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

時間:2024-10-02 14:09:15 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

  

; ; 摘要:明末以來,有不少學者批評朱熹《卦變圖》,認為《周易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不合。實際上,這些學者未能認識到朱熹《卦變圖》是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內(nèi)容,從而誤讀了這張圖。而一旦正確解讀朱熹《卦變圖》,將會發(fā)現(xiàn)《周易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符合若契,毫無相悖之處。

; 關(guān)鍵詞:易學;卦變圖;朱熹;周易本義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ua bian Tu and the commentaries in Zhou yi ben yi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many scholars had criticized ZHU Xi's Gua bian tu, Fig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the Hexagrams, arranged in the beginning of Zhou yi ben yi, Original Meanings of Zhouyi. They held that the Gua bian tu was not correlated to the commentaries of; Zhou yi ben yi. As a matter fact, these scholars did not realize that ZHU Xi's Gua bian tu conveyed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s by two-dimensional chart, and thus making them misinterpreted the Gua bian tu. Once we had exactly understood ZHU Xi's Gua bian tu, we could discover the absolute coincidence in connotations between Zhou yi ben yi and Gua bian tu.

Key words: Yi studies; Gua bian tu; ZHU Xi; Zhou yi ben yi

;

; 朱熹(1130-1170)是南宋著名的家和易學家,他的《周易本義》一書,立于元、明、清三代官學六百年,在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關(guān)于這部書的著作時間、思想、內(nèi)容等,數(shù)百年來存在多方面爭論,大凡明末清初儒道之辨,清代中期漢宋之爭,以及流行于當今學界的象數(shù)義理之判等,都無不以《周易本義》為爭論話題。其中《本義》卷首九圖是否為朱熹手訂,是《周易本義》論爭的焦點。清代中期,朱學大家王懋竑明確宣稱九圖非朱子手訂,此后大多數(shù)朱熹研究者的觀點都與王氏相同或接近,但是仍有不少精研象數(shù)的學者認識到,卷首九圖與朱熹易學思想特別是其晚年易學思想是一致的,不能排除朱熹手訂九圖的可能性。(例如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齊魯書社1986年5月版第187頁),束景南先生《朱熹作〈周易本義〉、〈易九圖〉、〈筮儀〉真?zhèn)慰肌罚ㄒ娊K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朱熹佚文輯考》第636頁),王鐵先生《〈周易本義〉校點說明》(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朱子全書》第一卷第7頁)等。)

; 《周易本義》卷首九圖之第九圖為《卦變圖》,明末以來,顧炎武、胡渭、毛奇齡、王懋竑、白壽彝等學者認為,這張圖存在理論問題,朱熹早已放棄,因此《周易本義》注文沒有采用這張圖作為理論基礎(chǔ)。然而,仔細研究朱熹《卦變圖》,發(fā)現(xiàn)該圖用二維圖表表達著多維卦變關(guān)系,當我們用網(wǎng)圖恢復(fù)多維關(guān)系后,即可對之有一完整理解,從而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周易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符合若契,應(yīng)當是朱熹親手所訂。

一、黃宗羲、胡渭、毛奇齡、王懋竑、白壽彝等人的?“《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不合”之論

; 顧炎武(1613-1682)在他的《日知錄》里寫道:“卦變之說不始于,周公系損之六三已言之矣,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是六子之變皆出于乾坤,無所謂自復(fù)、姤、臨、遁而來者。當從《程傳》!保ň硪,第94-95頁)[1]這是從考據(jù)角度否定朱熹卦變說,尚不構(gòu)成對朱熹《卦變圖》的嚴重沖擊。顧炎武之后,有幾位學者從象角度攻擊朱熹《卦變圖》,遂使該說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 黃宗羲(1610-1695)著《易學象數(shù)論》,認為由卦之“反對”足以解釋《彖傳》“往來倚伏之理”,不必另立卦變說。例如,他認為,反觀大畜卦,其上九就變成無妄卦的初九,此自上而來下,成為內(nèi)卦(震)之主,這就是無妄卦《彖傳》“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的來歷;反觀無妄卦,其初九變成大畜卦上九,此自下而至上,這就是大畜卦《彖傳》“剛上而尚賢”的來歷;不用卦變說,《彖傳》一樣可以解釋得通。他批評朱熹《卦變圖》說:?

