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臨床分析和預防措施
摘要:目的:觀察腹膜透析并發(fā)感染的因素及防治對策。方法:調查分析2005年1月至12月我院腎內科陸續(xù)收治的10例因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而發(fā)生腹膜感染病人。結果:其中1例院內感染,9例院外感染,分析腹膜感染的原因與無菌操作不嚴、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文化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等有直接關系。結論:腹膜透析腹膜感染受多種因素影響,預防和治療腹膜感染需要采取綜合措施。 關鍵詞: 腹膜透析; 腹膜感染; 預防 Analysis and Prophylaxis of Post-peritoneal Dialysis Infection LI Xue-fei, YANG Wen, LUO Hai-fe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Guangdong Dongguan 5230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post-peritoneal dialysis infection(PPDI) and its prophylaxis. Method: Analyzed 10 PPDI cases suffered from chronic renal failure. Result: Only 1 case was hospital onset of infection, the other 9cases were community infection. The main causes of infection included non-sterile technique and the nourishment, culture background, family circumstance of patient. Conclusion: PPDI is a multi-factors induced disease, and needs combined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Peritoneal dialysis; Peritoneal infection; Prophylaxis 腹膜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的一種終生維持治療手段。它是用腹膜作為透析膜,依賴彌漫和超濾的作用達到清除體內過多水份和毒素的目的[1],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膜膜感染是腹膜透析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甚至可導致導管拔除,不得不終止腹膜透析,現(xiàn)將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陸續(xù)收治的10例腹膜透析病人發(fā)生腹膜感染的原因及治療護理總結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我院腎內科2005年1月起陸續(xù)收治腹膜透析患者發(fā)生腹膜感染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9.3歲,其中院內透析1例,家庭透析9例,因發(fā)熱、腹痛、伴有壓痛及反跳痛。透出液檢查:混濁、甚至出現(xiàn)蛋白凝塊,白細胞升高,這些病人所使用的透析液均為同一廠家的產品(上海長富),對該產品院感科進行質量抽檢,檢查結果提示該產品完全達到相關質量要求。 1.2 腹膜感染診斷標準:按照1987年全國血液凈化會議提出的腹膜透析并發(fā)感染性腹膜炎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①有發(fā)熱、腹痛、惡心、腹膜刺激征等;②透出液混濁,透出液檢查白細胞大于或等于100×106/L,其中,中性粒細胞大于或等于50%;③腹透引流液涂片或培養(yǎng)陽性,真菌性腹膜炎必須找到真菌[2],符合上述3項中2項可確診,具有一項可疑診。 2 腹膜透析并發(fā)感染性腹膜炎的影響因素觀察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主要指標是血紅蛋白(Hb)及血清蛋白(AIb),家庭腹膜透析患者執(zhí)行無菌操作情況、以及患者的文化背景及家庭環(huán)境,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本組并發(fā)腹膜炎10例病人中,通過責任護士直接與患者或其看護者交流和觀察透析操作,并對其操作考核,從中發(fā)現(xiàn)造成腹腔感染的原因,院內感染的1例是合并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的腹膜感染;另9例為家庭透析病人,經調查發(fā)現(xiàn)透析管道在設計上比原使用的產品多了一個連接管道的環(huán)節(jié),增加了操作感染的機會,患者無菌操作不嚴,導致腹膜感染。 3 治療方法
對確診的10例腹膜感染患者,用1.5%的葡萄糖透析液1000~2000ml,每升加入肝素8mg,輸入腹腔后,不留腹即放出,連續(xù)3次,然后選用負荷量抗生素進行腹膜透析[3],即用1.5%葡萄糖透析液1000ml,加入負荷量抗生素和肝素8mg,留置腹腔內3h,放出腹腔液,繼續(xù)在透析液中加入維持量抗生素和肝素8mg進行腹膜透析,同時加強病人全身支持治療和對癥處理,提高病人整體抗感染的能力。 4 結果
