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歇后語的文化信息傳遞與缺損—《紅樓夢》英譯本中歇后語評析
論文關(guān)鍵詞:翻譯 歇后語 文化傳遞與缺損
論文摘要:在語際翻譯過程中,源語所體現(xiàn)的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漢譯英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信息的缺損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楊究益譯本《紅樓夢》中歇后語的翻譯為例,簡要探討漢譯英過程中的文化信息的傳遞與缺損。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族從興盛走向衰敗的過程,塑造了許多生動形象的人物,同時,還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中國封建社會生活的畫卷。英譯本《紅樓夢》(楊憲益等譯,以下簡稱楊譯本)較成功地把原文的風(fēng)貌展現(xiàn)給了譯文讀者。然而,由于原作者與原文讀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原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存在,因此,在漢譯英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信息的缺損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楊譯本中歇后語的翻譯為例,簡要探討翻譯過程中的文化信息傳遞與缺損。
一、翻譯過程中的文化信息傳遞
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行為,也是一種文化交際行為。郭建中指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溝通的橋梁。主要的任務(wù)是在目的文(targettext)中再現(xiàn)源文(sourcelanguage)的思想內(nèi)容。譯者翻譯源語(sourcelanguage)時必然在介紹和傳播源語所體現(xiàn)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語際翻譯必然是文化翻譯。”在翻譯和介紹《紅樓夢》這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時,既要使譯文文本的讀者正確理解文章內(nèi)容,又要保持并傳達(dá)原文文本的文化特點,是極其困難的。從傳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楊譯本較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正如楊憲益所說:“要以忠實的翻譯‘信’于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文明的精神。這不僅僅是一個翻譯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還涉及到重視傳達(dá)中國文化的價值、靈魂,傳達(dá)中國人的人生,他們的樂與悲,愛與恨,憐與怨,喜與怒。”E2]由于譯者對原文作者的語言文化背景和譯文讀者的語言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楊譯本基本上把原文本中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文化觀念、價值信仰等文化信息對應(yīng)地傳遞給譯文讀者。
歇后語是漢語語言中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或者語言結(jié)構(gòu)。一般來說.歇后語分為上下兩個部分或兩個語言片段.前一部分是描述或者陳述。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者解答。由于歇后語具有幽默、含蓄的特點,在文學(xué)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以刻畫人物的性格,突出故事情節(jié)!都t樓夢》中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這一修辭手法,用來烘托人物,使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同時,還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在翻譯中,楊譯本注意到了這一獨特的修辭手法,并采取了相應(yīng)的手段進(jìn)行翻譯。
例1:那個寶玉是個‘丈二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臟。這是他的房子,由著你們糟蹋。
譯文:AsforBaoyu.he’Slikeaten—footlampstandthatshedshghton ohtersbutnoneon itself.Hecomplainshtatothersaredirty,yetleavesyoutoturn hisown loomstopsy-turvy.
此處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為題材來做歇后語(丈二的燈臺——照得見人家,照不見自己)。寶玉的性格里具有反封建的戰(zhàn)斗性。這在他對待丫鬟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但他的這種行為受到來自封建大家庭的家長的斥責(zé)。該歇后語的使用。表現(xiàn)出寶玉隨和的性格。在譯文中,譯者采取了直譯,用明喻生動形象地把取材的事物展現(xiàn)在譯文讀者的面前,既說明了寶玉的隨和個性,又暗示了他地位“高”的背景,表現(xiàn)了封建制度里森嚴(yán)的等級。這與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相符。
例2:我看到的是李逵罵了宋江,后來又來賠不是。
譯文:“Onewasthatpiece.”sheanswered.“inwhichLiKuiabusesSungChiangandhtenapologizes.”(Footnote:From thenovelShuiHu,LiKuiwasa peasantrebel,SungChiang,the leaderoftheoutlaws,wasacapitulationist.)
這里是用通俗故事的比方來做歇后語(李逵負(fù)荊——賠不是)。寶釵知道寶黛二人口角,寶玉賠不是;又是黛玉問她聽了什么戲,所以才答出這句話來諷刺他們。寶釵含蓄而嫉妒的心理表現(xiàn)得一覽無遺。同時寶玉和黛玉兩小無猜的形象也躍然紙上。李逵最敬愛宋江,寶玉最愛黛玉,得罪了自然會賠不是。譯文在翻譯中采用了直譯加注的方法,把其中的文化因素傳達(dá)了出來,點明了宋江和李逵之間的關(guān)系,達(dá)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既忠于原文,又說明了李逵和宋江的身份和關(guān)系。
例3:姨奶奶犯不著來罵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罷咧!這又是何苦來呢?
譯文:You’venocalltosweartome,madam.You didn’tbuyme.We’reallbirdsofafeather_一aUslaveshere.Whygoforme?
