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辛姓的來源,姓辛的名人
辛姓,為傳統(tǒng)漢族姓氏。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jù)《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后啟別封于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币韵率切【帋痛蠹艺淼男列盏膩碓,姓辛的名人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辛
一、 來源有四
1、 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禹王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陜西合陽東南)建立莘國。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艸頭為辛姓(左丘明《國語》、王符《潛夫論》、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帝王世紀》、《新唐書·宰相世系三上》、《元和姓纂》)。
2、 源于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國的后裔。相傳,夏禹的母親有莘氏女志(修己、女嬉)因夢食薏苡而生之(《漢書·古今人物表》、《大戴禮記·帝繫》、《宋書》),商湯也娶有莘氏女得伊尹而有天下(《墨子·尚賢》、《尸子》、《孟子·萬章章句上》、《楚辭·天問》、《呂氏春秋·本味》、《大戴禮記》、《史記》、《水經注·伊水》、《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越絕書》、《說苑》),周文王因妻有莘氏女太姒(太姒生十男:長伯邑考 、武王發(fā) 、周公旦 、管叔鮮 、蔡叔度 、 曹叔振鐸 、 霍叔武 、成叔處 、 康叔封 、 聃季載)生武王開有周八百年(《詩經·大明》、《周易》、《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魏時期大同西晉皇族瑯琊康王司馬金龍墓之彩繪描漆屏風》)。莘,后改作辛(《廣韻》)。東周太史辛有兩子在晉國任史官,因董督典籍,遂改姓董氏。
3、 大禹后代計氏改為辛氏。《通志·氏族略》載:"辛氏改為計氏",后有改辛氏者,計姓望族居齊郡(今山東臨淄)、京兆(今陜西長安東)。
4、 項姓后周賜的辛姓。 辛姓望族居隴西(今甘肅蘭州、臨洮、鞏昌、秦州一帶),陜西閤陽,江西萬載、上饒,山西孝義、長子,山東萊州、濟南,湖南臨澧、石門。
二、 郡望堂號
【堂號】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cao(為國家保持節(jié)cao)。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劉聰佩服他的貞節(jié),給他筑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有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干,后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俘虜了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辛恭靖厲色說:"我寧愿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姚興把他關到監(jiān)獄里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jié)cao,拜他為咨議參軍。
"永思堂":福建潮州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辛氏望出隴西郡。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于今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及隴西一帶。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歷史遺存
少康城
少康城在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興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屬禹州順店鎮(zhèn)。原本只是一個聚落,后來筑墻挖濠就成了邑。在后來少康王重振朝綱,在這里建立了國都,就成了少康城。如今康城村西,還有夏代少康城夯土城墻數(shù)十米,點將臺一座,村東還有少康修建的“禹王功德臺”遺址,臺上樹有禹王功德碑,凡七十七字,記述禹王治水的功德。
商丘帝嚳陵
商丘古城南50里,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鎮(zhèn)──高辛鎮(zhèn)。鎮(zhèn)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帝嚳高辛陵
帝嚳高辛陵位于今陜西省合陽縣洽川鎮(zhèn)莘里村西。陵墓源遠流長,本有地面建筑物,因歷經滄桑,少人修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僅剩一個大冢,高2—3米,圍長數(shù)十米。但“圣名靈氣”不絕,當?shù)匕傩詹煌孀,每年都在這里舉辦熱鬧的廟會。1999——2001年重修陵墓時筑起園墻,陵前立石碑一通,上書“帝嚳陵”三字雄勁剛健,被列為洽川一景。帝嚳是帝號,高辛是國號,合稱帝嚳高辛;帝嚳陵也稱“古高辛氏陵”,合稱帝嚳高辛陵。
莘冢集遺址
莘冢集遺址位于曹縣縣城西北約10公里,莘冢集公社莘冢集村東。1976年鉆探得知遺址為一南北寬168、東西長192米的緩坡臺地,高出地表約2米。遺址南距百花河約0.1公里,東距菏澤至商丘公路、西距曹縣蘭考公路、北距紅衛(wèi)河南支各約4.5公里。
姓氏名望