; 朱子雖為此圖,亦自知其決不可用,所釋十九卦彖辭,盡舍主變之卦,以兩相比者互換為變。訟則自遁(二三相換),泰則自歸妹(三四相換),否則自漸(三四相換),隨則自困(初二相換)、自噬嗑(五上相換)、自未濟(初與二,五與上相換),蠱則自賁(初二相換)、自井(五上相換)、自既濟(初與二、五與上相換),無妄則自訟(初二相換),大畜則自需(五上相換),咸則自旅(五上相換),恒則自豐(初二相換),晉則自觀(四五相換),睽則自離(二三相換)、自中孚(四五相換)、自家人(二與三,四與五相換),蹇則自小過(四五相換),解則自升、升則自解(皆三四相換),鼎則自巽(四五相換),漸則自渙(二三相換)、自旅(四五相換),渙則自漸(二三相換),凡十九卦而主變者二十有七,或來自一卦,或來自兩卦三卦,多寡不倫,無義例。就以其法推之,此十九卦中,朱子所舉者亦有未盡。訟之自無妄(初二相換)、自巽(三四相換),隨之自既濟(三四相換)……復(fù)得二十九卦,而兼之者不與焉。此二十九卦者以為有用乎?則為彖辭之所不及;以為無用乎?不應(yīng)同一卦變,在一卦中其可以附會彖辭者從而取之,其不可以附會彖辭者從而置之。朱子云“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者安在也?……宜乎其說之不能歸一也。(卷二)[2]

黃氏認為《本義》注文談到卦變,都是用“兩互換”,沒有采用卷首《卦變圖》的“凡一陰一陽之卦皆自復(fù)、姤而來”之類的規(guī)則,實際上這是用他自己的“反對”說來理解《本義》注文;诖朔N理解,他認為《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其說不能歸一”。

; 胡渭(1633-1714)附和黃宗羲對朱熹《卦變圖》的批評,說:“反對者經(jīng)之所有,相生者經(jīng)之所無也。……甚矣!此圖(按,指《六十四卦相生圖》)之為贅疣也!保ň砭牛3]?又說:

; 邵子言“重卦不易者八,反復(fù)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為六十四”,卦變之義,數(shù)言盡之矣。據(jù)此以釋《彖傳》,亦足矣。李挺之《相生圖》已傷煩碎,況朱子之所定乎?黎洲一一指擿,無微不彰……朱子欲以卦變附先天之后,當仍用李氏反對圖,猶不失希夷本指。今乃據(jù)《相生圖》以更定,其法煩碎甚于李氏,而及其釋經(jīng)也,則又舍反對之卦而泛泛焉以兩相比者互換為變,往來上下,訖無定法,亦安用此圖為也?(同上)

認為朱熹知道自己的《卦變圖》“煩碎甚于李氏”,故“及其釋經(jīng)也,則又舍反對之卦而泛泛焉以兩相比者互換為變”,意思說《本義》注文沒有把《卦變圖》作為理論基礎(chǔ)。

; 清初批評朱熹易學的人物當中,毛奇齡(1623-1716)也很有名。他和黃宗羲、胡渭一樣不欣賞朱熹的《卦變圖》,而立論角度則稍顯不同。毛奇齡著《仲氏易》、《推易始末》,提出“推易說”。該說認為,文王、周公從聚陰聚陽之卦(如乾、坤、復(fù)、姤、臨、觀、泰、否、、剝)開始,“從而分移之”,移陽于陰,移陰于陽,推出其它諸卦,觀其來龍去脈而立定卦名、系彖辭辭。毛氏認為“文周為《易》屬辭比旨專在乎此”(卷一)[4]?,因此他著《仲氏易》、《推易始末》都以發(fā)明“推易”為宗旨!巴埔渍f”的“由聚而散”生卦規(guī)則與朱熹《卦變圖》“只一互換轉(zhuǎn)移”生卦規(guī)則旨趣不盡相同,因此毛氏批評朱熹《卦變圖》說:

; 一陰一陽即五陰五陽,二陰二陽即四陰四陽,猶是此卦,而兩下分屬,終屬不合。若三陰三陽竟可以泰否截然兩分,如蠱、井、既濟、賁、歸妹、節(jié)、損九卦自當屬泰,若屬否則離位矣。噬嗑、隨、益、渙、困、未濟、漸、旅、咸九卦自當屬否,若屬泰則脫胚胎矣。而彼此溷列,青黃糅雜,所謂宜合不合,宜分不分者,此文公所以既為此圖而每卦所注仍不用也。(同上,卷三)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認為朱熹《卦變圖》“一陰一陽之卦”與“五陰五陽之卦”重出,“二陰二陽之卦”與“四陰四陽之卦”重出,且“宜合不合”,“宜分不分”,數(shù)理不通。又說:

; 《本義》凡一十九卦,惟訟、晉二卦與圖相同,而余即多立變法,全與圖異。(同上,卷一)

也認為《本義》注文沒有采用《卦變圖》作理論基礎(chǔ)。

; 無論動機如何,黃宗羲、毛奇齡之批評朱熹《卦變圖》,都是有破有立,堪稱操戈入室之論,因而極具殺傷力。到清代中期,王懋竑站在維護朱熹正統(tǒng)地位的立場,試圖為朱熹開脫,但他對象缺乏深入研究,不能正面反駁眾人的詰難,于是別出心裁,否認卷首九圖為朱熹作。他在《(朱子)年譜考異》卷二中斷然指出:“《易本義》九圖,非朱子之作也,后人之以《易學啟蒙》依仿為之,又雜以己意,而盡失其本指者也!艌D之不合于《本義》、《啟蒙》者多矣。”(第337頁)[5]其中“不合”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

; 《卦變圖》,《啟蒙》詳之,蓋一卦可變?yōu)榱呢,《彖傳》卦變,偶舉十九卦以為說爾。今圖卦變,皆自復(fù)、姤、臨、遁等十二辟卦而來,以《本義》考之,惟訟、晉二卦為合,余十七卦,則皆不合,其為謬妄尤為顯然,必非朱子之舊明矣。(同上,第339頁)

王懋竑完全接受了反對派的“《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之說,這無異于投降之舉。至此,批評朱熹和回護朱熹的學者,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作為證據(jù),來否定《本義》卷首九圖與朱熹的關(guān)系。上一世紀30年代,白壽彝先生作《〈周易本義〉考》,對王氏的“《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作了詳細疏證,抄錄如下:

; “一卦可變?yōu)榱摹,《啟蒙·考變占》中之圖固如此,《本義》卷七也說過類似的話。今《卦變圖》以卦變皆自復(fù)、姤、臨、遁等卦來,此不合《本義》本書者一。而:(1)《本義》釋訟卦說:“且于卦變,自遁而來。”今圖亦以訟自遁而來。(2)《本義》釋隨卦說:“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苯駡D則以隨自否、泰而來。(3)《本義》釋蠱卦說:“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二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今圖則此蠱自否、泰而來。(4)、(5)、(6)《本義》釋臨卦“至八月有兇”,說:“八月,謂自復(fù)卦一陽之月,至于遁卦二陰之月,陰長陽遁之時也;蛟唬喊嗽,謂夏正八月,于卦為觀,亦臨之反對也!贝酥^臨可變?yōu)閺?fù)、遁或觀,也可說復(fù)、遁、觀于卦變上,自臨而來。今圖亦以觀自臨而來,而以復(fù)自剝而來,遁自大壯而來。(7)《本義》釋賁卦說:“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苯駡D則賁自泰、否而來。(8)《本義》釋《無妄》說:“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于初!苯駡D則以無妄自遁、大壯而來。(9)《本義》釋大畜說:“以卦變言,此卦自需而來,九自五而上!苯駡D則以大畜自遁、大壯而來。(10)、(11)、(12)《本義》于頤、咸、恒之卦變未加說明。今圖以頤卦自臨、觀而來,咸、恒自否、泰而來。(13)《本義》釋晉卦說:“又其變自觀而來!苯駡D以晉自觀、臨而來。(14)《本義》釋睽說:“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今圖以睽自遁、大壯來。(15)《本義》釋蹇說:“又卦自小過而來!苯駡D以蹇自臨、觀來。(16)《本義》釋解說:“且其卦自升來!苯駡D以解自臨、觀來。(17)《本義》釋升說:“卦自解來!苯駡D以升自臨、觀來。(18)《本義》釋鼎說:“卦自巽來!苯駡D鼎自遁、大壯來。(19)《本義》釋渙說:“其變則本自漸卦。”今圖以渙自泰、否來。這十九卦,除了訟、晉、觀三卦,今圖與《本義》合,頤、咸、恒之卦變無明文見于《本義》者外,余皆不合。王懋竑所謂有“惟訟、晉二卦為合,余十七卦皆不合”,大致屬實。此《卦變圖》不合《本義》者二!敦宰儓D》如系朱熹原作,決不能使一冠于全書卷首的提挈綱要之圖,和本書間有這樣大的歧異。(第417-419頁)[6]

