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家的視角及文化價值
批評家指從事評論、批評工作的專家。在社會行業(yè)中有不同的分類如文學批評家,時政批評家,時裝批評家,軍事批評家,體育批評家,美學批評家等。“批評家”有時亦稱“評論家”。
摘要:韓德森是美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重要的歌劇批評家之一。《歌唱藝術》一書是韓德森逝世后,由友人編輯而成的紀念文集。作為一個職業(yè)批評家,韓德森的批評視角非常獨特,《歌唱藝術》對于理解19世紀的美國歌劇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歌劇;歐洲聲樂;音樂;韓德森
韓德森,全名威廉・詹姆斯・韓德森,自1883年入職《紐約時報》后,從事記者及歌劇批評工作30年,是當時美國家喻戶曉的批評家之一。韓德森受過良好的聲樂訓練,并且擅長作曲,因此,他的批評專業(yè)性極強。在韓德森的藝術思想中,藝術家的個性被放置在了藝術的核心。在韓德森看來,藝術是人的藝術,人賦予了藝術靈魂。因此,人是第一位的。韓德森反對一味追求華麗的音色,倡導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聲樂。韓德森的歌劇批評對于研究19世紀美國歌劇來說意義重大。
一、韓德森對歌劇藝術的思考
韓德森是一個非常具有思想深度的批評家,他總是能夠從本體論的層面上思考問題。在《歌唱是什么》一文中,韓德森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歌唱是什么?或許在多數(shù)人看來,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歌唱,當然是聲音的藝術,完美的聲音意味著完美的歌唱。然而在韓德森看來,這個問題大有商榷的余地。
聲音就是一切嗎?聲音固然重要,但絕非一切。如果歌唱只是優(yōu)美的聲音,那么唱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呢?如果聲音在歌唱中是絕對的,那么完全可以去掉唱詞。如果觀眾需要的只是聲音,那么,就可以不需要歌唱者,只有樂器就可以了。經(jīng)由韓德森的追問及思考,“歌唱是什么?”這一問題變得復雜起來。
早在1902年出版的《歌唱者的藝術》一書中,韓德森曾明確將歌唱定義為“歌唱者的藝術”。他說:“歌唱,是人聲音的藝術,而非樂器聲音的藝術。歌唱者,不是樂器。歌唱者,如果想要同樂器去競爭,將自己變成一件樂器,那是本末倒置的。”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如果歌唱者不具備優(yōu)美的聲音,那么他所發(fā)出的聲音便不能被稱為音樂。的確,歌唱者當然要接受聲音的訓練,但不能夠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古語有云: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可能讓自己淪為一件沒有靈魂的樂器。那么聲音在歌唱中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聲音是幫助觀眾來理解唱詞的。對于19世紀美國歌劇演出中那種一味追求聲音、華而不實的表演,韓德森提出了強烈的反對。他這樣說道:“三分之二的觀眾,根本不知所云,一味地沉醉在歌唱者的聲音中……整個意大利聲樂學派的根本性錯誤在于:它只實踐出了優(yōu)美的聲音,而真正的真理是聲音應當讓唱詞活潑起來,聲音只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
或許有人會認為,韓德森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實則不然,韓德森并未完全否定聲音的重要性,只是不贊同那種高度技術化的歐洲聲樂體系。他說:“技巧不是聲樂的全部,技巧固然可以讓一些具備天賦的人產(chǎn)生動人的效果,但歌劇不是一種聲樂藝術,在面對瓦格納時,意大利歌劇學派必須認識到這個事實。”
在《藝術家與大眾》一文中,韓德森進一步指出:“每一位教師都自稱自己是真正的意大利學派,激烈地否定任何人對于意大利學派的了解……每一位細心的觀察者會清楚無誤地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歌唱家正在逐年減少,生硬粗糙、走調(diào)叫喊的一代卻在成長。”針對這一問題,韓德森提出了自己的聲樂理論并系統(tǒng)地回答了什么是好的歌唱。
從韓德森的論述來看,他并非試圖從根本上否定意大利聲樂體系,而是否定意大利聲樂體系中普遍存在的經(jīng)驗主義。在《呼吸的基礎》一文中,韓德森指出,呼吸問題,已經(jīng)成為聲樂練習中最大的問題。每個學派的大師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讓學習者無所適從。韓德森認為,應當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呼吸,讓呼吸練習變得有章可循。
強調(diào)科學性是韓德森聲樂理論的重要特征,而且韓德森非常善于運用各領域的科學知識來說明問題。例如,在《元音的處理》及《輔音的處理》這兩篇文章中,韓德森借由發(fā)音學和音韻學說明了聲樂與唱詞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由于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式音樂的發(fā)音已經(jīng)不純正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元音丟失了。因此,一個歌唱者有必要進行元音與輔音練習,否則他的歌唱是無法堪稱完美的。
二、韓德森的歌劇批評思想