經系統(tǒng)用藥、抗炎治療2周后,腹痛、發(fā)熱、腹膜刺激癥減輕,透出液混濁現(xiàn)象逐漸消失,血象、透出液細胞數(shù)用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正常。本組病例全部治愈,住院時間平均20d,經專業(yè)護士再次系統(tǒng)培訓后,出院繼續(xù)進行家庭腹膜透析。 5 防治措施 5.1 腹膜透析室的環(huán)境,要求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清潔整齊,溫濕度適宜,于透析前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用消毒液擦洗門窗、桌椅,每日擦地1次,并定期作空氣培養(yǎng)。 5.2 嚴格患者及看護者的訓練,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見的腹腔感染途徑是無菌操作不嚴,在接卸、連接管時細菌由腹透管進入腹腔,本組的9例家庭透析病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操作不規(guī)范而污染管道接口所引起的腹腔感染,因此,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檢查透析液的的質量。在接管、封管、更換透析液及引流裝置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5.3 透析液在灌洗前要加溫到30℃(夏天可不加溫)溫度太低可引起腹膜血管收縮,降低透析效率,并可引起寒戰(zhàn)、腸痙攣、疼痛。溫度過高可造成腹腔臟器損傷,引起腹膜充血,蛋白漏出增多。
5.4 加強飲食指導。病人發(fā)生腹膜炎時,蛋白質的丟失比平時腹膜透析時更多,在常規(guī)腹膜透析時每天丟失蛋白質10g左右,如有感染或蛋白滲出過多時,每天丟失蛋白質可達20g左右,因此,易引起低蛋白血癥,營養(yǎng)不良,因此,腹膜透析病人的營養(yǎng)和飲食具有特殊性。 5.4.1 蛋白質的補充[4]患者需優(yōu)質高蛋白飲食1g/(kg・d),加上腹透丟失約10g~20g/d,并需食用優(yōu)質蛋白(如魚、瘦肉、牛奶、雞蛋等含必需氨基酸豐富的動物蛋白)。盡量減少植物蛋白的食入,特別是豆類及豆制品。 5.4.2 充足的熱量[4]最好攝入較高的熱量,每日熱量宜>146.3kJ/kg。熱量主要來源于飲食中的脂肪以及飲食和透析液中的糖類成分,其中從透析液中吸收的葡萄糖約能提供總熱量的20%~30%。 5.4.3 充足的維生素 提供B族維生素和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5.4.4 攝入適量的鈉、鉀、磷 腹膜透析患者如有體重迅速增加、水腫、高血壓和少尿者應限制鈉鹽的攝入,防止液體負荷過重。當部分腹膜透析患者透析不能很好地調節(jié)血鉀水平時應適當進行飲食方面的調節(jié),即根據(jù)血鉀水平決定進食或避免進食含鉀豐富的食物,同時應避免食用高磷食品。 6 討論
腹膜透析患者在醫(yī)院由護士按規(guī)范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包括透析環(huán)境的清潔、洗手、戴口罩、透析操作等)出院后要求在家中自主進行治療,雖然經過系統(tǒng)培訓,但由于文化程度、家庭環(huán)境、營養(yǎng)狀況及患者依從性等,也是導致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10例腹膜透析并發(fā)腹腔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提示護理人員要正確分析病人的各種癥狀和反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尤其是對于家庭透析病人,應反復向患者及家屬強調腹腔透析的正確操作規(guī)程,告訴患者回家后必須有一個獨立的透析環(huán)境,記錄每次腹透液進出液體的量、顏色、有無混濁、絮狀物等,通過培訓和指導患者及家屬熟練掌握技術和有關的護理知識,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于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防范意識。醫(yī)院透析護士做好家庭隨訪工作,定期家訪可減少發(fā)病率,給病人以心理支持[5],評估家庭透析環(huán)境,檢查無菌操作是否達標,尋找腹腔感染的可能原因并加以解決,降低腹腔感染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敏章,邵丙楊.中華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632. 。2] 王海燕,主篇.腎衰竭[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381-383. 。3] 沈清瑞,葉任高,余學清,主編.血液凈化與腎移植[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90-194. 。4] 劉英,李月雄,范玉芹.腹膜透析常見并發(fā)癥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4):309. [5] 王濤,王蘭.加強護士在腹膜透析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2):934.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臨床分析和預防措施】相關文章:
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08-27
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對妊娠高血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意義分析08-13
原發(fā)性膽囊癌32例臨床分析05-31
視唱練耳對聲樂技巧的作用和影響分析01-08
行為護理對腦梗塞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影響以及臨床效果觀察08-14
鎖骨下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及并發(fā)癥的分析與處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