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a乱码,国产精品路线1路线2路线,亚洲视频一区,精品国产自,www狠狠,国产情侣激情在线视频免费看,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中國古代的復仇與法律

時間:2024-08-15 09:40:16 歷史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的復仇與法律

  摘要:復仇是中國古代一個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當國家出現(xiàn)以后,理應由國家懲罰犯罪,行使刑罰權,以國家的名義代替?zhèn)人進行“復仇”。然而在中國古代,復仇并沒有因為國家的出現(xiàn)而消亡,反而是與國家法律并存,屢禁不絕。本文細數(shù)了歷史上復仇與法律的糾纏,分析復仇與法律并存的原因,提出復仇本性論、公權力救濟缺失等,并以史為鑒得出對現(xiàn)世的意義。

中國古代的復仇與法律

  關鍵詞:復仇 法律 寬容 儒家經(jīng)義

  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復仇始于源頭,一路奔來,忽起忽落,若隱若現(xiàn),卻始終未被歷史所淹沒,靈動著它的影子。復仇,這一古老的社會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是一個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一、復仇的概念

  什么是復仇?復仇是指一個人或團體用私力對加害自己及親屬或團體的人以一定程度的損害的一種報復性行為。 復仇最早出現(xiàn)在歷史中,是作為原始社會的一種習慣,是人類最古老的行為之一,它經(jīng)歷了由血族復仇到同態(tài)復仇的一個發(fā)展過程。

  原始社會時期,氏族成員是通過血緣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大家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殺人只是對特定的個人或家族的傷害,并沒有上升為一種對社會的侵害。由于當時并沒有國家,更不用說國家組織了,故對于他人加害自己或者家族的行為,只能通過復仇使之受到應有的懲罰,求得正義的救濟,這也體現(xiàn)冥冥中的公理,為人們所信服。因此,復仇成為了家族的“法律”。

  二、復仇與法律的糾纏

  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隨著階級的分化,國家的日益強大,國家組織的日漸發(fā)達并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家族至上逐漸演變?yōu)閲抑辽稀9蕠?國家法律)代替家法(原始社會的復仇),只有國家才能懲罰犯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一過程開始時,先是有國法對于復仇之事的認可和限制,然后出現(xiàn)禁止復仇的法律,最后只有國家才能夠懲罰犯罪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常識,復仇風尚便完全地消失。

  但在古代中國,國家出現(xiàn)后,理應結束復仇的歷史,然而復仇與法律懲罰犯罪卻一直相伴隨,復仇風氣在社會上不但沒有完全禁絕,甚至法律本身還保有肯定復仇正當性的成份。這是一種極其特殊的現(xiàn)象。

  復仇采取的手段往往是暴力的,其所追求的目標是殺死仇人,當國家機器無法替被害人討回公道時,這有其合理性,但當國家機器逐漸發(fā)達時,從法律上講,復仇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犯罪行為。誠如楊鴻烈所言:“‘復仇’是文化不開時人民的自助,到了實行國家司法主義的時候,可就成為‘不法行為’!”

  然復仇從原始社會走來,它不單純的只是一種氏族習慣,一種無法推卸的義務,更是人們維護自身權利的工具,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手段,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復仇也開始進化,漸漸融入了儒家倫理道德:為君主復仇是效忠,為父母復仇是盡孝,為丈夫復仇是守節(jié),為朋友復仇是有義。所以,在傳統(tǒng)社會里,復仇行為既是一種需要打擊的犯罪,又是一種值得大力宣揚的高尚行為。

  三、復仇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歷代的法律對于復仇大多都是持否定的態(tài)度。畢竟復仇這種私自懲處仇人的行為,將本應由國家行使的權力,個人擅行,無視國家的存在,是對國家刑罰權的挑戰(zhàn),是對皇權的挑戰(zhàn)。作為統(tǒng)治者,當然無法忍受這種對自己權利的不時沖擊。然法律盡管禁止復仇并規(guī)定對于私自復仇者嚴加制裁,但私自復仇的風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并沒有因此而消弱,不斷有復仇者寧可以身試法,不滅復仇之心。

  (1)復仇是人的本性

  報復,這是動物的一種本能反應。人是高級動物,故復仇也是人的本性。人類社會在法律誕生之前,對于部落之間的紛爭,你殺了我方一人,我方也要殺你方一人,雙方相抵。這是回敬傷害的一種反抗,是一種人的本能。