在探討韓德森的歌劇批評思想前,我們有必要區(qū)分一下“批評”和“評論”之間的差別。在一般人看來,“批評”和“評論”的差別不是很大,甚至在一些音樂教科書或權(quán)威音樂詞典中,“批評”和“評論”是被混用的,但是仔細推敲的話,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在《藝術家與觀眾》一文中,韓德森指出,批評者首先是一名觀眾,但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觀眾。一般觀眾的目的主要是享受,而非學習,而批評者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而不僅僅是享受?梢,“學習藝術”是韓德森藝術批評的重要目的。因此,對于韓德森來說,批評是一種學習藝術的手段,但凡不以學習為目的的評論都不是批評。
然而,在一般人看來,批評者應當是教育者,但在韓德森看來,藝術家是絕對的老師。在他看來,觀眾應當向藝術家去學習,因為藝術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而非批評者創(chuàng)造的。批評者只是比一般觀眾先行一步,在藝術問題上,批評者仍舊是一個外行。批評者不可能高于藝術家,更加不可能指導藝術家。批評家總是后知后覺的,只有當藝術出現(xiàn)后,批評家才能有所行動。
或許有人會產(chǎn)生疑問,如果批評者不承擔為藝術把關的重任,那么這個重任應當由誰來承擔呢?韓德森認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引導觀眾去欣賞。因此,藝術品位的問題應當由藝術家來負責,而不是由批評者來負責。即便批評者有很高的藝術品位,也只是批評者個人的,無法成為社會的。批評者不可能替代藝術家去解決藝術品位的問題,而且,觀眾完全有能力區(qū)分什么是好的藝術,什么是壞的藝術。
如果批評者不承擔上述責任,那么批評者發(fā)出批評的目的是什么呢?由于韓德森特殊的.批評思想,他將批評活動變得非常戲劇化。在他看來,劇場更像是一個教室或一個實驗室。批評者是其中一個積極的學生,批評的言論是他的發(fā)言。批評者所能做的事情,只是把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研究結(jié)論呈現(xiàn)給大眾,至于大眾的看法,批評者是無法左右的。
同樣,批評者也是無法主導藝術家的。在韓德森看來,真正的藝術家是那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人。即便在面對經(jīng)典人物時,他們總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特點發(fā)揮創(chuàng)造,從而產(chǎn)生新的藝術效果。因此,藝術批評更像是一種記錄,一幅素描,對于那些沒有機會親臨現(xiàn)場的觀眾來說,是難得的教學筆記。
三、評論的文化價值
眾所周知,美國并非歌劇的發(fā)源地。在美國,歌劇是舶來品,而且是精英文化的象征。20世紀中期后,歌劇文化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樂,但是任何一種文化現(xiàn)象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論是音樂劇,還是流行音樂,都可以追溯到美國歌劇。韓德森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美國音樂的黃金時代。相比同時代的音樂批評家,韓德森更加熱衷于歌劇,因此,他的歌劇批評在數(shù)量上和質(zhì)量上都是無可比擬的。批評家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文化的發(fā)展,也推動了文化的進步。
我國雖然是一個音樂大國,但音樂評論卻是相當薄弱;蛟S有人會認為,音樂評論并不直接參與音樂創(chuàng)作,但這并不表示它是無足輕重的。試想,如果沒有韓德森這樣的評論者,在一個媒體不發(fā)達的時代,我們?nèi)绾蔚弥莻時期的音樂文化及其背后的價值?
在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還是需要專業(yè)的音樂評論。國內(nèi)的音樂批評,從數(shù)量上來看,規(guī)模龐大,參與評論的大眾越來越多,但是很少可以看到具有學術價值的音樂批評。
其實,越是在今天這樣媒體發(fā)達的時代,越是需要嚴肅的音樂批評及音樂批評者。任何一個時代,批評者的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且不可取代的。正如韓德森所強調(diào)的,批評者首先是觀眾,是觀眾中的先行者。批評者從觀眾中走出來,率先走向藝術,走向真理,他應該為其他觀眾提供指南,開辟道路。
批評者正是以這種方式參與文化創(chuàng)造的,如果沒有批評者,絕大多數(shù)觀眾可能只會停留在對音樂的感官享受層面上。因此,批評者是值得尊敬的,批評者是不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
[1] 冉學瓊,張群. 從美聲唱法的產(chǎn)生看各個時期聲樂研究的發(fā)展趨向[J]. 南昌大學學報,2012(06).
[2] 范晨. 淺淡歐洲聲樂發(fā)展史上不同時期的演唱風格對歌唱的影響[J]. 青春歲月,2012(18).
[3] 郎毓秀. 美聲學派(Bel Canto)概述[J].音樂探索,2011(04).
[4] 高莉莉. 論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的音樂風格特征――以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第的代表作品為例[J]. 黃河之聲,2011(16).
[5] 劉憶黎,李天義. 簡述19世紀歐洲歌劇發(fā)展史[J]. 青春歲月,2011(14) .
【批評家的視角及文化價值】相關文章:
1.放大你的價值
5.關于文化娛樂場所管理及文化陣地建設情況的調(diào)研報告
8.HR談簡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