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春晚活動策劃方案 推薦度:
- 來源于神話故事的成語120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來源
曾字,五行屬性為金。曾姓世代相傳,如今的人口眾多,曾字作為姓氏時,讀作Zēng,是一個多音字。以下內(nèi)容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姓百家姓排名及來源,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簡介
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國姓氏排行第31位,臺灣第18名)——是軒轅黃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曾姓最初發(fā)源于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曾姓在中國人口眾多,以仁孝禮義而著稱于世,曾姓歷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務(wù)派和湘軍首領(lǐng)曾國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二、姓氏源流
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國姓氏排行第31位,臺灣第18名)——是軒轅黃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后仍命鯀治水,結(jié)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殺鯀于羽山,舜并命鯀子禹繼續(xù)治水。禹受命后,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采用疏導(dǎo)的方法,終于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后世尊稱為大禹。禹繼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yīng)讓東夷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后眾多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lián)合各部落首領(lǐng)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zhèn))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jīng)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鄉(xiāng)南武山村,一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莊鄉(xiāng)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校)的主張。《大戴禮記》對其言行記載甚詳,相傳《大學(xué)》一書是他所著,后世尊為“宗圣”。如今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宗圣公曾參是武城曾氏的開派祖先。曾參字子輿,巫的五世孫,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鬃拥膶O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xué)派,對孔子的儒學(xué)學(xué)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營養(yǎng)。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氏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jù)《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中國五圣人之一的宗圣——曾子乃巫公之五世孫。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如今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當代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有此姓,但有大部分是漢改少民而來,而且絕大部分少民曾姓的父系都是漢族,因為與當?shù)厣倜耠s居而改的,但從祖輩的族譜可以知道是較純正的漢族所以“天下一曾無二曾”是正確的,四千年前是一家,不要身份證的民族身份所迷惑。
百家姓基本知識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摆w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塘地區(qū),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xué)好記,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百家姓》很具實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
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tǒng)的血親情結(jié),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jù)。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chǔ)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趙姓的傳說
姓氏起源: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
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diào)訓(xùn)好后獻給周穆王。
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jīng)常外出打獵、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guān)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fā)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
到戰(zhàn)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lián)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并列為諸侯。
公元前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百家姓》為什么要拿“趙”姓來開頭?
據(jù)說,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編,而宋朝的皇帝姓趙,當時正是趙家的天下,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順理成章地就拿“趙”來作為眾姓之首了。
根據(jù)《姓纂》記載,趙姓的由來是這樣的:“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由此可見,最初以趙為姓的人,是顓頊帝的子孫造父,他以善于駕御,于周穆王的時候,得到了趙城這個地方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稱做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傳下來。當時的趙城,現(xiàn)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趙城縣西南。后來,這個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肅省)、南陽(今河南)、金城(今甘肅)、下邳(今江蘇)、潁川(今河南)一帶。
這是趙姓的由來。而這個家族,從一開始便十分顯赫,在春秋時代,自從趙衰輔佐晉文公定霸,趙氏子孫就世代為晉國的大夫,權(quán)傾當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時候,趙家的權(quán)勢更大,進一步與同為大夫的韓家和魏家瓜分了晉國,而分別自立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三家分晉”。
后來,趙國的國勢越來越強,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其都城設(shè)在晉陽,也就是現(xiàn)在山西省太原縣的北面。由此可見,現(xiàn)在所有姓趙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來才逐漸移居他處,“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趙的人來說,如果像這樣認真的推溯,又豈止是500年而已?
在歷史上,姓趙的人真是名人輩出。早期最負盛名的,是戰(zhàn)國時代的平原君趙勝。
再如,在漢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營平侯趙充國;唐代被大文豪韓愈聘為士子師的.“天水先生”趙德。到了宋,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那是更不必說了。還有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趙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書畫家趙孟頫等等,都是足以使趙氏子孫引以自傲的偉大歷史人物。
李姓百家姓來源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wù),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fā)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jīng)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據(jù)《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qū)。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襄城,戰(zhàn)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xué)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
李冰:戰(zhàn)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quán),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fā)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來源】相關(guān)文章:
江姓百家姓排名及來源10-23
樂姓百家姓排名及來源10-20
密姓在百家姓排名及來源介紹01-16
百家姓常姓的排名及來源07-22
曾姓百家姓排名榜介紹10-14
百家姓崔到底排名及來源12-14
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來源介紹10-23
百家姓謝氏排名及來源10-23
百家姓東門姓的來源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