; 黃宗羲和毛奇齡都是研究象數(shù)學的大家,在象數(shù)學領(lǐng)域各有創(chuàng)新思想,按理,他們的意見應(yīng)當是可以成立的。王懋竑《朱子年譜》及《考異》以如實呈現(xiàn)朱熹事跡和學術(shù)思想原貌著稱于世,按理,他的意見應(yīng)當是可以信賴的。遺憾的是,諸人眾口一詞的重要論點——“《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卻不是事實,基本上屬于誤讀。由于白壽彝先生的疏正非常詳盡地闡明了“《本義》注文與《卦變圖》不合”之說,故下節(jié)將以白氏之疏證為標靶,辯論《卦變圖》與《本義》注文的關(guān)系。



二、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符合若契

; 白壽彝先生指出,《本義》注文與《卦變圖》存在兩項“不合”。第一項不合,是《本義》注文曾提到“一卦可變?yōu)榱呢浴,這說法與《易學啟蒙》合,而與《卦變圖》說諸卦皆自復(fù)、姤、臨、遁等卦來不合。這個觀點,其實是混淆了《易學啟蒙》的《變占圖》與《本義》的《卦變圖》,應(yīng)首先予以澄清。(關(guān)于這一問題,余敦康、蕭漢明等先生已有論述,余文見劉大鈞先生主編《象數(shù)易學研究》第三輯之《朱熹〈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象數(shù)之學述評》(巴蜀書社2003年3月出版),蕭文見林忠軍先生主編、蕭漢明先生所著《〈周易本義〉導(dǎo)讀》一書(齊魯書社2003年10月出版)之導(dǎo)讀部分。)

; 我們把《本義》的《卦變圖》與《易學啟蒙》的《變占圖》作一番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根本不同。首先,兩圖的目的與作用不同。前者是為了解說《彖傳》“剛?cè)嵘舷隆、“大小往來”之義,后者是對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的展開;前者用以解決“成卦之由”亦即某卦從何而來的問題,后者用以解決“變占之法”亦即占得一卦后應(yīng)查看哪一辭的問題。其次,兩圖的規(guī)則和結(jié)構(gòu)不同!敦宰儓D》的規(guī)則是“只一互換轉(zhuǎn)移”,其圖的結(jié)構(gòu),是把乾坤以外的六十二卦按“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四陰四陽”、“五陰五陽”分成五組,每組中各卦的陰、陽數(shù)皆相等,每卦出現(xiàn)兩次!蹲冋紙D》的規(guī)則是“漸次變”,其圖的結(jié)構(gòu),是先分成三十二大組,每大組六十四卦,又各按“無變”、“一個變”、“二個變”、“三個變”、“四個變”、“五個變”、“六全變”將每大組分成七小組,小組內(nèi)各卦的陰數(shù)不必相同,每卦出現(xiàn)三十二次!蹲冋紙D》最應(yīng)注意的特點,是每小組中各卦的陰陽數(shù)不一定相等,例如,姤卦第二小組有五卦,都由姤卦“一個變”而得,即姤卦初六變得乾卦,九二變得遁卦,九三變得訟卦,九四變得巽卦,九五變得鼎卦,上九變得大過卦。其中乾卦是六皆陽,其余各卦四陽二陰,各卦陰數(shù)不相同。其它各組的情況與此類似。從作用、目的、卦圖規(guī)則、卦圖結(jié)構(gòu)等幾個方面來看,兩圖顯然不可混為一談。