辛姓歷代名人69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位;辛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八位;辛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辛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shù)的0.05%,排在并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辛甲,西周開國大史。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由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于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zhàn)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碜髌窞椤段淖印。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秦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于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追(前3世紀—前186年),辛勝之女,因與后稱南越王趙陀之關系,為護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漢長沙相利蒼助其抗趙陀,育有一子利豨,是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主人。
辛延年,公元前220年生,著名秦漢詩人。作品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yōu)秀之作!稑犯娂穼⑺鼩w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并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辛武賢,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著名漢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
辛慶忌(?—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西漢將領。
辛毗(?—235),字佐治,本居隴西(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潁川陽翟。三國時魏國謀士。
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今甘肅境)人。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憑功勞被授予宣納中士的官職,征討動亂,升遷為掃寇將軍。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
辛云京(713—768),唐代將領,隴右道金城(今甘肅蘭州)人。
辛京杲(?—784),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辛云京從弟,唐朝將領。
辛秘(757—820),子藏之,隴西(今甘肅境)人。元和初,歷任湖州刺史、河東行軍司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選為河南尹。十二年,拜檢校工部尚書,代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軍節(jié)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久歷重任,無豐財厚產,為時所稱。
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后歷任任潤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927—1000),字之翰,汾州孝義(今山西孝義)人,宋初大臣。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jiān)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號順庵,山東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明代官吏。
辛可選,號鄉(xiāng)屏,坊子區(qū)眉村鄉(xiāng)北眉村人。曾任本村莊田董事,得百姓信賴。辛可選晚年從商,曾在濟南設“福德!鄙烫,在濰城設“福德昌”商號。
辛樹幟(1894—1977),字先濟,農業(yè)教育家、生物學家和農史學家。
辛育齡: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醫(yī)院首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七一勛章”獲得者。
辛明(1924—2006),原名羅大新,江蘇。ń駥侔不帐。┦捒h人?谷諔(zhàn)爭時期,任蕭縣抗日游擊隊文化教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廣西軍分區(q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辛世文,1942年生,農業(yè)生物技術專家,生物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領域的世界級杰出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籍雷州市附城鎮(zhèn)芙蓉村,出生于廣東省湛江市。
辛國榮,1963年生。男,漢族,重慶市北碚區(qū)人,經濟師,重慶市潼南縣委書記。
辛國斌,1965年生,男,漢族,黑龍江方正人,現(xiàn)任中共海西州委書記、青海省柴達木循環(huán)經濟試驗區(qū)黨工委書記。
辛桂梓,1956年生,男,漢族,山東萊陽人,現(xiàn)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辛振宇,現(xiàn)為廈門衛(wèi)視《兩岸新新聞》主播。
辛維光,1954年生,男,漢族,山東棲霞人,現(xiàn)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辛俊峰,1975年生,河南孟津人,2012年12月至今,任孟津縣政府副縣長。
辛旭光,男,現(xiàn)任山西省紀委副書記。
辛琰,1963年生,女,漢族,山西侯馬市人,高級工程師,民革成員。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辛華,1961年生,男,漢族,河北鹽山人,現(xiàn)任重慶市江津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辛姓的來源,姓辛的名人】相關文章:
陽姓的來源,姓陽的名人03-24
年姓的來源,姓年的名人07-10
欽姓的來源,姓欽的名人10-28
皇甫姓的來源,姓皇甫的名人10-18
后姓的來源,姓后的名人07-07
蒯姓的來源,姓蒯的名人08-04
師姓的來源,姓師的名人03-26
陰姓的來源姓陰的名人10-26
賴姓的來源,姓賴的名人11-10
荀姓的來源,姓荀的名人10-28