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對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影響論文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
法律意識是什么?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認識或認同的知識和心理態(tài)度的總稱。權利意識是人們對于一切權利的認知、理解和態(tài)度,是人們對于實現其權利方式的選擇。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大學生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的有生力量,了解法律、使用法律更是其必備的條件。其對法律的掌握程度對于把中國早日建設成為法治之國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提高大學法治教育,了解現今大學法治教育之現狀,我們對在校大學生作了一個調查。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深。本次的調查對象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來調查分析,本次調查問卷中顯示,55.05%的大學生有時會通過電視、報紙等途徑了解一些法律意識,只有13.29%的大學生平時都不怎么關注,并且認為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法律。這無疑表明當代大學生對我國法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然而在“刑法規(guī)定應負刑事責任的最低法定年齡是幾歲?”這一問題上,只有25%的大學生知道其答案是14歲,然而仍有75%的大學生以其現有的法律知識還不能有更專業(yè)的法律素養(yǎng),由此可以得出如今在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僅停留在較為膚淺、片面認識之上,而缺乏對法律的較為準確的了解。
(二)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薄弱。大學生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會群體,其權利意識與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于法治社會的基本狀態(tài)。根據調查結果,有54.43%的大學生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51.9%的大學生同意用人單位所要求的簽訂口頭合同,據此可以分析出大學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與權利維護意識。但在本次調查中,問及“法律基本知識對我們有意義嗎?”這一問題時,69.62%的大學生認為有意義,但在實際面對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即使法律知識有一定的積累的大學生,他們在第一意識中也并不希望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反倒樂意運用法律以外的途徑來解決。
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途徑。
(一)對于國家來說。組織大學生各地普法下鄉(xiāng)活動,雖然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但我國偏遠地區(qū),農村依舊面臨著文盲法盲的窘境,很大一部分群體對文化知識處于迷茫狀態(tài),更不用說法律知識了。我國現如今正在通往法治社會的道路上,可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發(fā)揮他們的能量,進行普法宣傳,加強貧苦地區(qū)以及農村的普法宣傳工作。
(二)對于社會媒體來說。為了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發(fā)展,各大媒體有協(xié)助國家進行普法的義務。媒體應多報道現實案例,傳播基本法律知識使普通群眾引以為戒,培養(yǎng)他們基本法律意識和權力意識,并適當制造輿論氛圍,激發(fā)群眾法律道德。
(三)對于教育機構來說。大學生作為學生群體,其主要任務仍是通過接受課堂知識,從而擁有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其實踐活動。因此,課堂教學是法律意識培養(yǎng)最有效的途徑。在我們的調查中,有65%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勞動法,在當今這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中,勞動法無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從多方面加強法律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四)對于在校大學生自身來說。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薄弱問題,大學生自身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自身應積極轉變法律觀念,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堅定對法律的信心。中國法治社會的構建,“依法治國”的理性決策,是新世紀中國法治的必然出路。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法律必然體現為一種正義,一種社會正義。大學生應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崇尚法理,完善法律,依法生活,遵紀守法,努力使自己成為合格的法律人才。
四、總結
在法治社會之中,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法治信仰培育,以包含社會主義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為主要內容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法治價值體系為中心,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加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
【簡析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對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