; 朱熹從未混同兩圖,他的門人弟子也清楚兩圖的分別。例如,黃士毅類次朱熹語錄,編《朱子語類》,把討論《卦變圖》的語錄歸入“卦體卦變”類目下,討論《變占圖》的語錄歸入“卜筮”類目下,區(qū)分得就很清楚!柏泽w卦變”類目在《朱子語類》卷六十七,其中有這樣的語錄:

; 伊川不取卦變之說。至“柔來而文剛”,“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諸處皆牽強說了。王輔嗣卦變,又變得不自然。某之說卻覺得有自然氣象,只是換了一。(第1666頁)[7]

; 卦有兩樣生:有從兩儀四象加倍生來底;有卦中互換,自生一卦底;Q成卦,不過換兩。(同上)

文中“只是換了一”,“不過換兩”,都是指相鄰陰陽二互換位置。“卦有兩樣生”,表明《卦變圖》講的是“成卦之由”。“卜筮”類目在《朱子語類》卷六十六,有這樣的語錄: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 貞是事之始,悔是事之終;貞是事之主,悔是事之客;貞是在我底,悔是應(yīng)人底。三變,則所主不一,以二卦《彖辭》占,而以本卦為貞,變卦為悔。六俱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nèi)卦為貞,外卦為悔。凡三變者有二十卦,前十卦為貞,后十卦為悔。后十卦是變盡了,又反來。有圖,見《啟蒙》。(同上,第1637頁)

文中“圖”即《易學啟蒙》中的變占圖,貞、悔、外、內(nèi)、本卦、變卦等術(shù)語,均見《啟蒙·考變占》,這段語錄講的是“變占之法”!侗玖x》講解“成卦之由”,主要集中在彖辭注文和《彖傳》注文中,講解“變占之法”,主要集中于《系辭傳》注文!断缔o上傳》第九章注云:“謂已成六,而視其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兇,凡四千九十六卦也!保ǖ146頁)[8]講的是《變占圖》的“變占之法”,而非《卦變圖》的“成卦之由”。白先生用《系辭上傳》講“變占之法”的注文否定卷首《卦變圖》講“成卦之由”的圖式,顯然混淆了《變占圖》與《卦變圖》,是不能成立的。

; 白先生指出的第二項不合,是認為《本義》解釋訟卦、隨卦等十九卦之彖辭、《彖傳》沒有使用《卦變圖》的理論。筆者要指出,這個由黃宗羲、毛奇齡、王懋竑等人前后相沿的看法,其實是一個誤讀。誤讀的原因,是不知道朱熹《卦變圖》乃是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內(nèi)容。?

; 《本義》卷首所載《卦變圖》如下:(從略)

