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辯論賽知識比人格重要
問:在當今這個社會,應試教育處于頂峰的社會,需要的是有廣博知識的人,所以從清華北大出來的學生總是能夠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難道他們的人格就一定很好嗎,難道我們這些高職出來的學生人格就一定很差嗎,雖然我們知識比不上人家,比個人格也會輸?駁:不過有更高的人格有什么用,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知識的人,人家老總找人第一是看你知識,而不是看你人格~~
兩者看來都很重要,但是題目是要求在學校范圍里,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相對來說,只要學校這方面的知識你學透徹了,人格也不會低到哪里去。問:現在學校開展思想道德培養(yǎng)課程駁:培養(yǎng)思想道德觀念不用知識么?知識是什么,除了專業(yè)課別的就不算知識?我也問你,沒有心理方面的知識,你思考什么,用什么?沒有個順序的先后么?好的品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評判的標準從哪來?不用知識判斷么?在大學塑造起來的人格經得住走入社會得沖擊么?沒有自己頭腦得理論理性化所支撐得人格是不穩(wěn)定得,是脆弱得,如果人格培養(yǎng)更重要些,你怎么表現這個更重要,多抽時間培養(yǎng)人格么?怎么培養(yǎng)?實際行動是什么?看思想道德書?扶老大娘過馬路?一天能扶多少個?駁:對方的觀點我不敢茍同,一個人的知識你能看到嗎?知識一旦被你擁有,他還會跑嗎,而人格是多變的,在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善轉惡,也可以由惡轉善,人格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工,他要一生的努力,而大學是人積累知識的最佳時期,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哦.
問:很多人說劉海洋和馬家爵的事情來說道德很重要,那么我倒要問問你的道德是怎么來的?駁:是在大學4年里才培養(yǎng)的么?那么對方的便有是不是認為那些還沒有上大學的人道德低下呢?眾所周知,我們的品德是從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的。中國在大學的辛辛學子何止百萬,劉海洋和馬家爵只不過指著百萬之重的2個,難道我們看世界要以點覆面嗎? 這實在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調節(jié)心理方面的知識太少,還不要這樣的人積累知識,拿空氣塑造人格么?”我想問下,有強的心理方面的知識,沒有得到更好思考和使用,又有何用。 知識積累不夠,所以才有悲劇。重視知識的積累,達到人格的升華,質變才量變,量變才有人格,不要把知識放在次要的地位。所以知識是基礎,他是關鍵,所以知識的積累更重要。 我們今天的辯題不是怎樣積累知識 而是知識積累和人格塑造孰輕孰重的問題問:有人說人格是知識的基礎,此言大錯特錯。試問一個人沒有知識作為基礎,那怎么來分辨是非?駁: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為什么?無非是分黑白明是非而已。如果沒有人告訴一個小孩未經別人允許的時候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那么這個小孩將來會發(fā)展成什么樣子我們可想而知……
問:貪官說污吏駁:那么請問這些人在當官之前是經過重重道德考驗的,他們是否是道德不夠?肯定不是,而且還邀請對方辯友住一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是大學期間的問題。當官后會發(fā)展的如何,那時畢業(yè)以后的事情,請不要跑題。問:出國很多人不回來,出國是道德的問題么?駁:出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大問題,愛因斯坦倒是出國了,你能說他道德低下么??那么這4年你作為一個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任務都忘記了那還何談道德?如果大學生各個大學畢業(yè)各個路不拾遺,就是什么專業(yè)知識都只知一二。拿國家如何發(fā)展,世界如何前進,人類如何進步??問:有人說高科技犯罪駁:那么抓高科技犯罪的人,你又如何解釋??
