚頓挫,富于節(jié)奏感。這1方面要做好音節(jié)的處理,每個詞或詞組的后面要有短暫的停頓和間歇;另1方面要做好標點符號的停頓處理。
(4)要注意重要音節(jié)的讀法。我們說話或朗讀,往往要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讀得較重1些。
總之,根據職高語文教學的目標,課前努力備課,課堂上多多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多多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多與其他老師進行交流,學他人之所長,必能教學好職高的詩歌課。
【談職高詩歌教學】相關文章:
談詩歌欣賞在英語教學的模式運用03-18
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及對策03-19
談巧用ESP改善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03-21
談職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03-18
談職高英語課中學員主體性的培訓11-26
談地理視聽教學03-18
也談英語分組教學03-16
職高數學教學信息技術論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