該圖特點有五:第一,“只一互換轉(zhuǎn)移”。即從下至上,從左至右,相鄰兩卦總是交換一對陰陽。第二,囊括了一互換轉(zhuǎn)移的所有可能。六十四卦中陰與陽毗鄰的情況甚多,每對毗鄰的陰陽兩交換位置都能使所在卦變?yōu)榱硪回,朱熹《卦變圖》將之囊括無遺。第三,自下至上、自左至右為某卦生某卦次序,此序不能倒轉(zhuǎn)。例如恒卦為三陰三陽之卦,見于“自泰卦而來”一組卦圖,亦見于“自否卦而來”一組卦圖。由“自泰卦而來”一組觀之,位于恒卦左方者為豐卦,故恒自豐來(豐卦初九上升為九二);由“自否卦而來”一組觀之,位于恒卦左方者為井卦,故恒自井來(井卦六四上升為六五);兩種可能性是對等的,故恒卦既可以來自豐卦,也可以來自井卦。至于具體來自哪一卦,要根據(jù)《彖傳》確定。如果《彖傳》說“剛上柔下”,則自豐卦來;如果《彖傳》說“剛下柔上”,則自井卦來。由于《彖傳》曰:“剛上而柔下!庇谑恰侗玖x》注曰:“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曰恒自豐來,剛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保ㄍ希99頁)又例如,蠱卦也是三陰三陽之卦,既可由賁、井卦來,也可由旅卦來,由于《彖傳》曰:“剛上而柔下。”故《本義》注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同上,第28頁)第四,接續(xù)相生。例如,從根本上說,一陽之卦皆從復(fù)、剝二卦變來,然具體而論,則師卦自復(fù)卦或謙卦來,謙卦自師卦或豫卦來,豫卦自謙卦或比卦來,比卦自豫卦或剝卦來,師、謙、豫、比諸卦并不是直接來自復(fù)、剝二卦。第五,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關(guān)系。圖中與“恒、井、蠱”相鄰的不是它左邊的“益”,而是“豐、既濟、賁”,依此類推,“咸、旅”與“困、未濟”,“益、噬嗑、隨”與“渙、未濟、困”,“損、節(jié)”與“賁、既濟”,“革、離”與“兌、睽”,“大過、鼎”與“革、離”,“蒙、坎”與“艮、蹇”,“頤、屯”與“蒙、坎”等等,本來都是相鄰關(guān)系。這是因為,卦變關(guān)系是多維的,用二維圖表來表達,顯得比較困難,于是不得不把原本是相鄰關(guān)系的兩列卦拆散開來。如果改用網(wǎng)圖,則不但能夠表達出所有的相鄰關(guān)系,且比二維表更顯清晰。僅以“三陰三陽之卦皆自否泰而來”卦圖為例,轉(zhuǎn)換成網(wǎng)圖如下:

; 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圖中自下而上為生卦方向,連線為生卦關(guān)系,實線表示只有一對毗鄰陰陽交換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關(guān)系,虛線表示有兩對或兩對以上毗鄰陰陽交換位置而生另一卦的生卦關(guān)系。(《朱文公易說》卷二十二《答王遇》:“卦變獨于《彖傳》之詞有用,然舊圖亦未備,嘗修定。今寫去,可就空處填畫卦。而以《彖傳》考之,則卦所從來,皆可見矣。然其間亦有一卦從數(shù)卦而來者,須細考之,可以見《易》中象數(shù),無所不通。不當如今人之拘滯也。”網(wǎng)圖中,既濟卦可自七卦來。)“泰卦組”一圖,陽皆呈上行趨勢,陰皆呈下行趨勢,為“剛上柔下”者;“否卦組”一圖,陰皆呈上行趨勢,陽皆呈下行趨勢,為“剛下柔上”者。“一陰一陽之卦”、“二陰二陽之卦”、“四陰四陽之卦”、“五陰五陽之卦”卦變表都可以轉(zhuǎn)換成這種網(wǎng)圖,此處略。

; 《本義》彖辭和《彖傳》注文涉及十九卦卦變,其中泰、否、蠱、隨、噬嗑、賁、咸、恒、漸、渙十卦為三陰三陽之卦。三陰三陽之卦中,由“剛上柔下”變來者為:

; 否卦。彖辭有“大往小來”,注云:“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保ㄍ,第20頁)

; 蠱卦。《彖傳》“剛上而柔下……”注云:“以卦體釋卦名義!保ㄍ,第93頁)彖辭注云:“或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亦剛上而柔下,皆所以為蠱也。”(同上,第28頁)

; 賁卦!跺鑲鳌贰叭醽矶膭偂弊⒃疲骸耙载宰冡屫赞o。”(同上,第95頁)彖辭注云:“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保ㄍ希33頁)

; 恒卦!跺鑲鳌贰皠偵隙嵯隆弊⒃疲骸盎蛞载宰冄詣偵先嵯轮x,曰恒自豐來,剛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保ㄍ,第99頁)