  (2)儒家經(jīng)義的深入人心

  復仇被認為是“忠孝節(jié)義”,是被整個社會意識所崇尚的諸項倫理價值的表現(xiàn)。如《清史稿·孝義傳·序》談及"孝"的種類和范圍,有一項就是"為親復仇"。而"忠孝節(jié)義"又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如在《周禮》、《春秋公羊傳》、《禮記》中都有大量允許復仇,提倡復仇的記載。且古代的官吏,多為通過科舉考試出身的儒生,深受儒學的洗禮,對于復仇案件多以寬縱處理,這直接決定了案件的最后結果,使復仇者往往得到赦免,這種結果使法律對于復仇的禁止失去了意義,進一步鼓勵了人們走上復仇之路。

  (3)古代公權力的救濟缺失

  中國古代,在國家剛剛形成時,很多治國的制度都比較落后及不完善,因此國家對于社會的控制能力及救濟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封建王朝腐朽時期,法制混亂,貪贓枉法,徇私枉法,出現(xiàn)法律缺位,殺人、傷人者得不到國家公力有效制裁,法律不能實現(xiàn)社會正義之時,尋求私利救濟就不可避免了,復仇就是當然的選擇。

  (4)司法對于復仇的消極態(tài)度

  盡管法律對于復仇多為禁止,然而,說是一套,做是一套。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大量對復仇者的寬宥。為何會如此呢?在“禮教”盛行的年代,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就是:不復仇是一種恥辱,使復仇變成“忠孝節(jié)義”的象征。人們?yōu)榱瞬槐成稀安恢、不孝、不?jié)、不義”的罵名,必定要去復仇。

  當然,生活在那個倡導復仇是忠孝節(jié)義的年代,執(zhí)法者也是人,也受著社會輿論的壓力,在他的心目中,除了法律,必定還有更有影響力的道德禮義。對于復仇的案件,在情感上首先是偏向復仇者的,故復仇者違反法律卻在司法審判中得到減免也就不足為奇了。

  (5)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

  儒學的普及,導致整個社會的輿論對于復仇者幾乎都是同情和贊揚的聲音。有些人出于種種考慮,也許不想復仇了,然而社會輿論的壓力卻逼迫著他只能選擇走上復仇的道路。這是可悲的。

  四、歷史對于現(xiàn)世的意義

  復仇是因恨而生的,因為恨才喚醒人內(nèi)心復仇的本性。但過分的提倡復仇,會導致社會的混亂,正如羅素所說:“社會只要認可復仇心,就等于允許人在自己的訴案中自當法官……而且復仇心通常又是一種過火的動機,它追求越出適當分寸施加懲罰”。

  復仇誠然是體現(xiàn)了忠孝,但卻讓太多的人為了忠孝而犧牲自己,就像是一個偽裝的很好的陷阱,表面的光環(huán)不斷引誘著眾人往里面跳。從價值衡量的角度看,因一個仇恨所引起的得與失是永遠無法對等的。

  復仇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xiàn)了不寬容,雨果曾說過:“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法律是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規(guī)范,是一門有關人的學問。法律不但應以人為本,而且人是法律唯一的本。寬容體現(xiàn)了對人的一種關懷和愛,它以一種同情的心態(tài),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待問題。這樣的一個立場和這樣的一份同情心,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所必須的。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沒有寬容精神,人們之間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交往,也不可能形成一個社會。在寬容心之下,對于他人的行為,才可能有透徹動明的理解。對于人有透徹動明的理解,才可能有合理的立法和司法。

  故現(xiàn)代的社會既需要嚴刑峻法,也需要寬容精神,而我們既要心存正義,也要懷抱寬容。對于違法犯罪者應捍衛(wèi)正義,使其受到應有懲罰;但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懷他、同情他,用一顆寬容博愛的心去感化他。同時現(xiàn)代法律應當珍惜生命,用寬容和憐憫之情,去拯救那顆尚有良知的靈魂。

  注釋:

  楊士泰.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復仇問題研究.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

  梁治平.法意與人情.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2004.70.

  童偉華.法律與寬容.

  參考文獻:

  [1]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霍存福.復仇·復刑·應說――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吉林出版社.2005.

  [3]邱興隆.刑罰的哲理與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沈家本著.張全民點校.歷代刑法考.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5]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6]周密.中國刑法史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明輝.復仇之辯:中國古代法中的模糊地帶.

  [8]叢明曦.人為什么復仇.世界新聞報.

  [9]蘇力.復仇與法律――以《趙氏孤兒》為例.法學研究.2005(1).

【中國古代的復仇與法律】相關文章:

論希思克利夫的復仇06-20

法律語言與法律文化論07-26

法律與哲學10-21

法律的道路08-20

法律推理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10-22

中國古代的避諱習俗06-02

法哲學,法律理論和法律教義學10-09

高校法律教育對法律意識的影響08-27

高校法律教育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影響06-05

論高職法律教育中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