高科技犯罪的人生方向為什么歪了?因為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識積累不夠!每天讀讀〈論語〉,你的良心一定會受到鞭笞,思想得到升華。問:大學的目的,大學的使命。駁:大學的目的:國家科教興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知識經濟假如大學的主要作用是朔造人格的話,那么他們完全沒必要再來大學。來到大學,我們的目的是什么?是學習!學習是什么?知識的積累。反方對方辯友同學,塑造人格,在家里可不可以?而在家里,在學校學習的專業(yè)知識你學得到嗎??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并不否定在校大學生塑造自己的人格人品.我們今天說的是哪個更重要,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跟不上.我們作為中國未來的接班人,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努力掌握知識去跟別人比,所以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多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再說,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在被灌輸要學會做人的思想,那么現在的大學生都可以說是成人了,那么那個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了,而且,我們學的越多,就懂的越多,人的素養(yǎng)也就想多提高了溫::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人才強國戰(zhàn)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駁:教育的根本任務: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不斷增強我校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黨的教育方針:要求高校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目前高校間的競爭也是人才培養(yǎng)的競爭,體現在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的社會競爭力。問:在社會上如何立足駁: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生,而對于一個學生來說,增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最重要的是專業(yè)課程知識,一個人要是連最最基礎的東西都沒有掌握,怎么能談的上在社會上立足.
就拿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每個工作崗位都是有具體要求的,而大多數的單位都會在最基本的要求上填寫:**學歷以上.這就說明了一個人的專業(yè)知道對一個人面對社會競爭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知識學習是在校大學生最基本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
問: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說起來又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條真理。由我個人的經歷可以得知: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九十取決于他的人格,取決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被決定于其余百分之十的專業(yè)知識。駁:曾經有許多人,當機會看著自己的機會走來時,卻因為沒有夠份量的專業(yè)知識、可以勝任的能力而不得不無奈地放棄。問: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話,才,德之資也,德,才之帥也.帥不就是統(tǒng)帥嗎??統(tǒng)帥不就是更重要嗎!?駁:人格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包括了能力,那能力又不等同于知識,它是知識的目的,沒有人為了學知識而學知識啊!!!才跟德 就好比軍隊中的士兵跟統(tǒng)帥士兵就是組成軍隊的基礎 統(tǒng)帥就把這些士兵很多的組織起來形成戰(zhàn)斗力的人一個統(tǒng)帥能帶領千軍萬馬 但卻不能代替千軍萬馬如果在拿單個士兵跟統(tǒng)帥做比較的話 也許統(tǒng)帥重要一點但司馬遷那句話里的才 說的應該是一個集合也就相當與整個軍隊的士兵 這樣的話帥跟士兵哪個較重要是不是又當別論了況且他也沒有側重哪一方 因為這樣的問題很難平衡出結果來,實際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問:漢奸駁:所以我想作為大學生更應該注重知識的積累,這些知識當然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等。
人格一般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之上的,雖然有特別,但畢竟大部分是這樣的,清朝末年,國民雖然不是多么高尚,但也是老實本分,結果如何?還不是為洋人所奴役?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沒有科學技術呀,抗日戰(zhàn)爭為什么有那么多漢奸,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的知識水平太低,導致素質較低,大多不明白什么是愛國所致。 象美國打伊拉克,就是因為伊拉克這國家窮,知識水平不夠高而早成的,在戰(zhàn)爭期間,貧窮的伊拉克連飯都吃不飽,性命都難包了還淡什么人格呀,學各種知識就是用來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從而健全自己的人格的人格都不要了那要知識來做什么。