; 漸卦!跺鑲鳌贰斑M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注云:“以卦變釋利貞之意。蓋此卦之變,自渙而來,九進居三;旅而來,九進居五。皆為得位之正。”(同上,第105頁)

這些卦,應(yīng)查看《卦變圖》之“泰卦組”網(wǎng)圖,看其由何卦變來。查“泰卦組”網(wǎng)圖:否卦自漸卦來,蠱卦自賁卦、井卦、既濟卦來,賁卦自既濟、損卦、節(jié)卦來,恒卦自豐卦來,漸卦自旅卦、渙卦、未濟卦來。顯然,上述《本義》注文所言卦變,都在《卦變圖》范圍內(nèi)。

; 三陰三陽之卦中,由“剛下柔上”變來者為:

; 泰卦。彖辭有“小往大來”,注云:“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保ㄍ,第18頁)

; 隨卦!跺鑲鳌贰皠倎矶氯帷弊⒃疲骸耙载宰冡屫悦x!保ㄍ希93頁)彖辭注云:“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同上,第26頁)

; 噬嗑卦!跺鑲鳌贰笆舌径,剛?cè)岱帧弊⒃疲骸耙载宰冡屫赞o。”(同上,第94頁)彖辭注云:“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于五,而得其中!保ㄍ希31頁)

; 咸卦。《彖傳》“柔上而剛下……”注云:“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來,柔上居六,剛下居五也,亦通!保ㄍ,第99頁)

; 渙卦!跺鑲鳌贰皠倎矶桓F,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注云:“以卦變釋卦辭!保ㄍ,第107頁)彖辭注云:“其變本自漸卦,九來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同上,第80頁)

這些卦,應(yīng)查看《卦變圖》之“否卦組”網(wǎng)圖,看其由何卦變來。查“否卦組”網(wǎng)圖:泰卦自歸妹卦來,隨卦自困卦、噬嗑卦、未濟卦來,噬嗑卦自益卦、未濟卦、渙卦來,咸卦自旅卦來,渙卦自漸卦來。上述《本義》注文所言卦變,都在《卦變圖》范圍內(nèi)。

; 因此,轉(zhuǎn)換為網(wǎng)圖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本義》注文并不像白壽彝先生疏證的那樣“與《卦變圖》不合”,而是符合若契。

; 白壽彝先生的疏證中,還隱藏著一項“不合”,即以為《卦變圖》諸卦皆直接由乾、坤、復(fù)、姤、臨、遁、泰、否、大壯、觀、、剝變來,而《本義》注文則否。白氏之說,是僅就《卦變圖》“凡一陰一陽之卦皆自復(fù)、姤而來”,“凡二陰二陽之卦皆自臨、遁而來”,“三陰三陽之卦皆自泰、否而來”,“四陰四陽之卦皆自大壯、觀而來”,“五陰五陽之卦皆自剝、而來”等語的字面意思理解《卦變圖》,而未曾深考《卦變圖》“接續(xù)相生”之義。從網(wǎng)圖可以看出,每組卦確有一最初根原(如“泰卦組”之泰卦,“否卦組”之否卦),但中間諸卦,卻不是由根原卦直接生得,而要通過接續(xù)相生得到。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 綜上所述,《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原本是符合若契的,黃宗羲、胡渭、毛奇齡、王懋竑、白壽彝認為兩者不合的說法,是由于對《卦變圖》的誤讀。第一項誤讀,是混淆《卦變圖》與《變占圖》;第二項誤讀,是不知《卦變圖》用二維圖表表達多維關(guān)系;第三項誤讀,是不知《卦變圖》接續(xù)相生之義。這些誤讀,實屬象研究中不應(yīng)有的基礎(chǔ)性錯誤,是應(yīng)當予以澄清的。

; 另有文獻可以佐證朱熹與《周易本義》卷首九圖的關(guān)系,例如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二有《答廖師子晦》第三書,該書寫道:

; 某特蒙惠《易本義》及卦圖。大學議論甚荷誨督不棄,銘佩何已。某向者庚申春首自考亭傳《本義》來,前列諸圖,如《伏羲八卦方位》,乾一在左方之上,兌二次之,離三又次之,而震四居其下,巽五居右方之上,坎六次之,艮七又次之,而坤八卦其下,與今所刊《本義》同,但其中無“太極”字!斗肆呢苑轿弧罚笞郧恢琳鹚,右自巽五至坤八,亦依前八卦方位,而正南之中注“夏至午中”,正北之中注“冬至子中”,正東之中注“春分卯中”,正西之中注“秋分酉中”,外無六十四卦卦名,而內(nèi)為方圖,與《啟蒙》。竊謂此為定本,更不可易!艚袼侗玖x》六十四卦方位,以乾一八卦居東南,兌二八卦居正東,又蹉退了,不合自然之位。且以復(fù)居北之初隅,姤居南之初隅,則是十一月節(jié)氣便為冬至,而五月節(jié)氣便為夏至矣。又無方布,與圖后說不相應(yīng)為誤,無疑書坊所貨《六經(jīng)圖》有《先天象圖》,位次恰如此,注出康節(jié),未必果康節(jié),胡本其出此歟?后別換一版者,位次卻是,而亦少有未當,如其中方布無卦名,亦可以證圓布之不必注卦名。其八卦界處須有小豎畫以別之,又須注“乾一”、“兌二”等字于本位之中,及“冬至子中”等語于本方之中,一如《啟蒙》乃善。[9]

陳淳字安卿,福建漳州(臨漳)人,生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卒于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在朱熹守臨漳時(1190—1191)始來問學,為學善于從本原處下功夫,得到朱熹贊賞,數(shù)語以“南來吾道喜得陳淳”。陳淳在易學上深有造詣,朱彝尊《經(jīng)義考》列為朱熹傳《易》弟子之一。朱熹去世后,廖德明(字子晦)刊刻《周易本義》,將板樣寄送陳淳校訂,陳淳提出校訂意見,故有此信之作。信中對《周易本義》卷首易圖有相當詳細的描述,是考證《周易本義》卷首九圖的最珍貴文獻,其中最可注意者,是“某向者庚申春首自考亭傳《本義》來前列諸圖”一句話。蓋慶元己未(1199)十一月中旬,陳淳和他的岳丈李唐咨來考亭問學,流連三個月,庚申年正月初五,二人返鄉(xiāng),暮春三月初九日朱熹去世。所謂“庚申春首自考亭傳《本義》來”,說明陳淳此番問學,曾順便抄錄《周易本義》攜歸。所謂“前列諸圖”,說明他抄錄的《周易本義》卷首列有數(shù)幅圖式。這說明,朱熹在去世前兩月曾將《周易本義》稿本傳授給陳淳,而在這堪稱《周易本義》最后稿的卷首,就有易圖數(shù)幅。廖德明把板樣寄送陳淳校對,當是由于陳淳手里有可靠傳本的緣故。

; 朱熹晚年親訂九圖,不但可理解為其《易》學中之占學方法和“先天學為易學綱領(lǐng)”思想的自然延伸,還可理解為其晚年思考太極本體所留下的“立象盡意”之作。卷首九圖與朱熹晚年思想特別是其本體論、方法論的關(guān)系,尚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 [1]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 黃宗炎.易學象數(shù)論[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3]; 胡渭.易圖明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4]; 毛奇齡.推易始末[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5]; 王懋竑.朱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 [6] 白壽彝.《周易本義》考[A].黃壽祺,張善文.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 [7]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94.

; [8] 蘇勇.《周易本義》校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9] 陳淳.北溪大全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應(yīng)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畢業(yè)論文論文網(wǎng)

【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相關(guān)文章:

俞琰卦變說辨析03-18

論李白之“氣”03-27

論體育之美學02-27

論民事之訴03-20

論公益訴訟之價值11-29

論《左傳》之性質(zhì)及其與《國語》之關(guān)系08-16

論訴訟代理主體之規(guī)范03-24

論刑事判決之效力03-07

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的方法論意義論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