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孔子“仁學”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論文關鍵詞:孔子 仁學思想 文化批判
論文摘要:“仁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愛人”是“仁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復禮”是“仁學思想”的踐行標志;“孝悌”是“仁學思想”的心理基礎;“人格”是“仁學思想”的精神動力,它們共同建構起孔子“仁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仁學”思想體系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精華部分對于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作用。
“仁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達一百多次,可見孔子對于“仁”的重視。關于“仁”,孔子每次都有不同的表述,雖然每處都是片言只語的言談,并未展開論述,但就是這片言只語卻包蘊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建構了系統(tǒng)而又完整的仁學思想體系。二千五百多年以來,孔子仁學思想體系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今天,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愛人”是“仁學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倫理關系中,“仁”既是一項重要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人生境界,它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富于愛心,要相互關心愛護。因此當樊遲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的時候,孔子回答說:“愛人”。(《《論語》·顏淵》)這是孔子關于“仁”的最簡潔明快的回答,它揭示了孔子“仁學”在倫理層面上的核心內容。
“愛人”的前提是理解、尊重他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恕”道!皭邸笔且环N內在情感,無所附麗則無法顯現(xiàn),因此“愛人”又必須體現(xiàn)在情感態(tài)度和具體行為上,這就是真誠地關心幫助人。如孔子所要求的那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要由己及人,對需要幫助的人熱情地施以援手,使他人獲得與自己一樣的成就。
“愛人”不僅要關愛與自己親近的人,而且要關愛社會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們所做的那樣:“沉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是一種普泛化的愛,既要求普通民眾之間相互關愛,更側重于要求統(tǒng)治者對人民群眾的關愛。因為居于上位的統(tǒng)治者能做到“泛愛眾”,對于實現(xiàn)孔子建構和諧社會的政治理想更具有實踐意義。無怪乎孔子大聲疾呼:“子為政,焉用殺?”(《論語》·顏淵》)“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民”。(《論語》·陽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等等?鬃右蠼y(tǒng)治者關愛民眾,竭力反對他們對人民過分的、殘暴的、赤裸裸的剝削壓迫,這又賦予了其“仁學”思想明顯的倫理政治色彩。
以“愛人”為核心的孔子“仁學”思想,既包含著“人本”思想的因素,又體現(xiàn)出“民本”思想的精華。所謂“人本”,可以從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從二。
他先說,仁就是親愛的意思,接著又從形體結構分析的角度說“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從“人”,很顯然講的是人的問題;從“二”,用徐銥的解釋就是:“仁者兼愛,故從二”。意思是說,二人以上彼此都應.. `愛!抖Y記·中庸》也說:“仁者,人也”。指出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由此可見,孔子的“仁學”也就是“人”學,即“以人為本”的學說。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孔子的人生故事中得到直接的證明!墩撜Z·鄉(xiāng)黨》篇記載:“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只問人,不問馬”,表明孔子重人輕財,十分關心管理馬匹的下人,這是其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春秋時期,“民本”思想已成為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對此,《左傳》中多有記載?鬃訉τ谌嗣裨谏鐧寻参V械呐e足輕重作用十分清楚。雖然孔子極力維護周禮,反對以下犯上,但是他更關注廣大人民的利益,反對國君對百姓的橫征暴斂,主張搖役賦斂要有節(jié)制,要“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他不但反對竭澤而漁,反對過分的壓迫剝削,而且還提倡適當給人們以救濟。魯哀公遇到了荒年,感到用度不足,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討教辦法,有若說:“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論語·顏淵》)這些都十分精辟地說出了民為邦本的道理,反映了了孔子的民本理念?鬃訉`禮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但是,他對于管仲不死于君難,反而投靠原來君主的政敵的違禮行為采取了極為寬容的態(tài)度。當子路批評管仲“未仁乎”的時候,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憲問》)雖然管仲相齊桓公違背了原來相公子糾的“君臣之義”,但是由于他的作用,使齊桓公成了春秋時期的霸主,在一定的時期內,結束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消餌了武力,把人民從戰(zhàn)亂中解救出來,所以孔子稱其為“仁”。一般說來,孔子認為,仁者必合于禮,但是,如果能對廣大人民做出貢獻,即使不合于“禮”,孔子仍然肯定其“仁”,可見“民本”思想已經(jīng)成為孔子衡量“仁”與“不仁”的重要依據(jù)。
當然,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希望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的力量,調整好與人民的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終極目的還是為了統(tǒng)治者的長治久安。盡管如此,孔學的仁愛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對苦難民眾的關懷,包含“人性”覺醒的因素。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它一方面為統(tǒng)治集團中的明達之士提供批判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啟發(fā)了廣大受壓迫民眾認識到自身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價值,進而轉化為他們反抗壓迫、推翻暴政的精神動力。雖然后一點并非孔子所愿,但是它在歷史上確實發(fā)生了。
二、“復禮”是“仁學思想”的踐行標志
《論語·顏淵》篇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接下來孔子進一步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痹谶@里,孔子指出,依禮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內在的,表現(xiàn)為主觀的心理、情感等因素,禮是外在的,表現(xiàn)在視、聽、言、行等諸多方面。作為內在的東西是難以觀察到的,只有通過外在的表現(xiàn)才能做出判斷。衡量一個人是否“仁”,要看他的行為實踐是否符合“禮”。換言之,“禮”就成了“仁”的外在標志!叭省睆男睦、情感方面對人進行內在熏陶,“禮,’從言談舉止方面對人進行外在規(guī)范,二者結合,把人徹里徹外地納人到“仁學”教化之中,從而有效地塑造孔子所倡導的理想人格。 對于“仁”和“禮”,孔子更看重“仁”,因為“仁”是“禮”的內在心理、情感依據(jù),是實行禮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在這里,孔子以“仁”釋“禮”,將原本是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外在的“禮”,轉化為社會成員的個體內在的自覺,使“禮”與“仁”相互滲透,互為表里,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基礎。
一般說來,“仁”與“禮”是統(tǒng)一的:“仁者”,必守“禮,’;循“禮”而行者,必為“仁”。但是當二者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仁”就上升到主導地位,一是行“大仁”者不必拘“小禮”,上文提到的管仲改仕齊桓公就是確證。二是表面行為即使符合“禮”的要求,而其實質未必就是“仁”。所以當林放請教什么是“禮”的根本時,孔子回答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笨梢姡鬃右呀(jīng)看到了表象與實質有些時候并不完全吻合,但他更重視表象后面的實質。
孔子主張復“禮”,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加之“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在當時就遭到了代表小生產(chǎn)者利益的墨家學派的猛烈抨擊。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更片面的把“禮”作為鞏固統(tǒng)治地位的工具,使之逐漸地失去了“仁”的內在靈魂,在今天看來,其中很多內容已經(jīng)成為封建糟粕。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經(jīng)過孔子仁化了的“禮”,其本質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尊敬他人,其精華部分,在民俗文化中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已經(jīng)融化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為中華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不僅如此,即使在當今人際交往和一些社會活動中,也不能不講究必要的禮節(jié)和儀式。因此,孔子仁學體系中的“禮”,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2]下一頁
【淺談孔子“仁學”思想及其文化批判】相關文章:
試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03-02
孔子倫理思想的雙重性及其沖突與調和03-01
文化批判與學術批評03-18
淺談老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03-05
阿多諾的文化工業(yè)批判思想-評阿多諾文化工業(yè)再思考03-19
淺談文化批判:報紙副刊公共領域的實踐活動-文匯報“關注”“03-18
淺析《圍城》的文化批判價值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