這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來做歇后語(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梅香原是舊時奴婢女子常用的名字,在這里代指婢女。芳官雖然身為優(yōu)伶,但不亢不卑;趙姨娘變?yōu)榈燃壐叩呐藕,拿著雞毛當(dāng)令箭,仗勢欺人。從芳官的回答中,我們可體會到封建等級制度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翻譯中,譯者采取了套譯的方法.把歇后語的下半部分進(jìn)行直譯,同時采用了歇后語的結(jié)構(gòu)形式。達(dá)到了較好的語言文化傳遞的目的。由于在英語表達(dá)中沒有對應(yīng)的“梅香”,所以譯者采用了具有譯文文化色彩的一個俗語“allbirdsofafeather”。同時,英語中,“bird”也有“姑娘”的含意。
從上述幾例可看出,楊譯本在翻譯中盡可能地展現(xiàn)了原作中的文化環(huán)境,包括歷史典故、社會制度、人際關(guān)系等,并力求在不損害原文風(fēng)貌的基礎(chǔ)上盡量多地把文化信息向譯文讀者傳遞。這種努力,說到底,也是把中國文化里的獨特語言現(xiàn)象介紹給譯文讀者的一種文化信息傳遞的工作。
二、翻譯過程中的文化信息缺損
顧嘉祖指出“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又是文化的鏡象折射,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層面,窺見的乃是這個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歇后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民族文化在語言上的反映。由于中西文化在傳統(tǒng)觀念、歷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同時,由于漢語語言的特殊性,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包含著其他的文化因子;這樣,在把一種言語文本轉(zhuǎn)化為另外一種言語文本時,文化信息的傳遞也必然會有一定的缺損。下面,再以楊譯本中的歇后語翻譯為例,來看看文化在翻譯中的缺損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語言特色信息的缺損,歷史文化信息的缺損,社會習(xí)俗文化信息的缺損,宗教文化信息的缺損。
例1:我哪里管的上這些事來!見識又淺,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給個棒槌,我就拿著認(rèn)真(針)’了。
譯文:“I’m incapable ofrunning things.I’m too ignorant,blunt and tactless,always getit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sitck.”
此處的歇后語用了“真”和“針”的諧音,把動賓結(jié)構(gòu)詞組“認(rèn)針”轉(zhuǎn)換成偏正結(jié)構(gòu)形容詞,只有在漢語語言里才有這種轉(zhuǎn)換,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同時,“把棒槌當(dāng)作針”本身就是一種很笨的行為,在此照應(yīng)前面提到的“見識又淺,嘴又笨,心又直”。王熙鳳用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充分地表現(xiàn)了她伶牙利齒,反映機敏。在翻譯中,作者采取了意譯,避開了原文所具有的語言上的特點,只把歇后語的意思表達(dá)了出來,雖能讓譯文讀者理解人物的談話內(nèi)容,但語言特色信息在傳遞中卻缺損了。
例2:好啊!這會子都還不起來,安心打擂臺打撒手兒!
譯文:“Fine!”heswore,“Notupatthishour,iustmakethingsmored瓶cultforme!”
“打擂臺打撒手兒——當(dāng)看客”。原文中賈璉管理榮國府好比打擂臺,要應(yīng)付各個方面。打擂臺是一種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在西方有拳擊運動與此相似,但文化內(nèi)容不同。楊譯本在處理這個歇后語時,采取了意譯,但沒有把封建社會這個大“擂臺”中獨特的中國文化行為傳遞出來,這樣文化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大打折扣。
例3:“沒有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歹。”
譯文:“You ungratefulthing!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htatfeedsyou.”
傳說呂洞賓是中國道教中的一個著名人物,關(guān)于他和八仙的民間傳說很多,可以說,他是中國最具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譯文中,譯者采取了直譯。但呂洞賓這個人物及其中隱含的“道教代表人物”的內(nèi)容卻未能表達(dá)出來。同時,在中國文化里,把歇后語的施動者比喻為狗,具有侮辱性,而把受動對象比喻為呂洞賓,則有尊敬的含義,從而表達(dá)出一種“好——壞”的對比。在譯本中,“呂洞賓”所傳達(dá)的宗教文化和社會習(xí)俗文化無法完全反映出來,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
從上面幾例不難看出,在翻譯中,由于譯本的對象是具有另一種語言文化背景的讀者,文化傳遞在翻譯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損,正如郭建中所說:“由于原語文本離開了自己的文化母體,其異域特征在譯語語境中便無法整體保全,其問必有信息喪失或意義失真。”
本文通過對楊譯本中歇后語翻譯的分析,初步探討了在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傳遞與缺損。由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源文中的文化信息無法在翻譯的過程中完全表達(dá)出來。但是隨著文化交流的加強,這些傳遞將更加完整,文化信息的缺損也將減少。
本文來源于畢業(yè)生求職網(wǎng) 畢業(yè)論文頻道
【歇后語的文化信息傳遞與缺損—《紅樓夢》英譯本中歇后語評析】相關(guān)文章:
肺癌術(shù)中自體闊筋膜修補心包缺損20例臨床觀察05-13
《物權(quán)法》的法理評析06-06
國外信息資源共享系統(tǒng)績效評估研究評析及啟示06-13
視覺文化語境中的電影05-13
智能住宅中的信息家電05-30
《紅樓夢》中預(yù)言敘事手法的運用06-10
《家》與《紅樓夢》中女性形象的比較05-28
商標(biāo)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分析論文05-03
淺談《紅樓夢》中的憂患意識思想05-23
有效信息交流的基本前提的文化論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