兩者的關系應該是,我們因為要不段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要不停的學習知識不過從雞生蛋,蛋生雞的角度來看,如果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而確定是后天培養(yǎng)的話,積累知識要比塑造人格重要,沒有知識的積累為先,人格塑造無從談起。正確的選擇積累知識的過程就是塑造人格的過程,當人格偏離知識時,通常都是出在對知識的選擇不當上。所以關鍵是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能否正確選擇知識的問題,選擇正確了,人格塑造就不會偏離。知識本沒有什么問題,問題是出在選用知識結構的體制身上。再說,“人格”這個詞需要搞清楚具體指向,“塑造人格”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是塑造什么樣的人格?優(yōu)質人格,還是劣質人格?人格是心理學上的人格涵義,還是指論理學上的人格涵義?好的人格的形成本來就要有知識的積累,你沒有知識怎么會知道什么是好的人格呢,我看你人格是什么都不懂,就拿自己的國家來說,過去的幾百年到處受別國的欺負,你知道這是什么嗎,還不是缺少知識,缺少科技。那個時候你有人格有用嗎,還不是把你踩在腳下,所以我的觀點是知識比人格重要。問:人接受教育的目的。駁:是為了認識更清晰,離真理更近,同時加強自己控制自我、修養(yǎng)自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fā)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學生應以積累知識為主,還是以塑造人格為主,就是要看何者更滿足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看何者更符合高等教育的任務。人格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等特人格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等特征的總和。顯然,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知識積累這一基礎上的,現行教育中,學生的身心、學業(yè)、人格發(fā)展得不夠和諧,有很復雜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來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學地協調好學生身心、學業(yè)、人格之間的深層次矛盾。教育中,有意或無意地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為代價,以單純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水平為發(fā)展目標;或片面地把學生學業(yè)的成敗理解為學生發(fā)展的唯一內容和最高標準的錯誤傾向,也并非個別現象。
問:以分數至上來評價學生駁: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知識積累,對方辯友把知識積累和分數的概念混淆了問:導致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學歷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學歷的人生犯罪率要高,就是因為過分重視學歷和知識忽視了在人格道德素質的教育,引起高科技的犯罪!駁:,如果要這樣議論的話,請問好多學識很淵博的人犯了的罪,是人格上的錯還是為法律的錯,導致社會所不容的呢。問:“學會生存”和“學會做人”
地的學校大家都看到一條類似的標語口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駁:聯合國為21世紀提出的教育口號是:“Learning to be”(學會生存)。在中國,“Learning to be”卻被翻譯成“學會做人”。
而關于“做人”,在漢語里,“做人”只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待人接物;二是當個正派人。
人,必須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不懂做人的人,確實很難“生存”?梢姡“做人”簡單地同“生存”混淆在一起了。問:對于性格來講是怎樣形成的?怎樣來塑造它呢?駁:人格的系統(tǒng)是非常龐大的,它包括三大系統(tǒng)。包含了又要控制、又有傾向性、又有心理的特征。向我們所說的心理特征又包括性格、能力、氣質等一些東西。們俗語有句說法:"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很有代表性的說法,而這種說法卻恰恰反應了人的幼年時期對人個性成長的重要階段。大大學怎樣來塑造它呢?問:孩子的教育方式駁:我們給孩子愛,實際上是要讓孩子健康的發(fā)展,不是單純的去保護和愛他。比如,原來我們看到孩子摔倒了,我們家長趕快跑過去看看是不是摔破了?是不是摔痛了等等。在這么多人保護下,就使孩子缺乏自由,這樣也是一種不好。所以說這個保護的度和量,在什么時間出現,我們怎么去對待都是要我們很好的去把握。 有些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總是提醒孩子注意這個,注意那個,不要把衣服弄臟,不要把東西弄壞等等。我們就看出人格的形成是和我們的主觀愿望、和我們的教育態(tài)度、和我們的教育方式的一些不正確是有關系的。當然,人格的形成絕不僅僅是這些方面,還有其他的很多方面。問:知識是上大學的第一目的。駁:我們上大學后,根據就業(yè)方向和所修課程的不同,被分到了各個系和各個專業(yè)。而并沒有因為各人的氣質類型和修養(yǎng)不同被分到不同的膽汁質,多血質專業(yè)。來到大學,我們要因為知識的積累修得學分,從而畢業(yè)。至于人格,學校相信大多數同學是沒有問題,如有問題,留校查看。當然,當一個同學德才兼?zhèn)涞臅r候,校方會以獎學金的加以鼓勵。不過,大多數學校智育分所占比例大大超過德育分首先,知識和人格之間沒有誰更重要之說.
其次,我認為一個人的知識積累決定了這個人的水平,也幾乎決定了他以后的生涯發(fā)展,而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關鍵時期,決不能耽誤,這也是所有大學最主要的職能;相比之下,大學塑造人格的功能是相對次要的.
最后,我還認為人格的形成因素是極其復雜的,而大學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是決定性的.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人格到20歲就已經定型了,當我們到大學時不到20也差不了多少,難道有很多人在這4,5年的時間里來個巨變嗎?大學是一個很寬松的時間,可以確定自己的興趣,學自己喜歡的東西,無論專業(yè)內專業(yè)外的,書本的還是實際生活的,都對將來有很大用處。人格,小時候可塑性比較強,那時要是定型了,到大學也難改了。問:“大學”的定義駁:就是去更多去學習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主要指的就是專業(yè)知識,需要我們更深層次去學習,為將來服務于社會;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這些都主要是針對知識積累而言的。我們父母、老師從小到大對我們進行教育知識和人格的教育也都在同時進行的。大學里也不外乎對人格的培養(yǎng)和塑造,而人格的塑造是一個人從小到大整個一生需要的,并不是說一定要在大學里著力進行塑造,也許一個人很小的時候人格就塑造的定型、差不多了;但是對于知識的深造學習和積累當然無疑是在大學中了!!!雖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學習的最重要的階段還是在大學中進行對于知識的積累(這種積累包括自學能力的積累、書本知識的積累、動手能力的積累、交往能力的積累等),用來打造自己邁向社會的基石。因為論題強調的是大學中兩者的關系,突出‘更’字,這對大學生來說無疑是知識的積累了。(不包含特例的情況:指人格很壞,急需塑造,否則就是對方觀點中的:“學歷越高越危險”。特殊不能適于普遍的,我們必須抓住主要人群。)人格的塑造是人生的終極標靶,人生一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塑造一個具有鮮明個體特性的人格,就積累知識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性而言,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但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大學4年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區(qū)域內,我認為積累知識比塑造人格更為重要。人格的塑造貫穿了人的一生,其結果并不是某一段時間區(qū)間所決定的,甚至于我認為大學生涯之前的近二十時間對人格的塑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是有句古語叫“三歲看到老”嗎,而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卻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復制的黃金四年,錯過了就錯過了,大學畢業(yè)后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使得學習的目的和環(huán)境都沒有大學里的寬松,至少大學生不必為房貸、孩子的教育費擔心吧。客觀社會環(huán)境的殘酷性,決定了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無法謀生;沒有知識無法養(yǎng)家;沒有知識也無法報國了,那么在無法謀生、養(yǎng)家、治國的情況下何談人格的塑造了,缺乏手段的目標只能是空中樓閣。理論上,小學中學的時候,應該進行重點的人格和道德教育,知識體系基礎的就足夠了,而到了大學再進行深入學習研究.然后現在的教育,中小學生整天為了不知道將來能用到多少的知識在一周7天的加班加點,思想的教育卻非常缺乏,以至于到大學來補課.
在大學里積累知識最重要.但我所說的知識更偏重于"經驗".僅僅靠那兩本過時的教材是學不到多少東西的.
至于人格,在幼兒園上節(jié)課,然后把老師說的都做到,那你人格不會差到哪了.
說太晚,是因為人的很多習慣其實是父母潛移默化形成的,另外就是整個社會時代風氣造成的,再有就是小時候老師培養(yǎng)的。到了大學時試圖通過熏陶的方式來培養(yǎng)人格,好像費力很大但是效果很小,甚至有相反效果。說太早,是因為大部分大學生并沒有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經歷,還不知道怎么恰當處理各種復雜的利害關系。既然不知道利害,那么單純的教化恐怕也是如同過耳秋風,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問:知識積累的定義駁:知識積累指的是一種現況思考與文本的結合,無論是什么專業(yè),脫離了社會和人類都不可行,這樣子就跟大學的初衷背道而馳了,我方是堅決反對的。
【辯論賽知識比人格重要】相關文章:
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辯論賽10-08
辯論賽知識06-29
辯論賽學習實踐更重要09-19
學習指導:方法比知識重要11-29
基礎心理學知識:人格08-10
辯論賽實踐比理論更重要辯詞09-29
“合作與競爭那個更重要”辯論賽03-15
學習方法比知識更重要06-11
報檢員考試重要知識點05-13
小升初語文重要知識點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